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在办公室窗外探一探头,很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在办公室窗外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林科长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林科长吓了一跳,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出现在眼前。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有没有碎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开了门。

她进来了,麻利地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他又从书橱上翻出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码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

“没事。你拿去吧。”

“哦……那我去拿袋子来装。”她小跑着出去了。

他点了一支烟。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麻袋和一根拖把。

“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

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他手头的事情却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动作,她的样子,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母亲了……她的样子,就是记忆中母亲的样子。母亲如果在世……

林科长留了心,以后别人来收旧报纸,他一概回绝。屋角的报纸堆得有点高了,他会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林科长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纸,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有点害羞地笑了。林科长也笑着点了点头。旁边经过的同事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很快走开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林科长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她的手里拄着拖把,倚靠在门侧,跟机关工作人员聊天。她几乎包揽了整个机关大院的废品收购业务。林科长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有时抽着烟,思绪突然就飘远了。

之后再到林科长的办公室来,她总是小心翼翼。有一次她试图表达什么,她说,阿弟你人真是好,原来你也是做领导的,脾气怎么这么好呢!林科长还是微微一笑,什么都没说,拿起了一份材料看。她见林科长不做声,就知趣地走了。“阿弟”是当地父母亲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对年纪小的男性,谁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

快过年的时候,机关各单位大扫除,清理出来的废品特别多。林科长看到她推了一辆有些破旧的三轮车,接连几天都载着一大车满满当当的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最后一天,她带了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林科长眼睛一亮。他默不作声地点起一根烟,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林科长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林科长,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是跟他长得一点都不像。林科长有些失落,却长吁了一口气。

林科长要走开来时,三轮车子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报刊杂物的三轮车被门房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颇为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小男孩紧紧拉着她的衣襟,林科长看见他眼里藏着的泪光,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林科长,“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了大院,那个孩子跟在后面慢慢地走远了。

林科长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林科长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上班的第一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我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

“啊,你说什么?”新任的林局长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

(选自《2015年度微型小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在行文中运用倒叙方式,交代“阿弟”这一称呼在当地的普遍性,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B.林科长看到小男孩心潮起伏,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因此在她们母子遭遇保安拦截时,立刻上去怒斥保安为她们解围。

C.小说将故事安排在一个单位的大院中展开,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特定的场所和背景,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使情节紧凑集中。

D.微笑、谦卑和勤劳使她在大院里渐渐混熟了,她带着拖把随时准备献殷勤换取他人免费的赠予,可以看出她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

2.小说主人公林科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作为结尾,试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1.C 2.①心地善良。同情她,旧书报不要钱送给她,刻意把报纸留给她;②感情丰富。难忘去世多年的母亲,思念母亲,爱屋及乌,默默关注她,并护送她们母子离开大院,内心酸楚;③细腻敏感。她要拖地令他烦躁,板着脸下逐客令;在意他人的目光,与她打招呼被其他同事看到,他很快走开了;④理性功利。保安走后,担心别人误认为她是自己的亲戚,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理智地抛开感情,马上让保卫科长开除保安并不让她再进大院,撇清了与她的关系。 3.①从情节上照应前文,是情节发展的必然;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而言,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林科长变成林局长后,因为担心别人误认为自己与她有亲戚,急于撇清关系,阻止她再入大院也就自然了,又展现了他理性功利的一面;③从主题揭示上而言,这样的结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外部环境变化后,林科长在内在的情感与理性冲突时,做出了利己的选择;④从艺术表现上而言,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拓展了读者的想象,让人在意外和惊讶中陷入深思,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中,考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概括作品的主题。 A项,考查小说的叙事顺序,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不是倒叙。 B项,林科长只是走了上去,并没有怒斥保安。 D项,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她并不是一个爱贪小便宜的人,她为大家拖地是表达她的感激之情,拖把不是她带来的,是办公室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实际上也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借助描写方法。借助小说中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和遭遇,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动作、语言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等,体现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展现性格特征;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方面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2.借助故事情节。通过情节的发展去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3.借助环境描写。环境与人物关系密切,人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可烘托人物性格;社会环境的描写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4.借助作者倾向。要注意文中的议论性的句子以及其他人物的看法,确定作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林科长将报纸免费送给她,并且还有意识的攒报纸,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归纳出:①心地善良。同情她,旧书报不要钱送给她,刻意把报纸留给她;他之所以会对她好,是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从那个小男孩身上,他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可以归纳为:②感情丰富。难忘去世多年的母亲,思念母亲,爱屋及乌,默默关注她,并护送她们母子离开大院,内心酸楚;他也有着官场领导共同的特点,当别人的做法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他也会有不高兴的举动,可以归纳为:③细腻敏感。她要拖地令他烦躁,板着脸下逐客令;在意他人的目光,与她打招呼被其他同事看到,他很快走开了;从小说结尾来看,可以归纳为:④理性功利。保安走后,担心别人误认为她是自己的亲戚,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理智地抛开感情,马上让保卫科长开除保安并不让她再进大院,撇清了与她的关系。 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的作用。小说的某一部分情节有何作用,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如果是结尾,还可以从艺术表现力的角度加以分析。 小说以她来收废品开始,又以她再也不来结束。一来一走形成了前后的照应。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①从情节上照应前文,是情节发展的必然;林科长之前给人留下了善良很有同情心的印象,但是结尾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人都是复杂的,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第二点可以概括为: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而言,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林科长变成林局长后,因为担心别人误认为自己与她有亲戚,急于撇清关系,阻止她再入大院也就自然了,又展现了他理性功利的一面;这一情节拓宽了小说主题的深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所以点可以归纳为:③从主题揭示上而言,这样的结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外部环境变化后,林科长在内在的情感与理性冲突时,做出了利己的选择;从读者的角度,大家都喜欢波澜起伏的作品,这个结尾使小说突转,有点欧亨利式结尾的味道。所以第四点可以归纳为:④从艺术表现上而言,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拓展了读者的想象,让人在意外和惊讶中陷入深思,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方便了百姓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

