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礼记·乐记》言“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韩愈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礼记·乐记》言“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世间万物,面对外界,总在努力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既有和谐美妙的交响,也有对人生社会的反响与抗争。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声音也总能引起心灵的共鸣,让人回首往事,浮想联翩,也让人心潮激荡,思绪纷飞。

请你就此展开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倾听历史的声音 恍惚之间,我听到一个声音。 似玉石相触时的悦耳,像雨滴轻击青石板时的清脆,仿佛自乐伶弹奏时的指尖泄出的悠扬乐曲,宛如溪水缓缓流过时的静谧安逸。 那是来自亘古的呼唤,遥远而亲切,饱满而空灵。 那是历史的声音。 它穿过炎黄华夏的宫室,殷商的青铜器,战国的汩罗江,秦时的万里长城,西汉的丝绸之路,三国鼎立的官渡、赤壁,隋朝的大运河,盛唐的洛阳、长安,明代的紫禁城,清末的圆明园,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道——就这样传到我的耳边。 我听到了!我听到伐木叮叮,采石咚咚,金戈铿锵,号角长鸣。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更迭只是过眼烟云,历尽纷繁的劫难,河山依旧,人民永生。于是,四书五经,楚辞汉风,唐诗宋韵,优美、烂漫、铿锵、激昂,你听,那遥远的声音回荡长空!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无不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分虞兮若耐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穷途末路时的感慨。王图霸业,转瞬成空;江山美人,二者皆失。这怎能不叫他痛苦、悲伤?只是这天下向来就不是武力者、暴政者的天下,二世而亡的秦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涛涛江水前,他无颜对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了自刎。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饥匈奴血。”这是精忠岳飞气吞山河的呐喊。自从“尽忠报国”四个字刻在他背上那一刻起,他便立下豪言壮志:有朝一日,定要抱效祖国!谁知英雄在这乱世中竟是如此无力?佞臣当道,他满腔热血、一身武艺还未来得及施展,便遭歹人所害,被冠上“谋反”的罪名,金戈铁马都变成回忆,终是冤死狱中。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谭嗣同临刑前高唱的凯歌。满清政府治腐朽,中国逐渐衰败。他希望以改革维新来拯救中国,却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不愿逃走,决定以身试法,成为为中国变法牺牲的第一人。 五千年风风雨雨,打尽了红墙绿瓦;五千年水墨丹青,诉说了世事变迁。五千年盛衰荣辱,斑驳了历史的墙壁;五千年沧海桑田,洗尽了昔日的铅华。 蓦然回首,我又听到了历史的声音。如浪涛般澎湃汹涌,炸雷般惊天动地,在我耳边叫嚣着,呐喊着。那是巨龙苏醒的声音。那是中华民族的声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 材料共三句,第一句“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是《礼记》与韩愈对于声音的述说,这里的声音不是那种无意识无规则无意义的声音,而是因“感于物”“不得其平则鸣”而发;第二句话的重点是人与万物努力“发出自己”或和谐或抗争的“声音”;第三句话是指声音带给人的影响。这则材料的核心词是“声音”,即重点写声音带来的联想,或者独特的思考。可写内容丰富,可写角度多样。文章应该围绕“声音”而写,如果不写“声音”,即为不切题。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声音,如校园的声音、家庭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或与某些话题有关的声音(呼声)等。然后分析这些声音给自己的感受,如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角度,写出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还有一种无形的声音,爱心和同情的呼唤,对于保护自然爱惜生命的呼吁,对于真挚感情的向往等等,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要用心倾听。 参考立意: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魅力;倾听花开的声音,感受生命的神秘;倾听历史的声音,体悟伟人的情怀。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倾听历史的声音》,表明观点或话题。其次开门见山切入话题。正文主体部分总体说明听到的历史的声音,然后从岳飞到文天祥再到谭嗣同,列举事例,引用诗句来展现他们的声音。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呼应开头。 素材: 校园的声音: 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 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3.朋友的脚步声。我的特异功能一-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家庭的声音: 1.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 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 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 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声音: 1.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2.当自己失败不自信时,从《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等音乐声中,找回了前进的勇气。 3.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 4.从自己的呼吸声中,感受到“逝者如斯夫”的紧迫并警醒自己时不我与。 自然界的声音: 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2.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3.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与某些话题有关的声音(呼声): 1.做梦偶然听到风与沙联手扩大地盘、进攻人类、计划消灭人类的对话,旨在说明风、沙要与人类较量,对人类进行报复,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2.由自己最钟爱的“百鸟朝凤”想到大自然中树木越来越少、鸟类越来越少,从而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哭泣。 范文: 倾听历史的声音 历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沉淀;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发展的说明;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倾颓的见证。以史为鉴,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有所进步。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见,一个帝王对于人的使用是多么的重要。 唐太宗李世明重用谏臣魏征,并抒发了“以人为鉴,方能知得失’’的感慨,使大唐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同为唐朝国君的李隆基,开元年间重用人才,励精图治,实现了空前的“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则因错信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最终引得安史之乱,使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句话更加适用于当代。一个人朋友圈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交好友,不交损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是强国之路,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进行改革,使得经济发展迅速,率先进入了封建社会,为吞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条件。世界近代史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推动了国家的进步,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而中国却因为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分子的阻碍,未能进行彻底的改革,从实质上沦为了外国人的朝廷。 步入当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些成果的见证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进步之路。 历史,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发与感想,其中既包含着成功的经验,也包括着失败的教训。让我们一起倾听历史的声音,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共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三:

