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到下列各句横线上,并简要说明理由。 (1)母亲生前没给我...

从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到下列各句横线上,并简要说明理由。

(1)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海,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______(坚定/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选自《我与地坛》)

(2)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炉火纯青/滚瓜烂熟),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选自《以工匠精神雕球时代品质》)

 

坚忍。理由:“坚忍”更能写出母亲面对苦难毫不退缩默默承受的品质 炉火纯青。理由:“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不能与前面的“技术”搭配。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1)坚定:意志坚强,不动摇。坚忍:指坚持而不动摇。长时间的痛苦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态而和恪守正道的美德。语境中用来形容母亲的意志,应选“坚忍”,因为用“坚忍”更能写出母亲面对苦难毫不退缩默默承受的品质。 (2)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滚瓜烂熟: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语境用来形容掌握的技术达到的程度,应选“炉火纯青”。因为用“炉火纯青”与技术熟练相一致,用“滚瓜烂熟”不能与前面的“技术”搭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瓦。泥在地下,瓦在天上。一座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方水土。这一片土地,一部分化身为一片瓦,将历史储存在过往之中;一部分顺水而逝,融为人类的一部分养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地,死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是辉煌的皇宫,①     ,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的色彩。钢筋混凝土建筑才不过几十年光景,而瓦片发明却是古人智慧凝成。自从有了人类,便需要住所;有住所,就催生了住房。瓦片房顶未产生之前,大多是蓬草、石片房顶,但蓬草房顶太轻,不经风不沐雨,②    ,上不了高楼,于是才有了这瓦片房顶。瓦片来自于泥土,脱胎于泥土,我们住起来才安心,才踏实。就是“居庙堂之高”的庙堂,仍然脱不了一片小小的瓦片来缚,最奢华的也不过是一片琉璃瓦而已。琉璃瓦仍然是瓦,属泥土家族,只不过地位高贵一点罢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引用   拟人 B.引用  比喻

C.对偶   比喻 D.拟人  对偶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生前覆盖大地,死后又重归于土的瓦。”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在文中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2)《劝学》中,作者在列举一系列生活事例之后,强调充分利用客观条件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 ”,而不必羡慕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力耕不吾欺。

(注)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2.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②。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④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之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②漂:漂洗衣服。③蒲伏:通“匍匐”,在地上爬行。④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B.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浦伏/

C.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D.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跨下/蒲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煅,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高祖,刘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自汉高祖。

D.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B.韩信知恩图报。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

C.韩信能屈能伸。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

D.韩信恩怨分明。发达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谣

席慕蓉①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水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九七九年

注:①席慕容,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

B.长城“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悟。

C.“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表现了诗人对长城炽热的情感,将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D.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B.“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C.“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

D.“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

3.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