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草与花 在五颜六色的盛夏 在山花烂漫的草原 我们不...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草与花

在五颜六色的盛夏

在山花烂漫的草原

我们不得不惊叹

每一种草居然都能开花

上面这首小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小草开花 小草开花,不足称奇;小草开花,却足以称奇。 小草于这纷繁世界中,毫不起眼,往往以群体的形势铺天盖地而来,泛滥,平庸。人们往往将视线聚焦于姿态万千的大树,时常忽略了小草其实也可以开出可人的花来。 具有几万资产的沃尔•巴菲特,曾经也是一棵小草。他从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中走出来,由小草变成了大树。他5岁时,便在家门口兜售口香糖,积累零钱;11岁时,就买股,获得5美元纯利;14岁时,已经用100美元投资40亩田地租给农民。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使他立志要成为一个有钱人。凭其对数字的敏锐感,他不忘时时投资,积累财富,以钱生钱,他的时时砥砺,让自己这棵小草开出绚烂的花来,随即转而变成大树, 怎不叫人叹服。 小草作为弱势群体,常常受人压迫,受人嘲讽,受人玩弄。有的小草便因此折了腰身,抬不起头来,而有的小草自信地昂着头,不容许任何人践踏。也就有这么一棵小草,名叫凡·高。凡·高这个名字于今天的我们,已是耳熟能详的作画大师的名字。而在他所处的年代,恐怕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他夸张的着色,创新的思维,大胆的笔法,为世人所不能接受。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凡·高追求光明的脚步。受人讥笑如何,不为人理解又如何,凡·高仍执著地自个儿开着属于他的花朵,与向日葵做伴,他并不寂寞。凡·高的花开得绚烂,更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在如今社会,更多的人都是小草,平凡得扔进人堆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但是每一棵小草都有开花的权利,每一棵小草都应不懈努力,为自己的花期作准备,开出绚烂的花来。坐在课堂上的我们,何尝又不是小草,何尝又不是时刻努力着要开出美丽的花来。高考,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花的绝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在考场上,绽放出第一朵动人的花。第一次花开,艰辛但也富有意义,谁说小草就不能开花呢? “我们不得不惊叹,每一种草居然都能开花”,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小草仍能开花,我们要坚信小草能够开花并且能够开得出彩! 开花的小草,让那些忘记了小草能开花的人为你叹服吧! 【解析】 1、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2、野百合也有春天。 3、“小草”的成功 4、静待花开。 5、让自己开出绚烂的花。 [素材] 1、平凡孕育着伟大。”一个国家需要冲锋陷阵、功勋卓著的英雄,也需要默默付出、恪尽职守的普通劳动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则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底色。用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2、别以为自己不平凡,想象得自己如何伟大,事实上,正是众多平凡的人们,凭着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建构了这个社会的基石。 3、难道平凡人注定不能创造光辉的业绩吗?安徒生当过学徒,惠曼做过工匠,狄更斯成名前是缮写工,高尔基甚至干过码头苦力。你说他们是平凡还是伟大呢?也许正如左拉所说:“没有平凡的经历,就不能产生伟大的业绩。” 4、还记得“曳尾于涂中”的庄子吗?当时人们都疑惑庄子宁愿放弃做楚国的宰相,而只愿做个平凡人。庄子说自己是一棵树,一棵坚守自己心灵的树。 还不明白吗?庄子唯有做个平凡人才能坚守自己的心灵,如果他不平凡地当上宰相,环境允许他做一棵坚守心灵的树吗? 5、真正的伟人往往是平凡的;他们的行为既不做作,也不虚饰。——克林凯尔 [结构] 例文总体上采取递进结构。文章先从小草开花的材料写起,提出“小草其实也可以开出可人的花来”。 然后列举社会中“小草”的例子,先是巴菲特,“他从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中走出来,由小草变成了大树。” 例文先从小草开花的材料写起,提出“小草其实也可以开出可人的花来”。 然后列举社会中“小草”的例子,先是巴菲特,“他从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中走出来,由小草变成了大树。”论证了小草也能变成大树的道理。 接着,作者辩证地分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小草都能变成大树,只有那些“自信地昂着头,不容许任何人践踏”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绚烂。举了凡·高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然后,联系现实。论述社会中的平凡人很多,但是每棵小草都有开花的权利。学生应该抓住高考这一开花的时机。 最后,深化论点,强调坚信小草能够开花而且能够开得精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给食

日本的小学里中午供应午餐,叫“给食”。

从一年级开始,给食就全由孩子们自己轮流负责搬运、摆放。你花费多少时间,打翻多少瓶牛奶,都没有关系,反正最后能让大家吃上饭就行。

这种给食不是免费的,但和免费也差不多——一个月3500日元,随便上哪儿打半天工的收入都绝对不止这个数。

为什么要给食?日本的妈妈们不工作的很多,小学生从家走到学校一般不超过10分钟,完全可以回家吃饭,也可以带便当,似乎找不到给食的理由。

要说给食的理由,恐怕得追溯到明治时代了。那时候日本人还很穷,一般人家是吃不饱的。小孩是很重要的劳动力,穷人不愿把孩子送去读书。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给食的办法来吸引学生——有饭吃你来不来?

现在不用以“给饭吃”来吸引学生了,给食有了另外的意义。

现在日本的“给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另外的意义”?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    人类的弟兄,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平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    ,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   );它的   ,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就接踵而至

C.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 D.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的感受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是

A.铺天盖地  溘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

B.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C.铺天盖地  一去不返  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

D.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体现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愁肠愁更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

临江仙

【五代】牛希济

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注】罗浮山: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飐”是风吹物动之意,写出因湖面广阔,风吹浪动,似外与天接,凸显湖面之广。

B.“一点”是词人在湖面遥望君山的直观感觉,以此强烈对比,意在表现君山的娇小。

C.上片的后三句描写君山的神秘朦胧,并展开想象,使得景色奇丽而富有情致。

D.下片写秋夜增寒,着一“冷”字,天地之低温,词人体肤心理之寒冷都融汇于此字。

E.下片写星斗下垂,湖面视野开阔,橘林更显红颜娇美,含蓄地写出极富诗意的美景。

(2)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天平山记

高启

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日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竟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啕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啥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日:“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日:“诺!”遂书以为记。

[注)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pán):盘曲。孥(ná):牵引。③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称政局混乱为“板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馔载醪             治:整理

B.草木秀润,可可息     荫:遮盖

C.蟠孥撑拄,不可名     状:陈述或描摹

D.予超乎若,泊乎若休   举: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书为记                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

B.予欣然停舆听,久而去    然后知山不负于兹游也

C.舍舟就舆              拂石以坐,见山之云浮浮

D.遂困荒茅丛筱之间        乐饮将半,予起,言众日

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天平山的怪石、甘泉、险崖作了细裂的描绘,还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览天平山时的不同动作、神态和感受。

B.作者特别写了自己登上山的高处后远眺的辽阔境界,而且写出了自己当时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C.作者褰裳奋武,独登极顶后下山,虽经历了日暮风作,鸟兽鸣吼,愈转愈迷时的恐惧疾呼,但因能“得兹山之绝胜”,所以“乐”。

D.文章最后,作者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己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要求记此次游历于石上,以弥补无法再游之遗憾。

4.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佳的一项

A.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B.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C.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D.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2)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3)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惬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