媒体融合首先要从“融”科技入手,占据新媒体、新技术的制高点进行平台优化和建设、内容生产和分发、价值聚合与表达。媒体不仅是新观念的传播者,也应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媒体融合需要内容和技术的双驱动,需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优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简单的形式相加到深度的内容相融。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要依托“智媒”和“智网”的强建设和高覆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动网络及新兴媒体的技术和思维进行深化创新。

媒体融合还要真正“融”媒体,从变量到增量,放大一体效能。融合发展,合而为一,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构建立而是机制革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从本质上坚持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在新技术助推之下新媒体迅速发展,各种新思维、新理念随之而生,两微一端、短视频、自媒体传播等一度成为媒体发展的变量。媒体融合则是有效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的手段,让新兴媒体中的变量成长为提高传播效率、传播主流思想的增量。

(《光明日报》)

材料四:

在今年两会的新闻报道中,信息技术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顺应了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大势。

梅地亚中心作为两会新闻中心举行了多场新闻发布会,也是两会记者工作的重要场所。为保证中外记者顺利完成新闻稿件的编发和传输,新闻中心一楼设立了通信网络服务室,首次提供5G网络全覆盖。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设置了一个5G体验区,有一台CPE(客户终端)设备和两台VR头盔设备。其中,CPE设备将5G网络信号进行转换,实现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与5G的连接。VR头盔设备,可用于观看从人民大会堂传输过来的两会VR直播节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两个机器人“小融”和“小白”均参与了两会报道,人们可以和他们互动,两个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两会全网相关文章和讨论预测记者招待会的热词。新华社的人工智能(AI)智能播报员“新小萌”则可以模拟主持人进行播报新闻,仿真度极高。人民网的“小融”满腹经纶,可以随时和它互动。

可以说,融合了人工智能、5G、VR/AR等信息技术的智能设备在两会上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成功范式和样本。

(《中国电子报》)

1.有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08-2018年间,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都在不断攀升,到了2018年网民规模到达82851万人。

B.2008年到2009年是手机网民规模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1760万人增长到23344万人,增长了11584万人。

C.2015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1981万人,手机网民占整体居民的比例为90.1%,比2014年增长了4.3%.

