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说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

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 父亲说:“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身上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 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 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细腻地刻画小伟的一连串心理活动,起到了侧面烘托父亲形象的作用。

B.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父亲捉鱼却不带鱼竿和鱼饵,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通过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等,生动地表现了父子融洽的关系。

D.小伟将工作业绩发朋友圈的做法,体现了他积极作为,勇于创新的领导风范。

2.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分析“灯”的内涵和作用。

 

1.D 2.①挚爱妻子。因为家里留有妻子生活的痕迹,执意不到城里和儿子一起住。② 关爱儿子。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大,为儿子而自豪、欣慰,关注儿子的动向,为儿子担惊受怕。③富有智慧。通过晚上带儿子捉蛤蟆鱼的方式,巧妙地告诉儿子为人处世的道理。 3.内涵:“灯”象征能够指引人正确前进的事物;文中的父亲也是儿子人生道路上的明灯。(2 分)作用:①灯与蛤蟆鱼同样发光,却形成鲜明对比,予人启迪,引人深思。②父亲借灯塔发出的光表达对儿子的期望,“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勇于创新”不正确,体现的应当是以身作则,敢于担当的精神。 故选D。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依据“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可知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挚爱妻子的男人,因为家里留有妻子生活的痕迹,执意不到城里和儿子一起住。依据“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以及父亲说的“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等话语,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儿子,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大,为儿子而自豪、欣慰,关注儿子的动向,也为儿子的“高调”担惊受怕。依据文中父亲要带儿子晚上带去捉蛤蟆鱼的方式,巧妙地告诉儿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父亲担心儿子,巧妙地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说明父亲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人。 3.本题考查小说中标题的内涵在文中的作用。回答内涵要考虑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作用一般考虑以下三点:第一,从情节结构上看,是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者与情节有关;第二,从人物上看,是不是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与人物有关;第三,从主题看,是不是能够揭示小说主旨,更好地表达主题。 回答内涵首先分析小说内容,《灯》这篇小说通过父亲带儿子夜晚去抓鱼来告诉儿子为人处事道理的故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期望。在文中,父亲谆谆告诫儿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可见文中的父亲是儿子人生道路上的明灯,“灯”的内涵是象征能够指引人正确前进的事物。回答作用,首先考虑情节结构,文中提到一种以身上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的蛤蟆鱼,灯与蛤蟆鱼同样发光,却形成鲜明对比,蛤蟆鱼等食而吃,不太出风头,而灯塔给人以光明和指引,二者对比予人启迪,引人深思;其次考虑人物和主题,父亲由最初的“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到他借灯塔发出的光表达对儿子的期望,“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说明父亲的进步;另外,“灯”让儿子的形象更加高大光明,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做人做领导都要像“灯”一样,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指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 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动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还不会走就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 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至于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摘编自李美皆《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其实各自为政,批评不应干涉创作,创作也不能依赖批评。

B.文学批评家应当首先以合格读者的审美水准去看待作品,摒弃专业的话语体系。

C.有的批评家眼高手低,因而作为读者欣赏作品没有问题,写的评论却毫无魅力。

D.文学批评有时会出现一定偏差,我们要做到顺其自然,不需要过分急躁和焦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假设对文学创作进行技术分析开篇,否定了文学批评的技术化倾向,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

B.“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形象地表明文学批评应当契合文学特质,追求鲜活灵动。

C.文章以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不清楚小说的概念为例,证明了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很有限。

D.文章用幽默的语言分析了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误判情况,指出批判比表扬对文学的发展更有益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评论家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就可能写出好的文学评论, 从而与作家形成良性互动。

B.文学批评的前提是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抓住作品打动自己内心的某个点,因此批评家的技术精湛与否不重要。

C.批评家对某一作家作品的评判难免受到自身审美趣味或能力的影响,错误的表扬和批判都不利于作家的创作。

D.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局限于同时代文学批评家的意见,真正优秀的文学批评也一定能够经受时间考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月1日起,《法制晚报》《生活周刊》《京华时报》《春城地铁报》《江西商报》《华商晨报》《消防周刊》等全国10多家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的纸质报刊宣布休刊。他们熬过了2018年,却等不到2019春天。在告别一栏中,有的引用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有的说“今日告别,不诉离殇”;有的说,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尽管很旷达,但也隐含着种种无奈。

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换一种不同的形式,或许会发展得更好。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启发?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或者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眄庭柯以颜      怡:使动用法    故尝与宋将军   过:访问

B.三江而带五湖    襟:意动用法     燕赵之收藏     收藏:收藏的金玉珠宝等

C.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名词作动词   项王军垓下    壁:设营驻守

D.辞楼下殿,来于秦  辇:名词作动词   庖月更刀    族:众,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二虫又何知

B.遂见用于小邑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C.翱翔蓬蒿之间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D.农人告余以春及         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葭(jiā)苇   契诃()夫   千金裘( qiú     妃嫔(pín)媵嫱

B.亭榭        饱蘸( zhàn      将(qiāng)进酒    上干(gān)云霄

C.溯()流     孤癖            歌数阙( què     切中肯綮( qìng

D.央浼(měi     胆怯           马嵬(wéi)坡      架梁之椽(chuán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