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来到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①柳月如眼波流转,一翘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定倔强劲儿。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 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传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②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第三天,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

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月如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

B.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柳月如的形象,突出了她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

D.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

2.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

3.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试作分析。

 

1.C 2.第①处: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为后文青莲学艺作铺垫。 第②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3.①情节围绕“青衣”展开,以“大青衣”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小说主要人物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小说情节从主人公青莲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始终围绕“青衣”展开,情节曲折,结构严谨。②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以此为题恰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解析】 1.试题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柳月如的形象”错误,小说中对柳月如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项。 2.试题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再结合情节发展确定句子的作用。 第①处画线句子,从手法上来看,“眼波流转”是对柳月如的神态描写,“翘兰花指”“抖水袖”“启朱唇”是对柳月如的动作描写,“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则是对柳月如的声音进行描写,而“行云流水”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来看,这一处表现的是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再结合上下文情节发展来看,正是因为观看了柳月如的表演,青莲才爱上了戏剧表演,才会拜柳月如为师,故此处起到了为后文青莲学艺做铺垫的作用。 第②处画线句子,从手法上来看,“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来,此处写的是青莲听了老板回答后的感受,“内心……波涛汹涌”表明青莲的内心斗争激烈;老板说“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使青莲明白是戏剧功底帮助了自己,而她的戏剧功底来自师傅严格教导,此刻的内心斗争说明她终于明白了师傅柳月如的坚守。再结合上下文情节发展来看,正是因为青莲此时有了内心的斗争,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她才会重开剧团,所以此处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试题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问的是“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并要求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考生就要通读全文,从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开篇即写柳月如来唱戏,“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来到李大户家院里”听戏,由后文可知,柳月如是优秀的青衣表演者,是一位“大青衣”;接着写了青莲拜柳月如为师学唱青衣,十年苦学后,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然后写了戏剧不景气,青莲放弃戏剧做了歌星,因为她有传统戏剧的功底,唱歌有特色而大红;接下来写青莲明白了传统戏剧的重要性,理解了师傅的坚守,重开剧团,回归戏剧,回归青衣表演,可见小说所有情节都围绕“青衣”展开,“大青衣”起到了线索作用。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通过写柳月如和青莲对戏剧表演的态度,表达出坚守传统艺术的主题,“青衣”是传统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以“大青衣”为题有突出主题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春寒料峭,杜鹃悲啼,斜阳渐沉,这所有景物触动了词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B.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同时也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C.“楼台”“津渡”“桃源”都是清冷孤寂生活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消失,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惆怅之情和前途茫然之感。

D.“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

2.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②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女子出嫁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2《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邻近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炊烟袅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风骚”,“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朔,指的是农历每月月末。农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代表作。

D.山南水北谓之阴,山北水南谓之阳。 如《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的“汉阴”指汉水北面。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