D.2009年互联网普及率为28.9%,比2008年同比增长了6.3%,是2008年到2018年涨幅最大的一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离阶段迈向相加阶段。

B.媒体融合主要是在是理念革新的基础上建立各级机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本质上坚持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C.融合了人工智能、5G、VR/AR等信息技术的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成功实现了媒体深度融合。

D.打造新型的主流媒体,需要利用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整合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等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

3.三则文字材料分别是从哪三个角度讨论媒体深度融合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梁衡

1983年8月,《光明日报》在香山卧佛寺安排了一次记者会。卧佛寺外不远有梁启超的墓。一天晚饭后散步,一位老同志同我谈起梁启超来,说他的文章实在美,并随口背了几句:“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我心里一怔,这的确是好文章。是议论却在借用生动的形象,正是韩愈文论中所说的“奇”。后来我查见原文,这一段关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分析,连用了八对比喻,十六个形象,令人叫绝。那位老同志还谈到梁启超这个老报人主办《时务报》等报刊,反封建顽固,介绍西方文化,犀利生动的文字着实厉害。他的文章为什么能打动人、说服人呢?就是因为他不只就事论事。他讲一个老年和少年的问题,却从八个方面来比,叫你听得服服帖帖,把你的疑虑打消得干干净净。他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左右逢源,用之不竭。

记者工作不外乎“采”“写”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离不开知识。

先说“采访”。这首先是一种与人的交往,而且还不纯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你是有求于人的,要问人家要东西,要人家给你谈,这首先要建立信任。采访一开始,对方也在研究你,看值得不值得对你谈,这是一次有趣的交谈呢?还是一次受审似的问答?如果你知识贫瘠,像一滩浅水,人家说出话来一石见底,对方便觉得对牛弹琴,索然无味。如果你学博如海,自然有吸引对方的魅力,他也愿将真话说给你听,就能谈得长,谈得深。

还说梁启超,他很年轻时由老师康有为推荐去拜谒湖广总督张之洞。张当时住在长江边的江夏(武昌),一见这个文弱书生,便先小看他三分,出了一个上联请他来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江、河、淮、汉四水,长江第一;春夏秋冬,夏第二;张之洞朝廷大臣,居江夏。此联极巧,也极难对。但自古有儒、佛、道三教,天、地、人三才。不想梁启超这个小书生立即对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张之洞大吃一惊。他从心里佩服这个年轻人。刚见面时那种上下悬殊的地位很快变成相互平等的身份,开始了友好的谈话。

记者出门不会有什么专门介绍信来写明你的等级身份的。你的学识、谈吐就是你随身的介绍信。坐下来开口三分钟,你的身份自明,采访能否成功也已见一半。还说前面提到的白冰,他在采访美学老人朱光潜时,朱老谈到他读了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大受感动。白冰就接着问:“你读过桐城派的文章吧?”这样,在采访中就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探讨。而记者在探讨中再来发现和研究被采访者的思想。但是如果记者自己没有读过桐城派的文章,他决不敢提这个问题,他的采访本上将会记不到这方面的东西,被采访者因此将再无兴趣谈与之有关的东西,将造成更大的然而是无形的损失。

再说写。记者看到的、采访到的是现实的东西,但要写成文章,只靠这一点是不够的。读者还想了解这事、这人的背景、历史,及与之有关的其他东西。而这些在采访现场常常没有,要靠书,要读大量的书。采访只能给你直接的、现实的素材,书本能补充间接的、历史的素材。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成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范长江的成名之作《中国的西北角》,里面记了许多他看到的、听到的材料,但同时也引了许多历史典籍、古诗词。他在写嘉峪关时就引了林则徐当年被发配西北时写的诗:“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这西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不只是风光,还有历史、有情、有神了。这就要知识,要深厚的知识。我1983年秋也曾到西北采访过一次,一到兰州便开始买书,参观博物馆,搜集有关麦积山、敦煌、吐鲁番等地方和左宗棠、林则徐、斯坦因、斯文赫丁等中外历史人物的资料。后来在写消息、通讯和创作散文时,这些都用上了。文学创作中是很讲究用典的,新闻也是一样。对历史材料的引用与研究是新闻写作中绝不可少的。新闻是将来的历史,那么我们现在写作时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它过去的历史。这样,从纵的来说,才能使你的作品有历史的厚度,才不至于游离于历史之外。就是说它将不太“易碎”,而有一点历史价值。从横的来说,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外围知识将使文章本身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更让人爱读。就写作技巧来说,那些历史资料和有关知识,将是你的消息、通讯里的预制件和集成电路板,不需要占多少文字便可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当你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后再来写一篇千字消息或通讯时,便如用勺子在海里舀水一样轻松自如了。所以无论是从采访还是写作的角度,你只要想当一名记者便首先应打好知识的基础,并且时时要不断地去加固这个基础。要永远保持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主办《时务报》等报刊,文字犀利。他的文章能说服人的原因是他不仅就事论事,还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让人信服,这也从正面论证了新闻工作者需要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的道理。

