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各位...

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各位同学,我十分庆幸能够代表高三年级全体莘莘学子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在无边学海中畅游,追寻美好的梦想。今天,我们将身负母校的指望,奔向遥远的未来,争取更大的建树。但无论离开多远,我们永远是母校的高足,永远热爱母校!

 

示例:①“庆幸”改为“荣幸”;②“全体莘莘学子”改为“全体学子”或“莘莘学子”;③“指望”改为“期望”;④“建树”改为“进步”;⑤“高足”改为“学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1)“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应改为“荣幸”; (2)“全体”和“莘莘学子”重复,应删去; (3)“指望”和“身负”不搭配,应改为“期望”; (4)“建树”一词用于学生过大,应改为“进步”; (5)“高足”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学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__________,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也在焕发新的生机。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中国音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音乐创作空前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__________。四十年间,久唱不衰的老歌,新歌也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另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影视金曲广为传唱,为音乐文化抹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二是优秀戏歌、民族歌曲受到追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音乐的精品化、经典化之路,既要立足传统,又要__________,做到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现阶段,继承与创新传统音乐,首先应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进入高科技时代,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实现音乐的文化解说和文化的音乐阐释,可以收到__________的效果。其次,复兴传统音乐离不开教育的积极推动。从娃娃抓起,构建一个完整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希望将来在基础教育、学位教育当中,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比重。最后,应立足实际,妥善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崭露头角  推陈出新  一举两得

B.如日中天  脱颖而出  标新立异  事半功倍

C.方兴未艾  脱颖而出  推陈出新  事半功倍

D.如日中天  崭露头角  标新立异  一举两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歌久唱不衰,新歌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老歌久唱不衰,新歌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C.新歌层出不穷,老歌久唱不衰,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D.新歌层出不穷,老歌久唱不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音乐形式方面,不仅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而且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B.音乐内容方面,不仅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而且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C.音乐形式方面,既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D.音乐内容方面,既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之余,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一句表现宋武帝北伐时浩大的声势,以“__________”一句描述宋文帝草率出师后落得狼狈下场。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开阔,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把离愁别绪化为乐观和力量,表现了作者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①圣制:皇帝自己写的诗。蓬莱: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阁道:这里指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②宸游:皇帝出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绘景紧扣“望”字展开,体现了作者善于取景布局的特点。

B.首联中渭水等意象营造宽广意境,“秦”“汉”二字历史色彩浓厚。

C.颈联所写雨中长安之景既照应了诗题,也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

D.尾联作者刻意粉饰帝王出游,体现了应制诗虚伪颂歌的局限性。

2.作者善于抓住眼前的景物进行渲染,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说一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贺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伯父场,为世硕儒,琛幼,场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场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责”场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粟以自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初,场于乡里聚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普通中,刺史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琛始出都,高祖闻其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迁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南坐,无貂;貂自琛始也。顷之,迁御史中丞,参礼仪事如先。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俄复为尚书左丞。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是时,高祖任职者,深害时政,琛遂启陈事条封奏曰:“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臣所以当食废飧,中宵而叹息也。辄言时事,列之于后。脱得听览,试加省鉴。如不允合,亮其憨愚。”书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琛曰:“但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见闻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郤茸,止取名字,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如是献替,莫不能言。”琛奉敕,但谢过而已,不敢复有指斥。太清二年,迁云骑将军、中军宣城王长史。侯景举兵袈京师,王移入台内,留琛与司马杨曒守东府。贼寻攻陷城,放兵杀害,琛被枪未至死,贼求得之,舆至阙下,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开城纳贼。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治之。明年,台城不守,琛逃归乡里。后遇疾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梁书·贺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B.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C.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D.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称“明经”。

B.《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权威记载,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C.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公车,是古代官署名称,专门用于接待传送官府公文的人和等待皇帝征召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琛天资聪颖,精于经业。贺琛年幼时,伯父贺场教授他经学,他一听便能通晓义理。跟随伯父学习经业的那些人同时也跟从贺琛学经业。

B.贺琛学识过人,深得器重。贺琛在京城显露才华;高祖召见他,与他相谈甚欢,升任他为员外散骑常侍,后又允许他任尚书时破例穿貂皮衣。

C.贺琛主动进谏,受到斥责。当时高祖任用的官员,严重妨碍时政,贺琛启陈事条密封上奏,结果高祖大怒,召来主书,口授敕令斥责贺琛。

D.贺琛战场被俘,受人挟持。侯景领兵袭击京城,贺琛受创未死被捉,反贼用车把他载到宫殿前,让他求见王克、朱异,劝说他们打开城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

(2)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治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太爷

