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经意间,赵兴成了一名宋朝人,他交往的对象不乏名传千古的词人、遗臭万年的大贪官、逼上梁山的大盗、艳名四播的绝代风华。
B.那罗吉虽然只有十六岁年纪,不但攀不上什么八字脚儿,却还跟公安局的什么侦缉不明不暗地有些牵扯。”
C.夏天天气突变,刚才还骄阳似火,转眼间疾如雷电,大雨倾盆而下。
D.成功的经验不一定自己去经历,问路也能找到路。快速喝到牛奶,不一定自己要去养牛,要采取拿来主义,要问要学,要学要问,才能真有学问。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的意义。对“天”的指斥是:“__________。”对“地”的指斥是:___________。”
(5)《窦娥冤》(端正好)中写到窦娥没有理由和防备就触犯刑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下列小题。
南歌子
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抒写了旅途风物和诗人感受,词情凄清伤感,但格调清新流利,读来凄伤却不压抑。
B.词作开头两句写早行情景,意境与晚唐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很接近。
C.词中由“晓霜”写到“残菊”,由“残菊”想到“重阳”,又由“重阳”联想到眼前处境,思绪曲折。
D.下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正是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然之意卓然。
2.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之?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B.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C.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D.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盾卜之,兆绝而后好。”兆,古代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卜兆。与此相似的还有筮卜,即用蓍草及龟甲占卜吉凶。
B.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还有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后用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C.《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亦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传”。《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合称“前四史”。
D.“弑”本意是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很多人为赵朔死难的时候,做为赵朔朋友的程婴却没有赴死,公孙杵臼对此不解,曾当面责问他。
B.在“死易、立孤难”的现实面前,公孙杵臼选择了容易,而程婴选择了艰难。在大义面前,程婴就比公孙杵臼更胜一筹。
C.程婴、公孙杵臼二人为救赵氏之后,精心策划了李代桃僵之计,在实施过程中,二人配合默契,骗过了诸将,使赵武脱离险境。
D.程婴的“立孤”和公孙杵臼的“死孤”都合乎“义”的标准,借用清末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来赞美二人是很恰当的。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2)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节选)
这武松提了哨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歇宿。我却怕甚麽鸟!”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行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馀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麽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将整个过程写得波澜起伏。
B.“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这样写更能突出以人搏虎充满危险,显得更加真实,为下文突出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做铺垫。
C.“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
D.武松的典型故事还有: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血溅鸳鸯楼等,全面立体地表现出了武松的人物形象。
2.文中波浪线句子写到“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分析“打折哨棒”的原因,并说说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
3.选文刻画武松形象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20世纪中国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守”与“变”中实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谱写时代高峰。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②“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有一脉相乘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画也不列外。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周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③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逻辑。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相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水彩、素描的样子,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
④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淳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也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洪潮《中国画的“守”与“变”,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主要指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中国画也不例外。
B.中国画贯穿着“守”与“变”,在不断地探索中造就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C.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因此要守住其核心内涵。
D.“变”主要指中国绘画要融入时代精神、借鉴外来艺术,进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了例证法,举反面例子论述只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展现中国画的魅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突出中国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C.围绕“守”与“变”,文章阐发了内涵,提出了做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D.文章论证求“变”时,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然后重点论述这两方面关系,再举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山水画变得气象萧疏,境界狭小,折射出南宋国土沦丧、国力衰弱的社会现实。
B.“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成了中国画的全部文化特质。
C.中国画家只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就能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当代画家机械求变,虽然使用中国画工具,但失去中国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