B.文章中张之洞的上联,除了用字巧妙外,还给梁启超出了个“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的难题,而梁启超的下联除音韵对仗外,用“岂敢在前,岂敢在后!”巧妙回应,不卑不亢,难题迎刃而解。

C.采访首先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交往过程,只要你学博如海,有吸引对方的魅力,对方也会将真话说给你听,交谈就能深入。

D.范长江的成名之作《中国的西北角》,除了记载他看到、听到的材料,也引了许多历史典籍、古诗词,既有直接的素材,又有间接的素材,是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记者白冰在采访梁启超时,通过对“桐城派”的讨论,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探讨。而记者可以在探讨中发现和研究被采访者的思想。

B.1983年,因为我一到兰州便开始买书,参观博物馆,搜集有关地方和中外历史人物的资料,所以后来成功地完成了有关西北的消息和通讯。

C.历史资料和有关知识只有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才能转化为消息、通讯里的预制件和集成电路板,不需要占多少文字便可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信息。

D.新闻的创作需要纵横交错,纵是指有历史的厚度,横是指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外围知识,这样就可以使文章坚实,更具有可读性。

3.为什么作者认为做好记者工作,不管是“采”还是“写”都离不开知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金冬心

汪曾祺

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仙客,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他惦记着那十盆兰花。他去杭州之前,瞿家花园新从福建运到十盆素心兰。那样大的一盆,每盆不愁有百十个箭子!索价五两一盆,不贵!要是袁子才替他把灯卖出去,这十盆剑兰就会摆在他的小花圃苇棚下的石条上。这样的兰花,除了冬心先生,谁配?然而……

年秋后,冬心先生手头就有些紧。进了腊月,他想起一个主意:叫陈聋子用乌木做了十张方灯的架子,四面由他自己书画。过了正月初六,叫陈聋子上南京找袁子才,托他代卖。不想这个老奸巨猾!不仅把十张灯退回来,还给我弄来十部《诗话》,让我替他向扬州的鹾贾打秋风!——俗!

他踱回书斋里,把袁枚的信摊开又看了一遍,觉得袁枚的字很讨厌。顺手把《随园诗话》打开翻了几页,到处是倚人自重。有的诗,还算清新,然而,小聪明而已。竟然对毕秋帆也揄扬了一通!毕秋帆是什么?——商人耳!郑板桥对袁子才曾作过一句总评,——“斯文走狗”,不为过分!

他觉得心里痛快了一点,——不过,还是无聊。

他把陈聋子叫来,问问这些天有什么函件简帖。陈聋子把脑门一拍,说:“有!程雪门有一张请帖!”

“程雪门?”

“对对对!请你陪客。”

“请谁?”

“铁大人。”

“哪个铁大人?”

“新放的两淮盐务道铁保珊铁大人。”

“几时?”

“今天!中饭!平山堂!”

“你多误事!——去把帖子给我拿来!——去订一顶轿子!——你真是!——快去!”