朱莲花

大雨是突然降落的,在老太爷去世的晚上,一夜之间,五里槐村就变成水茫茫的一片。

凉意笼罩了整个村子。村子不大,有几十户人家。都是朱姓老祖宗的后代,老太爷是活在村里辈分最大年岁最长的人。

当过私塾先生的老太爷,就像那一坡又一坡长满皱纹的古槐,香味醇厚地生活在五里槐村,受着全村人的膜拜。

青山依旧,碧水长流,老太爷终于走完了他九十岁的人生,在这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闭上了他不甘心的双眼。

村里的老汉们,低垂着花白的头,围在老太爷家中,一屋子的长吁短叹。窗外的雨,纷乱瓢泼了一夜,他们也愁肠百结了一夜。

这些老汉,都懂老太爷的心思,知道他走得多么遗憾。

可是,他们顾不上想这些,眼前最犯愁肠的,是老太爷入坟的事。全村就是些老汉、娃娃,壮劳力外出务工,闻着年味儿才肯回家!要找什么人,才能把老太爷的棺木抬到山坡上的祖坟地?

大雨却不管老汉们的愁事,没日没夜地下着,洗刷着远远近近的一切。但是,也有些雨水冲不走的记忆,清晰地从老汉们的身体深处冒出来。

记得那时,日子都过得苦,大人娃娃总吃不饱。春种夏收,村里的娃们,跟在挥汗如雨的爹妈后面,不是在集体的土地上挣巴些工分,就是侍弄自家的一亩三分自留地。

虽说,上学基本上免费,村里人还是不上心,这样的日子,谁还有心情让孩子念书!

只有老太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是村校开学的时节。

戴着瓜皮小帽,穿着黑色斜襟衣的老太爷,拄着拐杖,捣捣东家的门,敲敲西家的墙,说,娃们该上学了。

小辈们并不买他的账,反而和他顶嘴:“肚子都吃不饱,去学校干啥?你也不看看,这些猴崽子,生就的榆木脑壳子,能读哪门子的书!”

碰了壁的老太爷,怏怏地抚着槐树,满脸伤悲,目光悠远地看着前方。见有人走过,就叹息:“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书不可不读啊!”

可是,谁听他的话呢?

老太爷沉默着,后来,开始在家捣鼓,熬制娃们爱吃的麦芽糖和香味玉米籽。村校墙外是槐树林,槐花正开满树。

村里人带着白天的劳累,在大槐树下歇息,老太爷用零食,引诱着疯玩的娃们到他的小院。

槐香中沏上花茶,院中铺着竹席,吃过馋人的麦芽糖和香味玉米籽后,老太爷就着黄豆大的油灯,领他们念唐诗宋词,讲经史子集,细述外面的世界,把他的希冀悄然播种。

月亮照着池塘,风爽快地吹过。远方,自由的鸟儿在飞;近处,娇媚的槐花在坠落。沐浴着这份安静美好,那些诗意的句子和美丽的梦想,如精灵一样,在娃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老太爷诗书启蒙的日子,让娃们带着梦想的翅膀,陆续走进校门,一路读书到大城市,跳出农门,飞出了五里槐村。

老太爷摸着小胡子,逢人就露出满满的笑。

只是这几年,农家娃上个大学真心不容易,工资低消费高,背着沉甸甸房贷的光景,让村里人对读书灰了心,早早撵着孩子丢了书,出门去打工。

九十岁的老太爷,最后一次踉跄地走过荒芜的土地,浑浊的老眼里滴下泪水。

他老了,无力再为迷路的儿孙们指点迷津。

在这个万物吐故纳新的雨夜,他抱憾黄泉,把愁肠留给一村子的老汉。

愁肠复愁肠的老汉们,在一个天刚放晴的晨晓,听到满村的狗们此起彼伏地嚎叫,疑惑地开门张望,却发现老太爷家门口站满了人。

黑压压一大片,全是五里槐村走出去的读书人,他们散落在各个城市生活,听到老太爷去世,相约着回来为他送终。

这些文弱的读书人,一律穿着白衬衣,罩着黑西服,手臂上戴着黑纱。平日,村人们都笑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此刻,却显得那么有力量,让人安心。

多彩的经幡飘起,老太爷的灵柩稳稳当当地抬在了他们肩上,这些飞出五里槐村的男女们,簇拥着全村的老汉、娃娃,缓缓向墓地走去。

太阳慢慢爬出来,远山近水一片清明。

泥地上,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伸向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暴雨中迷蒙而充满凉意的环境描写,为老太爷的去世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五里槐村人们心中的感伤与迷茫。

B.“浑浊的老眼里滴下泪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九十岁的老太爷面对儿孙们失却梦想陷入迷途、家园衰败,自己无力回天的痛苦。

C.小说回忆老太爷“遗憾”的经历,旨在揭示城市化给农村带来读书无用论泛滥的弊端;插叙手法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

D.小说语言很有特点,老太爷与小辈们的语言一文一白,一雅一俗,极具个性;叙事语言简洁平易,质朴生动,富有地方乡土气息。

2.小说中的老太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五里槐村走出去的读书人相约回来为老太爷送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