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过蓝天 韩少功它是一只名叫“晶晶”的鸽子,它饿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过蓝天

韩少功它是一只名叫“晶晶”的鸽子,它饿了。平常,那个人早就回来了,老远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会在地上翻一个斤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可现在,它正面临着孤独与饥寒。

它的主人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人。招工这件要命的事闹腾得他周身疲惫,结果对方还是摇头。“麻雀”必须投入最后的一搏,他长嘘了一口气,声音透出了沉重:“兄弟,这事只能你来帮我一把了。实在对不起,我舍不得你走,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居然看上你了……”主人看着它,不再说话,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主人把“晶晶”塞进一个暗而闷的硬纸盒,鸽子扑扑地挣扎,主人找来剪刀,给它挖了两个方方正正的透气窗,然后提着纸盒出门了,它不再听到主人的说话声。

它在剧烈晃荡的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突然变得明亮,“晶晶”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一个中年人的粗嗓门留在了它身后,一个小孩的哭泣声也留在了它身后。

“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的群山中有个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它越飞越高。

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

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上午在丝瓜地冲散粪。”“我……手痛。”

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骨折了。”“那,那你就去看牛吧。”他实在不愿在这个山冲与泥粪打交道了。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呵。他是瞒着母亲转户口的,是揣着诗集偷偷溜进下乡行列的。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或林业专家。是什么使他学会了手腕表演术呢?他想不太清楚。他只知道,第一次招工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

“晶晶”感谢那只灰鸽,要不是它,自己早被老鹰撕成碎片了。灰鸽飞走了,不一会儿,带来一大群鸽子,这是个多么热闹的群体呵。咕咕咕——“晶晶”听出了它们的欢迎和安慰。它吃饱了,喝足了,但还在东张西望。这里的一切没法使它忘记“那个地方”、“那个人”,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我要寻找!

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那天,他在公社秘书面前耍赖,不几天,秘书的话就风传下来了:“那个叫‘麻雀’的,简直是城里的街痞子。”

今天看牛当然也不能太老实。一上山,他就一个大字躺在地上睡觉,结果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黑牛。社员们对他投射埋怨的目光。

它飞向南方。记得那天的暴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被风一次次掀倒,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

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以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

这天,外号叫“瓦西里”的黑大个说:“你太懒了!今天罚你去打鸟或抓鱼。”他没有争辩,提起气枪出发。“麻雀”转了两个山冲,并未见到鸟。忽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就在不远处。他赶快上子弹,弓着腰潜身树下,悄悄向前方运动。嘣——糟糕,慢点,它还没走,再来一下。嘣——它闪了一下,就栽了下去。打中啦!他一跃而起,跑过一个草坡,看到了包谷地里的尸体。

这原来是一只鸽子。不过它太瘦了,也太脏了,全身都是泥灰。它是谁家的鸽子?射手想起了什么,上前捡起鸽子,摸摸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突然,他眨眨眼,惊得脸色突变:它腿上有一条破烂褪色的红绸带,还系着一个眼熟的鸽哨。

“晶晶!”他大叫了一声。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

“我……再也不到这里来了。”“‘麻雀’,你不要太娘娘心肠吧?不就是一只鸟么?”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韩少功是一位具有知青生活体验的作家,他在文中刻画了知青“麻雀”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

B.出乎读者的意料,故事的高潮并不是历经苦难的“晶晶”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完成了自己长途跋涉的飞行理想,而是“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

C.送走心爱的鸽子,“麻雀”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但是却始终没有忘记“晶晶”。

D.主人“麻雀”和鸽子“晶晶”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最终“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

