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十五六岁的你,青春已经开始。在奋斗的青春岁月里,可能有些许遗憾,更多的应是骄傲自豪。
请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跟同学分享你的青春故事,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故事有意蕴,有细节描写;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十一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勾画阳山地区的景貌,山净江空,水清见沙,猿啼声声,农屋稀少,意境空旷寂寥。
B.诗人既有感慨无辜遭受贬谪的悲愁愤怨,又有终老蛮荒炎瘴之地不用报答皇恩的愿望。
C.尾联融情于事,运用夸张手法,言说读好友来诗,鬓发白了一半,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D.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因景生,情缘事起,是一首耐人寻味的酬答佳作。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的颔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父柔之,齐尚书仓部郎。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弱冠举南徐州秀才。时豫章胡谐之行州事,王融与谐之书,令荐革。谐之方贡琅邪王泛,便以革代之。解褐奉朝请,改授镇北豫章王长史。时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附,革被敕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时祖芃同被拘执,延明使芃作《欹器》《漏刻铭》,革骂芃曰:“卿荷国厚恩,已无报答,今乃为虏立铭,孤负朝廷。”延明闻之,乃令革作丈八寺碑并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扑。革厉色而言曰:“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折冲将军、东中郎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行府州事。革门生故吏,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郡,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每至侍宴,言论必以《诗》《书》,王因此耽学好文。征入为度支尚书。好奖进闾阎,为后生延誉,由是衣冠士子,翕然归之。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谥曰强子。
(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岁便解属文 属:嘱咐
B.与观俱诣太学 诣:到
C.并赍持缘道迎候 缘:沿着
D.乃谢病还家 谢:推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融与谐之书 彼与彼年相若也
B.乃放革还朝 乃夜驰之沛公军
C.誓不为人执笔 行将为人所并
D.欲以卿代为行事 越国以鄙远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艰,即丁父忧。朝廷官员若父母去世回祖籍守制叫丁忧。文中指江革丧父。
B.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脱离平民开始为官。奉朝请是江革担任的第一个官职。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后来泛指普通平民老百姓。
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少年聪慧,命途多舛。他九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与双胞胎弟弟互相勉励,勤学苦读不倦,为国子生中成绩优秀者。
B.江革被俘不惧,坚守气节。他被俘后以患脚病为由拒绝行礼,拒绝敌人撰写祭文的逼近,坦然面对将要施加的鞭杖酷刑。
C.江革清廉为官,辅佐有功。他辅佐武陵王,拒绝门生故吏的赠送,积极作为,政绩卓著,武陵王受其影响由骄纵变得好学。
D.江革胸怀宽广,刚正不阿。他提携后进,士大夫欣然相从;他认为尚书令何敬容选用的人大多不合自己心意,常对此贬斥。
5.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3处)。
郡 境 殷 广 辞 讼 日 数 百 革 分 判 辨 析 曾 无 疑 滞。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荷国厚恩,已无报答,今乃为虏立铭,孤负朝廷。
(2)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广泛地介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也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呈现,并从网上流行进入到网下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因轻松新奇、简单易用,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受欢迎度和顽强的生命力, 但也常因低俗轻佻以及不规范地使用而遭诟病,如情绪性谩骂、暴力性中伤、非正式用语、粗鄙化表达、侮辱诽谤等。网络语言暴力破坏了交际表达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道德风气,甚至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4月13日,演员刘诗诗发布律师声明进行辟谣,称不实信息对自己工作生活造成干扰,将就本次网络暴力事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清明节前后,演员杨洋出演电视剧《全职高手》引起部分同名书粉不满,并对其进行了网络暴力攻击。对此,《全职高手》剧组发表声明表示已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世界杯期间,在微信、贴吧等平台出现了所谓的“对骂群”。据说,这源于球迷因比赛中的争议判罚作出的对骂宣泄,随后演变为各种以兴趣、生活习惯甚至地域为主题的网络语言暴力。很多人在对骂群中肆无忌惮地爆粗口、地域歧视、侮辱他人人格。
(摘编自检察日报《网络语言暴力何时休?》2018年06月19日)
材料二:
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网络文化具有娱乐、戏谑的特征,因此网络语言也具有夸张、游戏化、情绪化的成分,“张嘴”就是“看帖不回帖,全家死光光”“不是人是畜生”之类的语言暴力就形成了。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不负责任地宣泄,使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膨胀性地暴露出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 ①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隐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网络虚拟世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在我国社会这样一个高速的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的迅速重组,造成了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形成一些人强烈的“仇富”“仇官”心理,并通过网络语言暴力表现出来。
网络语言暴力是社会心理的揭露。它反映了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中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社会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绪化的盲从心理。很多网络语言暴力的实施者正是鲜明地表现出盲从、情绪化、缺乏正常的判断力等特征。
(摘编自光明网《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深思》2018年02月11日)
材料三: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在2017中国IT领袖峰会上对网络暴力提出自己的担忧:“现在知识不良、文化体系不良的情况很可怕,这是‘网络病夫’。网络水军传播不正当言论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人们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指出:“应由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同时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素养。”
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一直在不断进步,公民对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维权途径也越来越便利。 ② ,然而不少网络运营平台中仍有很多不实言论来源于非实名的用户。
教育部、国家语委表示,网络文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大重要选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这将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杜绝“网络暴力”任重道远》2018年07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以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呈现,已进入到网下日常生活。
B.面对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人们已经形成依法追究责任的维权意识。
C.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规范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D.我国网络语言暴力盛行,净化网络环境、杜绝网络暴力任重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暴力社会危害极大,有可能会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B.我国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造成了网络上语言暴力的盛行。
C.杜绝网络暴力,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也需要网民素养的提升。
D.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3.在材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4.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