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研究表明并不是。比如,老鼠在玩的时候被挠到痒处就发出独特的笑声。②____,那么老鼠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只要轻轻一逗,它就会发出笑声。科学家表示如果能够③____,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脑是如何控制笑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情因景生。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种景物,自然而然生出或被触发某种情感。( )就是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起初作者内心“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之感 在字里行间。但随着作者独行小路, 月下荷塘美景,忧愁虽然还在,但心头平添了一份淡淡的喜悦,感受到一丝得来不易的宁静。这宁静和喜悦都是荷塘之景自然发生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而随着情感的变化,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 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触景生情 弥漫 领略 契合度
B.情景交融 弥散 体味 契合度
C.触景生情 弥散 领略 吻合度
D.情景交融 弥漫 体味 吻合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
B.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C.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D.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宁静和喜悦都是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B.这喜悦和宁静都是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C.这宁静和喜悦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D.这喜悦和宁静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对“美人”的思念来表达对国君的思念和感慨理想的渺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其一)
陆游①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②更乞怜。
梅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③,东君正主张。
(注)①陆游,曾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权相秦桧打击,被除名。②东君:司春之神。③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吹落梅花的传说。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首先用“愈凛然”三字,写出了梅花在风雪摧残之下,仍旧傲然挺立的姿态。
B.陈诗一、二句采用借代,“玉”和“珠”分别代指绽放的梅花和含苞待放的梅花。
C.陈诗颔联“忽”字精妙,表达诗人对冲寒开放、敢为人先的梅花的钦佩之意。
D.陈诗五、六句“欲传”和“不怕”将梅花人格化,写出梅傲雪凌寒的高贵品格。
2.两首诗末句都提到“东君”,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①。”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投石超距:指军事游戏。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B.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C.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D.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韩赵魏三家在春秋晚期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B.谢病,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指请求辞官,回乡养老。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人的自我谦称,春秋战国时君王常常使用。
D.百越,中原地区周边的众多部族的统称,包括蛮、夷、戎、狄等部落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用兵谋划比年轻的秦将李信更老练,认为南征想要有胜算,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
B.王翦不计前嫌,虽然一度受到君王“怯战”的嘲笑,后来仍然听从召唤,带兵出征。
C.王翦用兵,善于把握出兵时机,等到敌军意志松懈准备撤兵时,下令出击,一鼓作气。
D.王翦一度被弃用,最终却得到重用;李信先受到重用,因为带兵打厂败仗,最终被弃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
(1)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2)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前几天,明仑大学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秦校长在会上宣布了教育部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的决定,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志愿参加。
玮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去军队服役,玮并不是突然想到的。这些年不断有人离开学校,去战地服务,或去延安。他越来越觉得救亡的职责是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他也要分担。把敌人赶出国境,这是离他最近的责任,他怎能不去!
玮走到学校的征调办公室。管事的是社会学系一位教授,姓翟。他见玮进来,温和地问:“哪一系?”
玮报了名和系。旁边一位办事员查看放在桌上的表格,对翟先生说:“名单里没有澹台玮这个名字。”玮解释说:“我是生物系三年级,但系里说我修满学分可以算是四年级了。”
“这么说你是好学生。”翟先生拿起另外一堆表格,“三年级学生可以志愿参加服役,国家是需要的。不过你要通过考试。”玮点头。办事员找出玮的名字递给他一张试卷。翟先生轻轻拍他的肩,说:“慢慢答,不着急。”试题很简单,想来是十分需要翻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在玮心头掠过,他很快交了卷。
翟先生要他坐等,很快看完试卷,说:“上午已试过一批学生。你很好,明天去报到吧。”一面递给他一张录取通知书。
通知书更简单,写着他的名字和报到日期、地点和一句话:“欢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报到日期就是明天。”
翟先生说:“你赶上了这一批。”
玮疑惑地打量着周围,这么简单的手续就决定他到炮火中去了,简直不可思议。他向翟先生鞠躬,走到门外,这时雪已停了,而且化得没有一点儿痕迹。他跨过坑坑洼洼的泥水,向教室走去。他要去上一堂课,快到门口忽然想起四年级的课已经停了,便转身走向实验室。实验室前的小花圃里有些植物仍然一身绿衣,不显衰败,有几株还顶着花朵,花朵刚着雪水,湿漉漉的,不很精神。玮凝神望了片刻,忽见一人转过花丛,穿着半透明的乳白色雨衣,帽子掀在颈后,衬出一头黑发,原来是姐姐玹子。
玮说:“是找我吗?怎么知道我在这儿。”
“爸妈来电报了。”玹子说。
“他们不知怎么着急。”玮微叹。
“还好,很理智。”玹子说,递过一张电报纸。
电文已经译好:“玮儿,一心报国,岂可阻拦,唯望一切谨慎。”玮默默地看了几遍。父母明知阻拦也是没有用的。
他把录取通知递给玹子,玹子也默默看了好几遍,两人各拿着一张纸站在花圃前。
半晌,玹子说:“我帮你收拾东西吧。”两人走到玮宿舍。宿舍里纸壁依旧,已经有些空床。有人在收拾衣物。一个同学问玮是不是明天去报到,大家可以一起去。一个新生以羡慕和尊敬的眼光看着这些大哥哥们。
忽然“啪啪”几声,从房顶落下几团泥,一团正落在玮的床铺正中。泥点溅开来,玮笑道:“还好不是子弹。音乐没有了,来一幅图画。”新生问:“什么音乐?”便有人解释,以前雨点儿在洋铁皮屋顶上发出叮咚的声音,宛如音乐,现在换了茅草屋顶,便只有图画了。
像一切学生一样,玮的东西很简单,只是书多一些。书的种类多种多样,玮把几本生物学方面的书和几本诗集包在一起,对玹子说:“逃难时带着这几本就行了。”玹、玮二人提了那些书和要存放在玹子处的东西,同往玹子住的宝珠巷来。
房东看他们上了楼,没过一会儿在楼下喊:“澹台小姐,可要开饭?”当下玮说:“就早点儿吃饭吧。”
“我也这样想。”玹子说,便到廊子上吩咐开饭。
“我真感谢爸爸妈妈这样地支持。也是离得太远,我想妈妈要在身边,会哭着不让我去呢。”玮说。
玹子擦了桌子,摆上一瓶红葡萄酒,说:“做译员不一定上战场。”
玮说:“我可是要上战场。”
玹子望着玮,她那总是光彩照人的脸上,显得心事重重。“我们关心的是你的平安,我想还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想……”
玮笑道:“你现在说话像个老姐姐。”
“我自己也觉得变得多了,你倒没有怎么变,还是那个玮玮。”玹子斟了两杯酒,递给玮一杯,一面说:“以壮行色。”一缕阳光照在酒杯上,亮晶晶的。两人举杯对碰一下,将酒一饮而尽。
(选自《西征记》第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是外在环境的呈现,也是战争背景下人们内在情绪的渲染。天色虽然阴沉,但是雪光发亮,给人以希望。
B.小说中昆明这个真实的地点以及“盟军”“反法西斯战争”等字眼让澹台玮从军的故事有了历史纵深感。
C.小说中澹台玮从军前对实验室小花圃的凝视,流露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抗战救国的坚定信念,又有对学生生活的留恋。
D.小说中澹台玮的亲人对他从军的选择自始至终都很支持和尊重,他原本担心家人会阻拦的,其实他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2.文中画横线部分关于“音乐”和“图画”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分析?
3.小说是怎样塑造澹台玮投笔从戎、勇赴国难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