2.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麻雀”对“晶晶”心理变化。

3.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C 2.①满怀理想时:“麻雀”爱“晶晶”, “晶晶”是他的伙伴,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患难与 共的伴侣,他们之间达成了不需任何言语就有的默契。②被招工和进城“闹腾得他周身疲惫”时:“麻雀”对“晶晶”是难舍难分而又无可奈何。“麻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忍痛把心爱的“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去。③见到“晶晶”死于自己的枪口下时:理想幻灭的“麻雀”感到了沉痛,进而引起了对生活深邃的思索,“麻雀”的灵魂重获新生,他回到了乡村的怀抱。 3.小说采用双线结构:①一条情节线索是一只取名为“晶晶”的鸽子,它被主人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带到 了遥远的北方,但“它”从新主人手里逃出,并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与飞行,最后“晶晶”死在 了“麻雀”的枪口下。②另一条情节线索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知青,在“鸽子外交”同样失败后,他沉沦了,开 始消极地“反抗”,执行所谓“新战略”。作品最后,“晶晶”从遥远的北方飞回来,被“麻 雀”一枪击毙。③这两条情节线索交织穿插,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作品成为了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避免 了平铺直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C项,“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表述错误。从小说后面的部分可以看出“麻雀”并没有离开农村。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作答时结合人物活动,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要关注人物的外部表情,人物的外部表情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文中叫麻雀的主人公是一个知青,他在下乡过程中郁郁寡欢,想离开农村,到城里去,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如愿,只能整天寄托于鸽子晶晶。看着鸽子晶晶飞过蓝天,他总有莫名的激动,鸽子是他的梦想,是他跨越现实的梦想,此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将“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无奈。但是,送走“晶晶”后的“麻雀”依然没有改变现状。最后当“晶晶”千辛万苦飞回时,却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和希望的彻底破灭,同时也引起了他对生活深遥的思索,灵魂重获新生。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结构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小说的内容来分析小说的结构特色。 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双线并行的结构特色。一般而言,线索都是事件,首先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其次,在找到围绕核心的主动者或者对象;最后,揭示出核心与人(无论主动者还是对象都是人)的关系。题干告诉我们本篇小说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而小说中出现两个形象,即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那么本篇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索就分别为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作答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即可。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万物要保持生机,从而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B.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寞丹青路

王舒

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间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了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梁畸先生。记得那次,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其实也是道,是修身之道,也是寂寞之道,与名利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眼里,只有名人字画才是字画。其实,名人和字画是两码事,为名而画失真情,无真情哪有真趣,无情无趣哪儿能叫画,你说呢?”

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选自《中学生语文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之所以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是因为临画使自己失去了童年的游戏,临画是被迫的。

B.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体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D.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宽,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2.文章第二段中“圆梦之梦”是什么意思?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3.“我”获得大赛一等奖以后,为什么父亲的欣喜“只在刹那间掠过”,而后是“满目苍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的物非常多,各有各的道理;世间的事非常多,各有各的做法。一个人要完全懂得一切道理和做法,正像庄子所说“以有涯逐无涯”,事实上必然办不到,而且咱们也并不完全慢得一切的道理跟做法。咱们可以用执简御繁的办法,把所谓道理与做法分为若干门类,提纲扼要地懂得他们。懂得了纲要之后,待碰到个别物跟事的时候,就可以用比照或类推的方法对付,往细密处精深处再加研究。

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简单说一句。各种功课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纲要。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以懂得许多物的道理,所谓懂得,不仅能够挂在口头上“摆”一阵,而且能够心领神会,真个了解其所以然,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能懂得很多事的做法。所謂懂得,不仅能够一是一二是二地说出来,而且确然能够这么做。这么就化成了自身的习惯。懂得了许多道理跟做法,咱们的生活才丰富,才美满。就日常来说,咱们就不会存着迷信的念头,说出无理的语言,做出狂妄的举动,就事业来说,就能把事业做好、咱们现在学习各种功课,就为要增长咱们的知跟能,实现这样的生活。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说所学的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丰富美满、为人,就是所说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为他已学了。孔子这个话慨叹他当时的学者学而不得其道。学如未学,义何必学。诚然可以慨叹,咱们从此应该相信,学必须“为己”,才行。

咱们认定了“为己”这个标的,然后去学习各种功课,情况就大不相同。咱们将不再以为做功课仅是“读书”,只须记得牢,背的出,答得了老师的考题,取焊及格的分数,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和做法的记录,覆宜要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说到“化为”,光是“读”绝不济事,必须随时随地使各神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才成;打成一片是自己受用,咱们不但要知道必须如此,而且要乐于做到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承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己”的吗?

(选白叶圣陶《为己》)

1.第二段“学校里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下列选项不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    )

A.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是今后学习和深人研究的基础

B.课程是本门学科知识的扼要

C.各种功课的内容都是世间知识道理的浓缩

D.学习了各门课程就一定能应对很多事情

2.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    )

A.说明都书能充实自己的知识 B.说明学者读书的目的不对

C.慨叹今天的学者学如未学 D.教育人们要乐于学习

3.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为了知识,要亲自去实践

B.读书要明白书中的道理和做法,要会说出书中的道理和做法来

C.每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世上所有的知识

D.对书上所讲的道理和做法,不仅要知之,好之,而且要乐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而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①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②此诗作于诗人求仕不遇之时。

1.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大处落笔,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上句承“古”字,下句承“今”字,抒发登山览胜的欣喜之情。

C.颈联写登山所见,水落天寒之景,烘托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感伤之情。

D.尾联写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语淡情浓,无限伤感,尽在不昔之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