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叶 段吉雄 山岗上,一畦一畦的红薯地正在和季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叶

段吉雄

山岗上,一畦一畦的红薯地正在和季节做最后的博弈,斗志盎然,绿叶翻滚。那片骄傲的红薯叶,它梗着脖子,延续着整个轮回的重复:仰着头吸收着天地雨露的精华,顺着经纬清晰的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根部。这些在人们看来普通得像尘土一样的叶子,在光线的撮合下,经由复杂的化学反应,把一根根纤细的根茎孕育成硕大的果实。不得不承认,自然界的力量丝毫不逊色热衷于改变世界的高级动物。或者,更甚。

秋风劲辣的时候,红薯叶在田间的使命已接近结束了。同时,预示着另一个战场已经开启。树丛中野鸡突然的一声尖叫声,在幽深的山谷里来回碰撞,让秋天越发的绚丽和立体。山涧里走过来一队人。她们清一色的肩上背着背篓,手上提着篮子,步履有力,风风火火,宽宽的胯部把那左右乱晃的背篓卡得纹丝不动。她们袖子卷得老高,手上的青筋高高跃起,在醇烈的秋风里,能听得到里面血液在激情涌动。老远,她们就注意到了这片绿意氤氲、鲜汁流淌的绿毯。肥沃的土地自然能长出壮硕的庄稼,这片红薯地在女人们眼中就像家里虎头虎脑的孩子。

这是一片肥沃的黑沙泥地,土地松软得像刚出锅的馒头,也像农人们秋天的梦,暄乎得很。抓一把土攥在手里能看到指缝渗出的油。红薯叶子宽厚,敦实,满身都流淌着绿浆。红薯秆鲜嫩,粗壮,肉多筋少。那埋藏在地下的红薯撑破了土层,露出了或淡红色、或褐色的皮肤。看到这里,她们很有经验地根据这裸露的部分竞猜土地下面的分量,借以判断这个季节的收成。

女人们把背篓放在路边,随手提着篮子,一步就跨进了繁忙之中。她们一伸手,将匍匐在地上的红薯秧提起,另一只手把那些鲜嫩的叶子攥在手中,顺手一捋,那浸淌着白色汁液的秆、叶便脱离了主蔓,彻底告别蛰伏了一个季节的温柔之乡。篮子很快就满了,背篓也很快满了。里面的红薯叶一层层地挤压着,若不是被捆在一起,早都逃散了。女人们步履蹒跚,沉甸甸的。踢踏踢踏的声音在山谷里荡漾,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了季节的深处。

农家院子里,秋阳已经把这里收拾妥帖了。那一排刚被太阳消过毒的菜缸,盛满了水的大盆,还有泛着幽光的大黑铁锅,都安静地呆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静候着红薯叶的到来。女人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让这个静谧的院子喧闹起来。满满一院子的红薯叶,青葱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天空,就连在田间散漫的鸡、鸭、鹅都顺着这味儿觅了过来。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这汁浆甜醇,浓郁鲜嫩的气息里。

他婶儿,今儿鲊(zhǎ)酸菜哩?邻居探出头问道。

——女人抬起头看了看院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红薯叶,清脆的回答声中包裹着无奈,后面的拖音里才有一点点的自豪。

大盆里的水开始摇曳起来,红薯叶前赴后继,一茬接一茬地被按进水里,冲洗干净后又被捞起来,放在一边控着身上的水珠。火苗愉悦地舔舐着锅底,锅里的水龇牙咧嘴,翻滚着打着旋。红薯叶恰逢其时地赶到,伸手就压制住了狂躁的开水。原本草绿色的叶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翠绿色,翠莹莹的,像是用颜料涂抹在上面。

女人麻利地舞动着双臂,用特制的钗子把红薯叶从开水里捞起,稍微沥下水后,丢进旁边的缸里,动作娴熟而有节奏。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下,她有时会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去搂上一把。顾不上时,汗滴就顺着脸滑进了锅里,融进了红薯叶的脉络里,它们被一起卷进了缸里,之后便偎依着共同酝酿着一个冬天的美梦。

女人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诗意的想法。她看着这快堆满院子的红薯叶,心里是十分敞快和愉悦的。至少,明年春时她做饭有下手的东西了。那每天挑着太阳和月亮的丈夫,还有那一群让她怜爱的孩子,想起了他们,女人疲惫的身体里又注入了动力,那已经偃旗的青筋重新又站起来,动作顿时又麻利了许多。

终于,院子里安静下来。那似小山一样的红薯叶已经不见了,它们被装进了厨房一排排陶瓷缸里,锅里剩下的小半锅水彻底安諍下来,深褐色的烫汁有一搭无一搭地冒着气泡,已经失去了刚才的狂热。当男人扛着农具,孩子们背着书包一前一后踏进院子时,这里再次热闹起来。

夜深了,陶瓷缸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那些叶子们又在进行复杂的反应,酵母菌把红薯叶中的糖类酵解,同时抑制着其他杂菌的生长。女人把那群小孩儿和酸菜——安顿停当,直到他们分别都扯起了鼾声时,她才摸着上了床。她伸腿踢了踢脚头的男人,鼾声没有受丝毫影响。女人在心里骂了声,一句话刚迸出口,自己的鼾声也訇然响起。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这是古人为了留住美好而使用的方法。农人并不知道《诗经》里这些华丽的语词,只知道想办法把家支起,把生活延续,就是一生。

1.概括女人一天的活动轨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比喻巧妙,请作赏析。

3.文中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来写女人们劳作的?

