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花园小区针对高空抛物现象给全体业主的倡议书正文。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

下面是花园小区针对高空抛物现象给全体业主的倡议书正文。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近日来,小区物业多次接到投诉,亲们反映小区存在高空抛物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已习以为常。高空抛物不仅会肮脏小区环境,同时也威胁着楼下行人的人身安全。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要有公德心,不要乱扔垃圾,并警告家人不要高空抛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

 

①“亲们”改为“不少业主”或“大家”; ②“习以为常”改为“多次发生”或“屡次发生”; ③“肮脏”改为“污染”; ④“做人”删去; ⑤“警告”改为“提醒”。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判断是否得体,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还有自己和对方的身份,说自己时就应该用谦辞,说别人时就应使用敬辞。 ①这是倡议书正文,所以较为正式,“亲们”是网络用语,可改为“不少业主”或“大家”; ②“习以为常”是大家已经习惯了,成为平常,使用不得体,不能搭配“现象”,语境是说这样的现象多次发生,可改为“多次发生”或“屡有发生”; ③“肮脏”使用不当,不能搭配“环境”,改为“污染”; ④“做人要有公德心”不得体,“做人”说话不礼貌,太有指向性,应删去; ⑤“警告”使用不得体,语气太过生硬不礼貌,应改为“提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介”的风行,让“微审美”引起热议,很多人发现,我们的交流渠道、生活习惯、娱乐方式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正________地改变着我们的审美方式。有人忧虑,社交媒体的崛起,________地强化了人们“晒”与“秀”的冲动和意愿,因此断言这展示了微社交时代的轻浮和浅薄。

可是有一点是________的,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分享精神,当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融在了一起,人们或许会从内心认为,有一些生活内容一出现就应该和他人分享。而在流行的沟通模式中,人们也往往被鼓励去展示生活的积极面,(     )。

从这个角度看,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微信、微博以及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而是社会个体的心性和意志。试想一下,一个本来就爱展示自己的社会个体,即便没有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存在,他们也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渠道展示自己,塑造自己。而那些不具备“晒”与“秀”心性的人,即便社交媒体再喧闹,他们也是静静地躲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很少主动呈现自己的生活。

每一种新事物的到来都会引发一场争论和反思。如今微信等社交媒体崛起了,它们所引发的“审美方式”的变化到底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到底有没有夸大它们对社会生活侵入和影响的力量?确实值得好好反思一番。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翻云覆雨    默默无闻    潜移默化    不容置喙

B.翻天覆地    悄无声息    潜移默化    不容忽视

C.翻云覆雨    悄无声息    耳濡目染    不容忽视

D.翻天覆地    默默无闻    耳濡目染    不容置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

B.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微信、微博和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

C.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并不是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

D.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这更有利于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交生活

B.因为这才有利于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活

C.因为这最有利于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活

D.因为这种健康的社会生活才更利于营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本”字,暗示曹军虽有泰山压卵之势实现雄图大业,却终会化为泡影的结局。

B.“曹瞒眼里已无吴”写出了曹操的自信大气,表达出作者对曹操这位英雄的仰幕。

C.颈联“梦中”“箫声”“夜月”这些意象,由《前赤壁赋》一文化出,令人黯然销魂。

D.尾联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历史沧桑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僱、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 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僱、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干。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 单 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繇,帝素服临悼,益曰成候。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B.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C.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D.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明清时,也变成了对举人的雅称。

B.三府,按汉制,三公皆可开府,故称三公为“三府”。后世沿袭此用法。后来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D.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不用于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繇见解独到,颇有远识。曹操的使者前来上书时,他力排众议,劝服李僱、郭祀等人接受曹操的诚意。

B.钟繇心胸坦荡,不拘条例。他主动上表自我推荐担任侍中守司隶核尉,又拿着天子的符节督察关中诸军。

C.钟繇身处乱世,政绩斐然。为提高洛阳人口,他迁移关中百姓,招纳部分逃亡叛民,几年就取得了成效。

D.钟繇才华横溢,深受信任。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认为后世大概再也找不到如他一样的优秀人才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2)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不出去的祝福

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他问喜福大师:

“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适。”

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

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

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

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福。”师命难违。次日一早,虚水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给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

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落里暗自垂泪,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很凄惶。

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

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逃也似地离开村里。

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

“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做得很好。”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

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态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一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

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

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走。

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

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多开给她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有国和向喜莲从一开始都不接受祥符到后来都接受祥符,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祥符中“善”的力量。

B.喜福大师作为得道高僧,早预料到虚水会选择到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家和最贫穷的向喜莲家送新年祥符。

C.小说在刻画喜福大师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突出了大师乐善好施、态度温和、执着睿智的形象特点。

D.大师让喜莲带上祥符去答谢何有国这一情节设计巧妙,正因为喜莲的答谢,才有何有国后来真正的富而乐善。

2.“祥符”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送不出去的祝福”,但有人认为“祝福”是送出去了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