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型船只的船舱底部有一舱室,空船状态时专门用来装水...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型船只的船舱底部有一舱室,空船状态时专门用来装水或石头,装上水就叫“压舱水”,装上石就叫“压舱石”。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风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生命之舟,独立方能远航 阿尔贝特史怀哲曾言:“为了躲避生活中的惊涛骇浪,人们不断减轻生命之舟的重量,到最后沦为了困乏寂寞的旅人。”在我们的生命之舟上,最初都装有压舱水或“压舱石”,有了它,才能避免摇晃和翻沉。  那么何为“压舱石”?它不是物质上丰盛的财物,亦非名利场上睥睨众生的权威,他应是每个人独立的精神与自由的思想,它引领着我们追求正义与善,开创光明与美好。  生命之舟,纵然用名利作风帆,用权力做楼阁,丢失了独立精神与思想自由,终将难免倾覆的结局。然而许多人如同史怀泽所言,为了减轻生命之舟的重量,丢弃了“压舱石”,这就导致了社会之海里再无远航之人,到处都是喑哑、噤声,人们只一心构筑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幸福的蚂蚁窝”。从而心甘情愿地交出独立与自由。去换取所谓生存技巧的世故圆滑。悲矣!智慧沦为了犬儒,中庸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伟大的哲学也被稀释为心灵鸡汤,朱学勤痛言:“精神侏儒遍地,我们处于一个有悲剧却无悲剧意识,有罪恶却无罪恶感的时代。”丢弃了“压舱石”的人们并非失明与无知,他们是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在坚持独立与自由可能会损失利益的环境下,他们以一种“选择性的失明”来保全自己,学会了与主流时刻融合,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诚然,人皆希望“生活在别处”,怎奈何“自由在高处”而不堪仰望。独立的人格被晕轮效应掩埋,被一言堂的隐性逻辑取代。但是,请想一想苏格拉底,那个像流氓一样叮咬追名逐利之心的人,那个坚守信仰,高呼“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的人,熊培云提倡知识分子应有怀疑的精神与思想的乐趣,如同萨特一般“是不依附于任何人的独立个体”。实则,普罗大众更需要一场灵魂拷问,趁着人们的内心还保有一丝独立与自由,切莫轻摇小舟驶向通往奴役之路,且跟随海鸥乔纳森打破那俗谛的桎梏。  当然,我所言作为“压舱石”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是理性的独立与有界限的自由,怀有这一一以贯之的价值判断,才不会落入昆德拉所言:“一切都可笑地被允许了,我们欣赏嵇康的“外不殊俗,内不是失正”,它不是自诩孤高的傲骨,也不是摧眉折腰的趋炎附势,它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人格,是闪烁着自由光辉的羽毛,是风浪中不致倾覆的坚实倚靠。 【解析】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段十分富有哲理性叙述性文字。材料指出大型船只的船舱底部有一个舱室,空船状态时专门用来装水或石头,装上水就叫“压舱水”,装上石就叫“压舱石”。船只装上了“压舱水”或者“压舱石”,船身变沉,深入水中,也就是所说的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风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作文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行文:从“船”和“压舱石”的关系立意:①我们在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时,要学会加减压;②个人、集体、国家要有“压舱石”,才会稳步前行③处理好“满”和“空”的关系: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④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米兰昆德拉说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⑤理性质疑材料:人生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压舱石,是否更意味着需要负重前行,而不是减压?人生是背负着十字架的前行,你能承受的重量关乎自己的命途,关键时刻它可以帮你度过磨难。从“压舱石”的作用来立意:①多读书,多积淀: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比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②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为官从政,也都需要装填几块“压舱石”;③亲民务实,是干事创业的“压舱石”;④人活一世,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比如理想信念的这样“压舱石”。如:信仰是立身做人的“压舱石”。 务实是干事创业的“压舱石”。清廉是为官从政的“压舱石”筑牢人生的“压舱石”,让我们的青春扬帆起航。筑牢人生的“压舱石”,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熠熠闪光。从“船”的航行来立意: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控制好人生航程的重心,任凭风大浪急、泰山压顶都能从容向前;③个人、集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扎实的根基;④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权力的价值在于责任担当;⑤心中有磐石,脚底定生根;信念多坚毅,品行自崇高;⑤沉潜下去,永远比虚浮其表令人受益。其中从“船”和“压舱石”的关系立意为最佳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关键环节考核题)

3月25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5-2019”在清华大学揭幕。登上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榜首的分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当主持人手持奖杯准备发奖时,却得知获奖者屠呦呦没有来。面对这种境况,主持人该做怎样的即兴解说?请你替主持人写一段即兴发挥的解说词,1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第十》)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记述的是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中,所表现的语言、容态各有不同。

B.孔子在居家时,与乡亲、宗族父老相处,他总是信实恭慎,谦逊得像不大会说话。

C.孔子在宗庙、朝廷上。却能侃侃而谈,辩明事理,但态度还是非常严谨。

D.孔子在乡党和在宗庙、朝廷中表现出完全两样的面孔,说明孔子在言行上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2)《论语·里仁》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请结合上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言与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降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睛睛,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壤,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2.文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3) 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4)梦入神山教神妪, ________________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

(6)开琼筵以坐花, __________________

(7)臣以险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9)雁阵惊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千岩万转路不定, 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游 东 田

谢 朓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茵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东田:是齐惠王在钟山建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②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③悰(cóng):心情,这里指欢乐。④陟:即升、登的意思。⑤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⑥漠漠:散布的样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戚戚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凸显其情态的悠闲。

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

D.结尾两句以景结情,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

E.这首诗写与友人携手共游东田所见的美景和感受。诗歌全用对句,语言清新流丽。

2.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