4.文章以“红薯叶”为题,有何好处?

 

1.①风风火火走在采红薯叶的山涧路上。②在黑沙泥地娴熟快速地采摘红薯叶。③在农家院子里忙碌有序地鲊酸菜。④夜深安顿好孩子和酸菜,累倒睡着。 2.①连续设喻,多角度写出黑沙泥地的特点。②“馒头”“油”,设喻亲切,有生活情趣,将土地与食物联系在一起,表现农人对土地的珍爱。③“秋天的梦”,设喻新奇,化实为虛,引人想象,表现农人对丰收的热望。 3.①动作描写,表现劳作的娴熟。②烘托,拟人化写叶子,写出收获之多之快。③神态和拟声刻画步履,写出女人们负重前行的样子。 4.①红薯叶是文章的叙事线索。②红薯叶是食物来源,是生活和感情的寄托物。③女人的劳作围绕红薯叶展开,借以展现女人的品性。④以物喻人,两者同样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和朴素奉献的精神。⑤两者的关系象征人与自然、人与田地和谐共存的传统诗意的图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女人一天的活动轨迹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也是按照采红薯叶、鲊酸菜来写的。①依据“山涧里走过来一队人。她们清一色的肩上背着背篓,手上提着篮子,步履有力,风风火火,宽宽的胯部把那左右乱晃的背篓卡得纹丝不动”可知女人的出场是出现在采红薯叶的山涧路上。②依据“女人们把背篓放在路边,随手提着篮子,一步就跨进了繁忙之中。她们一伸手,将匍匐在地上的红薯秧提起,另一只手把那些鲜嫩的叶子攥在手中,顺手一捋”,可知女人在黑沙泥地娴熟快速地采摘红薯叶。③依据和邻居的问答,以及女人洗红薯叶子,然后“麻利地舞动着双臂,用特制的钗子把红薯叶从开水里捞起,稍微沥下水后,丢进旁边的缸里,动作娴熟而有节奏”,可知女人在农家院子里忙碌有序地鲊酸菜。④依据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可知女人夜深安顿好孩子和酸菜,累倒睡着。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找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然后答出比喻句的修辞效果。 句中连续设喻,多角度写出黑沙泥地的特点。“土地松软得像刚出锅的馒头”,将土地比作馒头,强调土地的暄乎松软;将土地比作“秋天的梦”,土地是眼前的景物,而“梦”却是不可见的,是一种美好的景象,设喻新奇,化实为虛,引人想象,表现农人对丰收的热望。 另外,文中的女人像红薯叶子一样朴实,作为一篇描写农村风物的文章,“馒头”“油”,设喻亲切,有生活情趣,将土地与食物联系在一起,表现农人对土地的珍爱。 3.本题考查把握表现手法的能力。散文中描写人物劳作的手法,常见的有:运用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手法直接刻画;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劳作的艰辛或者火热等;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绘。 ①“把背篓放在路边”“随手提着篮子”“跨进了繁忙之中”“伸手”“提起”“攥在手中”“顺手一捋”,文章使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女人们劳作的娴熟。②“那浸淌着白色汁液的秆、叶便脱离了主蔓,彻底告别蛰伏了一个季节的温柔之乡”“早都逃散了”,在这些句子中,“告别”“温柔之乡”“逃散”具有人的色彩,文章使用拟人化写叶子,生动而形象;另外,“篮子很快就满了,背篓也很快满了。里面的红薯叶一层层地挤压着,若不是被捆在一起,早都逃散了”运用烘托手法,用红薯叶装满了篮子和背篓,层层挤压,烘托女人们收获之多之快。③神态和拟声刻画步履,如“步履蹒跚,沉甸甸的”“踢踏踢踏的声音”,写出女人们负重前行的样子。 4.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①红薯叶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文章通过描写红薯叶的外形,女人们采摘红薯叶,女人们用红薯叶鲊酸菜结构全文,所以红薯叶是文章的线索。②红薯叶是食物来源,是生活和感情的寄托物。文章开端大篇幅笔墨描写红薯叶,是因为它是人们的食粮,女人将它们鲊成酸菜,“明年春时她做饭有下手的东西了”。③文中女人的劳作是围绕红薯叶展开的,采摘红薯叶,将红薯叶鲊酸菜,红薯叶朴实,借以展现女人的朴实、勤奋、吃苦耐劳。④以物喻人,两者同样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和朴素奉献的精神,红薯叶“仰着头吸收着天地雨露的精华,顺着经纬清晰的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根部。这些在人们看来普通得像尘土一样的叶子,在光线的撮合下,经由复杂的化学反应,把一根根纤细的根茎孕育成硕大的果实”,而文章通过女人一天的劳作,可以看出女人也同样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和朴素奉献的精神。⑤这篇文章给我们亲切感,因为红薯叶和女人,象征了人与自然、人与田地和谐共存的传统诗意的图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的美学传统中,眼泪叙事一直有着一席之地。只要阅读一下从古到今的中国典籍,我们便会知晓,眼泪叙事基本上是一种关于女性的叙事方式,湘妃竹上的斑点、绛珠仙草(林黛玉)的还泪,皆是女性眼泪叙事的经典范本。眼泪是写在女性面颊上的诗行,也是女性独有的秘密武器。无论神话还是小说、电影,所有的眼泪叙事都具女性的阴柔特征,这也是现代大众文化领域内的煽情旗手多为女性作家的根本原因。

