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万物要保持生机,从而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B.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寞丹青路
王舒
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间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了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梁畸先生。记得那次,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其实也是道,是修身之道,也是寂寞之道,与名利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眼里,只有名人字画才是字画。其实,名人和字画是两码事,为名而画失真情,无真情哪有真趣,无情无趣哪儿能叫画,你说呢?”
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选自《中学生语文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之所以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是因为临画使自己失去了童年的游戏,临画是被迫的。
B.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体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D.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宽,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2.文章第二段中“圆梦之梦”是什么意思?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3.“我”获得大赛一等奖以后,为什么父亲的欣喜“只在刹那间掠过”,而后是“满目苍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的物非常多,各有各的道理;世间的事非常多,各有各的做法。一个人要完全懂得一切道理和做法,正像庄子所说“以有涯逐无涯”,事实上必然办不到,而且咱们也并不完全慢得一切的道理跟做法。咱们可以用执简御繁的办法,把所谓道理与做法分为若干门类,提纲扼要地懂得他们。懂得了纲要之后,待碰到个别物跟事的时候,就可以用比照或类推的方法对付,往细密处精深处再加研究。
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简单说一句。各种功课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纲要。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以懂得许多物的道理,所谓懂得,不仅能够挂在口头上“摆”一阵,而且能够心领神会,真个了解其所以然,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能懂得很多事的做法。所謂懂得,不仅能够一是一二是二地说出来,而且确然能够这么做。这么就化成了自身的习惯。懂得了许多道理跟做法,咱们的生活才丰富,才美满。就日常来说,咱们就不会存着迷信的念头,说出无理的语言,做出狂妄的举动,就事业来说,就能把事业做好、咱们现在学习各种功课,就为要增长咱们的知跟能,实现这样的生活。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说所学的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丰富美满、为人,就是所说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为他已学了。孔子这个话慨叹他当时的学者学而不得其道。学如未学,义何必学。诚然可以慨叹,咱们从此应该相信,学必须“为己”,才行。
咱们认定了“为己”这个标的,然后去学习各种功课,情况就大不相同。咱们将不再以为做功课仅是“读书”,只须记得牢,背的出,答得了老师的考题,取焊及格的分数,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和做法的记录,覆宜要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说到“化为”,光是“读”绝不济事,必须随时随地使各神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才成;打成一片是自己受用,咱们不但要知道必须如此,而且要乐于做到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承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己”的吗?
(选白叶圣陶《为己》)
1.第二段“学校里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下列选项不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 )
A.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是今后学习和深人研究的基础
B.课程是本门学科知识的扼要
C.各种功课的内容都是世间知识道理的浓缩
D.学习了各门课程就一定能应对很多事情
2.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 )
A.说明都书能充实自己的知识 B.说明学者读书的目的不对
C.慨叹今天的学者学如未学 D.教育人们要乐于学习
3.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为了知识,要亲自去实践
B.读书要明白书中的道理和做法,要会说出书中的道理和做法来
C.每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世上所有的知识
D.对书上所讲的道理和做法,不仅要知之,好之,而且要乐之
阅读下而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①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②此诗作于诗人求仕不遇之时。
1.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大处落笔,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上句承“古”字,下句承“今”字,抒发登山览胜的欣喜之情。
C.颈联写登山所见,水落天寒之景,烘托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感伤之情。
D.尾联写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语淡情浓,无限伤感,尽在不昔之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析。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徐幅不视。故进往京师,颇穷乏。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惟煌煌①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虽得待诏,变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选自毛失舒《戴文进传》,有刪改)
(注)①煌煌:辉煌光亮的样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工妒之 妒忌 B.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穷苦
C.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通“值”,价值 D.然进数奇 数字
2.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似赤足朝延品服/奈何/著此钓鱼
B.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
C.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
D.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似赤足朝延品服/奈何著此钓鱼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突出了戴进虽坎坷穷乏,却学画有成,名髙一时,字行间不无钦敬之情。
B.本文所择二事,事小旨远,遗言政治生命的沦落,一言艺术生命的勃发,一沉一浮,一辱一荣.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形象。
C.弃锻学画一节,生动揭示了戴进学画的原因,并体现了他的豪情。
D.作者描写宣宗鉴赏戴进的画,目的是体现宣宗是一个借画识才的贤明君主。
4.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2)彼惟煌煌楚耽,安知工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