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的说法,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性格特征三个方面的影响下,创造出独特的中国烹饪技艺。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的是医与食的结合,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这样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饮食绵延了170多万年,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孔子“不食不时”的话,意在论证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B.为论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介绍了中国烹饪的文化特点。
C.文章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出发,解释了饮食文化中“五味”“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产生。
D.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充分而详实地论述了中国人在饮食生活方面具有的文化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之说,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佳肴,在饮食文化上有“色,香、味”俱全的讲究。
B.中国人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着“阴阳五行”的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之说,而且形成了“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株式。
C.因为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在“中和”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的,所以“中和之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魏征死后, 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借”的妙处之多,作用之大。
对以上材料中的“借”字,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填空: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1)这则材料讲了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不超过 15 个字)
(2)从以下两个角度提炼出你的观点,每个观点表述不超过 15 个字。
为顾校长辩护:_________________
批评顾校长: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之所以如此,①_________。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就无需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传承了。②___________?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国以前是农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便是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以前的农业文化③___________ 。因此,今天还要守着过去的农业文化就很困难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C.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贵、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反面写出了用心浮躁者的情形。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