金冬心开始觉得今天有点意思了。

等催请了两次,到第三次时,冬心先生换了衣履,坐上轿子,直奔平山堂。

程雪门是扬州一号大盐商,今天宴请新任盐务道。等金冬心下了轿,往里一看,扬州的名流显贵都已到齐。程雪门正陪铁保珊说话,一眼看见金冬心,站起身来。铁保珊早抢步迎了出来。

“冬心先生!久仰!久仰得很哪!”

“岂敢岂敢!臣本布衣,幸瞻丰采!铁大人从都里来,一路风霜,辛苦了!”

铁保珊拉了金冬心入座。大家只见铁保珊倾侧着身子和金冬心谈得十分投机,金冬心不时点头拊掌,不免悄悄议论。

“雪门今天请金冬心来陪铁保珊,好大的面子!”

“听说是铁保珊指名要见的。”

“金冬心这时候才来,架子搭得不小!”

“看来他的字画行情要涨!

稍顷宴齐,更衣入席。正中一桌,首座自然是铁保珊,次座是金冬心。金冬心再三谦让,铁保珊一把按得他坐下,说:“你再谦,大家就不好坐了!”金冬心只得从命。

今天的酒席很清淡。铁大人连吃了几天满汉全席,接到请帖说:“请我,我到!可我只想喝一碗稀粥,就一碟香油拌疙瘩丝!”按扬州规矩,菜单请铁保珊过目。头菜是清炖杨妃乳——新到的河豚鱼。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得有炒蒌蒿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铁大人听了菜单,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他请金冬心过目,冬心先生说:“‘一箪食,一瓢饮’,侬一介寒士,无可无不可的。”

金冬心尝了尝这一桌清淡而名贵的菜肴,又想起袁子才和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冷笑。

酒过三巡,铁保珊提出行酒令。酒令叫做“飞红令”,各人说一句或两句古人诗词,要有“飞、红”二字。他先说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下面有说“一片花飞减却春”的,也有说“桃花乱落如红雨”的。到了程雪门,他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先是愕然,接着就哗然:

“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如何是红的?”

“杜撰!杜撰无疑!”

“罚酒!罚酒!”

程雪门正无地自容,忽听金冬心放下杯箸,从容言道:“诸位莫吵。雪翁此诗有出处。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用于今日,正好对景。”他站起身来,朗吟出全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一听,全都击掌:

“好诗!”

“到底是冬心先生!”

“不想雪翁如此博学!佩服!佩服!”

程雪门哈哈大笑,连说:“过奖,过奖!”

铁保珊拈须沉吟:这是元朝人的诗么?金冬心真是捷才!出口成章,不动声色。快,而且,好!有意境……

第二天一早,程雪门派人给金冬心送来一千两银子。金冬心叫陈聋子告诉瞿家花园,把十盆剑兰立刻送来。陈聋子刚要走,金冬心叫住他:“不忙。先把这十张灯收到厢房里去。”陈聋子提起两张灯,金冬心又叫住他:“把这个——搬走!”他指的是堆在地下的《随园诗话》。

陈聋子抱起《诗话》,走出书斋,听见冬心先生骂道:

“斯文走狗!”

陈聋子心想:他这是骂谁呢?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有删改)

注释:金冬心即金农,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袁子才即袁枚,清代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随园诗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古代人物为主角组织情节,开篇指出金冬心的“无聊”,但无聊并不是因为怀才不遇,而是由物质欲望的不满足造成的。

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首尾呼应。小说两次写金冬心骂袁枚“斯文走狗”,都反衬出金冬心作为士大夫高洁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

C.金冬心被程雪门请去陪席,等着催请了两次,到第三次才登轿前往,主要是他知道程雪门宴请之事太迟了,实在来不及按时赴宴。

D.小说围绕金冬心在盐商程雪门宴请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酒席上替程解围的故事,肯定和赞赏金冬心的才思敏捷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相助的品质。

2.概括并分析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形象特点。

3.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1.本诗开篇以“幽意”二字透露主旨,请加以分析.

2.赏析“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句的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