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溪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一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片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草果蔬,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滕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流的青年装扮星范儿,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注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踏着细碎的脚步,随着日转星移,在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在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行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作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作者和朋友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们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故乡”,表明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十分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3.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D 2.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3.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③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D项,“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真实感人”说法错误,原文对“母亲”只是进行一般的交代,并没有具体描写,更没有“采用多种手法”,因而也不会“真实感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本题明确指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答,因此要结合原文第五段的具体内容,判断技巧类型,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五段是对院子的描写,其中写到了院中的植物,“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这里重点写了紫茄、菜花、黄瓜几种,这属于点面结合的手法。通过对小院之间花草植被的具体描绘,或是突出他们生命色彩,或是表达内心的感受,这都是表达的对这些瓜果蔬菜的喜爱,暗含作者内心的信仰。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情节的完整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原文“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可知,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由原文“母亲踏着细碎的脚步,随着日转星移,在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在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可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由句子“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行的脚步。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可知,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

邂 逅

(台湾)席慕容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上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

/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A.第一节中,诗人用”“”“”“雕刻等词语,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也揭示了人们自寻烦恼的反常心理。

B.诗人在第一节将”“类同的雕琢展现出来,在第二节中便把化妆得严严整整的”“推向街角,展现擦身而过却不相识的场面。

C.第二节中请别错怪一句仿佛是一种规劝,又仿佛是一种提醒,娓娓而谈中解释了漠然地不再相识的本质。

D.诗人在诗中把抽象的人生世态阐述得既含蓄深沉又细致入微,他含蓄地告诉人们,经常化妆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

 

查看答案

(1)《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要想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3)《诗经·氓》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小时候关系很融洽,男主人公曾有过真挚诚恳的誓言,却没想到后来会变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词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写作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是那样安详自若。“莫听”“何妨”,表现了他无所畏惧、把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B.上阕后三句承上文继续写将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C.下阕前三句,表面看来是写天气变化之迅速,实际则是在暗示生活中的人事反复不定。

D.下阕后三句是说,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外,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由此日夜怨     望:埋怨,责怪

B.乃谋畔逆,灭宗族     夷:消灭

C.淮阴               如:到,往

D.其能               矜:矜持,慎重

2.用“/”为划曲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B.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C.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D.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来实现的。

C.蒯通游说韩信叛乱,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形势危急。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4.翻译下列句子。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查看答案

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