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11月2日版,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莫高窟,深入敦煌研究院,实地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他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这是对文化自信中‘自我’与‘他者’辩证关系的深刻阐释——文化自信不仅要有坚守、有特色、有传承,还要能包容、会借鉴、善吸收。”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告诉记者,敦煌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宝库,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库,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作为人类文化的圣殿,它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震撼力,也是东西方文化在河西走廊交融汇通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版,有删改)
材料三:
从节目模式输入到节目模式输出,我国广播电视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了从节目模式消费方成为创新节目提供者的华丽转身。
2016年以来,广电总局先后评选表彰了90档创新创优节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评选表彰的节目中,《中国诗词大会》《传承者》《国学小名士》《中华文化探源》等文化类节目占据重要席位,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了节目创作的风向标。
2003年以来,中国连续16年在戛纳电视节设立联合展台,400多名中方代表参与,50余家中国影视机构参展。中国17档节目模式成功输出海外,带来的深刻启发是,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8日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甲骨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部门多学科几年来协同开展甲骨文的研究和应用,使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B.甲骨文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它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C.甲骨文跨越时空,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因,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
D.应加大对甲骨学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断彰显甲骨文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又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记忆,它的重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广播电视完成了节目模式输入到输出的转变,近些年的节目模式已领先世界。
C.敦煌莫高窟,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艺术震撼力,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汇通。
D.《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受到了广电总局的表彰,增强文化自信成了节目创作的风向标。
3.我们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60余年历史并两度兴衰的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又再度兴起,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的再度兴起,人们的反应比较复杂,有人特别兴奋,认为智能时代人类可能获得全面解放;有些人则悲伤,认为人工智能是潘多拉魔盒,一旦将其打开人类就将成为受害者。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对人工智能是乐观的,而人文学者和人民大众对人工智能持悲观态度的更多。人们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其进行妖魔化呢?这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还刚刚开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人们对它的未来发展还缺少科学认知。
第一,未来人工智能会很快超越人类的聪明才智吗?
这只是简单的外推结论,其实不甚可靠。依靠数据和计算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叫做理性能力,智能机器在理性能力方面的确进步神速。但是,构成人类综合判断能力的除理性能力外,还要非理性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智能机器芯片目前还缺乏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此外,人类还有灵活的行动能力,而智能机器目前即使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但其行动能力的灵活性依然还不如三岁孩童。因此,仅仅凭强大的计算智能,智能机器还不可能与具有综合判断能力、充满生活智慧的人类相抗衡。
第二,智能机器逐渐代替人类劳动是人类不幸的开始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类解放的开始。智能机器逐渐取代人的部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退场,在短期内的确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失业,而且在按劳分配的今天可能失去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智能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全面解放的过程。智能机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无须休息而全天候为人类创造财富,这海量的财富并不会被智能机器本身所消费,而人类的财富将因智能机器的劳动而大量、快速地增加,这为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打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所以人类部分劳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并不是什么坏事,人们没必要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
第三,智能机器将成为不受人类控制的“新物种”吗?
事实是,智能机器并不那么容易成为自主的物种。人工智能的反对者往往说机器一旦有了智能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命令,成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物种,不会再受人类的控制。其实,人工智能的反对者只看到了机器的强大智能,但没有看到智能机器的终极控制权依然掌握在人类手中;因为无论如何,智能机器的最初设计者和控制者是人类。智能机器并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人类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比智能更高级的智慧能力仍然可以握有终极的控制。再说,机器学习所使用的经验数据本身就是包含许多反映人类意志和目标的数据,机器的学习只能让机器更加理解人类的意图和目标,更加能够为人类服务。
第四,假设智能机器真比人类聪明,人类就一定会成为智能机器的奴隶吗?