古典时代,眼泪叙事尚有颠覆反叛的语义(孟姜女哭长城),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眼泪叙事,似乎只剩下唤起观者的同情心这一项虛弱功能。诱导观看者感动并且珠泪滚滚,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琼瑶阿姨的《梅花烙》、韩剧《蓝色生死恋》皆是此中楷模。大众看完这些影视剧,最多的反馈是“我看哭了”“感动死了”等等。由此可见,眼泪叙事的终极目的,便是利用文本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来召唤藏匿在观者泪腺下的泪水,从而涓滴成海,形成一种规模壮大的集体泪场。广场舞的阿姨们以噪音与身体圈画她们所占领的高地,眼泪叙事专家们则以观者泪水的盎司来度量他们的作品是否直抵大众之心。

真正的电影大师,不会利用简单的煽情手法到达艺术核心。我们只要看看哈内克的影片《钢琴教师》与《爱》,便会明白,大师级导演是如何冷峻隐忍地呈现人性的复杂性的。观影若干年后,我都能记起《钢琴教师》里的最后一个镜头:女主角一个人走在街头,带着她胸前不可遮掩的自我刺杀的创口,与整个人流逆向而行。这才是艺术精品的最佳归宿:大脑,而非泪滴。女主角的创口深深地烙进观者的脑细胞,给予观者震撼性思考。而非被观者的泪光所映照,泪水流完的那一刻,便如废弃的纸巾一般抛进垃圾桶。

“文革”是全体中国人的创伤性事件。如何将这个创伤性事件真实、艺术、反思地呈现出来,考验的是导演的综合实力与艺术水准。将一场创伤性民族灾难,演变为简单的煽情剧,是普通艺术家亦该避过的误区。感动是大众文化的最为重要的指标,而非艺术精品的主要表征。我想,这也是法国戛纳电影节将张艺谋的《归来》放入非竞赛展映的根本原因。法国人文底蕴丰厚,艺术生态正常,当然不会将低端的大众消费品归于精品一栏。中国的艺术生态一向紊乱,这里汇集了骗子(制片人不履行与编剧签订的合同)、乞丐(给点小钱就大唱赞歌的影评人)、抄袭犯等等江湖大忽悠,再加上资讯资本的推波助澜,于是作为羊民的观众们,只能认为感动便是衡量一部影片好坏的最高标准,眼泪便是赠送给一部影片的最佳赞颂。

一百年前,蔡元培便开始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倡导美育:“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一百年后,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仍旧活在“感情推动力的簿弱”之中。中国的历史,便是原地打转的罩着眼布的驴子的历史。什么时候民众的审美能从简单眼泪叙事上升至理性思维,便是民族曙光的真正到来之。

1.下列关于“眼泪叙事”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眼泪叙事的终极目的是利用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来感动观者,催人泪下。

B.眼泪叙事具有的功能就是颠覆反叛,而不是唤起观者的同情心。

C.所有的眼泪叙事都具有女性的阴柔特征,是一种关于女性的叙事方式。

D.眼泪叙事简单的煽情手法不能抵达大众之心,难逃被观者抛弃的命运。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电影大师,不会利用简单的煽情手法到达艺术核心,而是冷峻隐忍地呈现人性的复杂性。

B.艺术精品的衡量标准,不是感动和眼泪,而是能够深深烙进观者的大脑,给予观众震撼性的思考。

C.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审美艺术标准缺乏理性高度,一百年过去后,其审美水平并没有提高。

D.中国紊乱的艺术生态,是造成中国整个社会都将能否感动作为衡量影片好坏的最高标准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大家都说我的行为可以解除祸患的。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元军虽然很有礼貌且恭敬,实际上(内心)却很愤怒。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惩罚百姓唯恐不能制服他。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我们复社品行作为读书人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A.客有吹洞箫者 B.虽董之以严刑

C.夫晋,何厌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此处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论语》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

九庙:古代皇帝立九庙祭祀先帝,指国家社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