其实智能机器根本没有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很容易发现,人类所感兴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智能机器并不感兴趣;而智能机器感兴趣的电力、网络和数据虽然人类也需要,但这些东西并不完全排他;因此,从生存需求来说,智能机器和人类是错位的,没有需求重叠,人机之间不存在为生存而竞争的基础。再说,智能机器只是智力有可能超越人类,而人类主要是依靠更加复杂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机器的智慧还远不如人类,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害怕。换句话来说,论单项冠军,飞机、火车以及各种机器都比人强;但人类是具有智慧能力的全能冠军,任何技术或机器都无法与人类相媲美,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使人类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选自黄欣荣《对待人工智能,要抛弃“杞人忧天”式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是乐观的,人文学者和人民大众是悲观的。
B.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劳动被取代不是坏事。
C.尽管智能机器在智力上超越了人类,但其芯片目前还缺乏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
D.人类感兴趣的,智能机器并不感兴趣,而智能机器感兴趣的,人类并不完全排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时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一一批驳了人工智能反对者的四大观点,指出人工智能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B.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人类与人工机器在理性与非理性上的不同优势,论证了未来人工智能快速超越人类的这一结论不可靠。
C.文章第九段通过分析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生存需求和智慧差异,论证了智能机器会奴役人类的这一观点没有科学依据。
D.文章论证了智能机器由于自身行动能力的灵活性和对待事情的意志力不如人类,因而不会变成不受人类控制的“新物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不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对立面,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将会创造很多财富。
B.智能机器在计算方面的超强能力可能让人类自叹弗如,但人类的综合判断能力并不输于智能机器。
C.总体来说,作者是积极乐观地看待人工智能的,认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可以与人类和谐共生。
D.智能机器再强大,它仍然还是受控于人类,相当于被打上了人工的烙印,人类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要把自己看成单数,因为每个人都那么独一无二。
有人说,要把自己看成复数,因为离开了群体,你将一事无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正式颁发5G牌照,批准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华为官方微博发文表示,华为公司自2009年起着手5G研究,已实现全系列业界领先自研芯片的规模商用,包括全球首款5G基站芯片组天罡、5G终端基带芯片巴龙以及终端处理器芯片麒麟980,华为公司将凭借全面领先的5G能力,全力支持中国5G建设。
下面是学校广播站的一份广播稿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聆听校园广播。今日的主题是“礼行天下”。中华文明已逾五千年,中国素享“礼仪之邦”美誉。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学礼、知礼、守礼,切勿做出违背礼仪的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是______的美文名篇。此文为即席而赋的应景之作。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不满二十多岁的青年,虽他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所以悲伤的情绪在文中不过_____,代之而起的就是积极昂扬的激情。
在怀才不遇、处江湖之远的日子里,前代仁人志士的选择深深启发了这位年轻的诗人,( )。虽然仍旧对人生有很多不解之处,但“穷且益坚,不坠青。这是怀才不遇者的青云之志”是空谷之音,_____。这是怀才不遇的心灵之声,是不甘沉沦者的奋起号角,是对自怨自艾者的真诚劝勉,更是对自己的精神安慰。年轻的诗人王勃没有理由消沉。他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路还很远很长,而阳光和彩虹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如果我们将眼光放远了看,就会发现,这声音不只是王勃一个人的,还是整个时代的。或者说是时代的精神在召唤年轻的王勃们,从而促使他们______,斗志昂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永垂不朽 白驹过隙 振聋发聩 意气用事
B.传诵千古 转瞬即逝 震耳欲聋 意气用事
C.永垂不朽 白驹过隙 震耳欲聋 意气风发
D.传诵千古 转瞬即逝 振聋发聩 意气风发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不满二十多岁的青年,他虽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B.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他虽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C.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虽他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D.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才二十多岁,虽他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他不再失意苦闷,而是幅然醒悟,选择远离朝廷,隐居避世
B.他选择远离朝廷,隐居避世,不再因怀才不遇而失意苦闷
C.使得他能从失意苦闷的低谷蟠然醒悟而迅速登上另一座情感之巅
D.使得他因登上另一座情感之巅而蟠然醒悟,不再失意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