《移动支付安全与实践》一书披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为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为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此外,市场主体积极打造移动支付生态圈,推动业务量加速向移动端迁移;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融合,继续提升了移动支付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

《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以上应用场景下的移动支付使用多数较2016年有显著提升。摘自《移动支付: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平衡》

(《金融时报》2018年6月7日)

材料二:

进入5月,包括银联、支付宝、京东金融、微信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北京地铁此前宣布全面试运行扫码支付进站;5月11日,中国银联山东分公司宣布与济南公交总公司全面合作;几乎同时,京东支付也宣布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推出“车牌零感付”,在线开通ETC产品,正式进入高速支付领域。此外,微信方面也透露,继广州和深圳实现乘车码乘坐公交与地铁后,北京和上海也已在合作中。新一轮百城场景争夺在2018年愈演愈烈。

(摘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05月17日)

材料三:

“移动支付风险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风险类型。”中国银联年初发布的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通常使用二维码扫码支付,近五成人群即使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仍会因为优惠信息扫码。“一些消费者扫了‘李鬼’二维码被钻了空子,有的扫了来路不明的二维码被嵌入木马病毒,还有人贪图扫码注册账户的赠品而导致个人信息被盗。”中国银联云闪付事业部张凉说。人民银行支付工具管理处副处长翁泉表示,移动支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前提是安全、便民和创新,其中安全是支付业务的首要目标。人民群众用得不放心,便民惠民就无从谈起。“监管机构对待创新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市场机构在创新中也要负起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市场机构颇为重视的风控方案。招商银行零售网络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刘衍波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支付机构可以掌握消费者支付的时间和地点、登录的移动设备和时长、浏览的习惯和喜好,更高效地判断“你就是你”。

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场景合作处处长谢翔表示,以前,银行想通过电子证书和密码器这种强认证方式把风险拦在支付前端,但安装硬件大大影响了客户的支付体验。

“现在,各家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对涉案账户进行黑名单管理,加强中后台的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发现可疑交易。”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支付的安全离不开数据隐私保护。”蚂蚁金服安全管理部总监郑亮表示,从数据储存、数据展示到数据使用,再到数据核算,需要全链路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危害消费者支付安全。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与2016年相比,2017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的移动支付金额增长28.80%

B.调查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比如网络下载付费音乐、影片等。

C.当用户扫二维码支付时,移动支付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较为准确的判断扫码支付的用户是不是用户本人。

D.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讯网路的发展,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研发等,都是助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支付的多元化,既体现为移动支付工具的多元化,也体现为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B.进入5月,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折射出移动支付巨头们竞争激烈的程度。

C.支付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这说明:用户体验是移动支付产品的首要因素,产品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就没有好的市场。

D.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消减旧的风险,但也将带来新的风险。比如移动支付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为移动支付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带来可能的数据泄露的隐忧。

3.移动支付方便了百姓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可是移动支付风险也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风险类型。你认为移动支付如何做到既高效又安全呢?请结合材料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塑造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C.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D.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C.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D.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C.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D.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一定遇见过许多美好的人、事……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阿!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二)血尸

石评梅

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一切都如往日一样。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遥望着执政府门前的尸身和血迹,风吹不干,雪遮不住。走进大礼堂,我不由得却步不前。从前是如何庄严灿烂,现在冷风切切,阴气森森,简直是一座悲凄的坟墓。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薄薄的小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名宇——杨徳群。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了!只望她负笈北京,完成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一棺横陈!

这岂是我们所期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期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慰未死的伤者,我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向德国医院。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品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帝做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显岀极苦痛的表情。这时凄酸涌往我的喉咙,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的手,两眼瞪着,再不能说什么话了。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

“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们去死,谁配去死?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地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后边的人们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

“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只恨死几十个中国青年,却反给五色的国徽上染了一片污点,以后怎能再拿上这不鲜明的旗帜见那些大礼帽、燕尾服的外国绅士们。”

这时候,张静淑被抬下去看伤,用X光线照子弹在什么地方。她睡在软床上,眼闭着,脸苍白得可怕。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完全的健康。

医院空气自然是很阴森凄惨,尤其不得安神的是同屋里的重伤者的呻吟。清说她闭上眼便看见和珍,耳鼓里常听见救命声和枪声。因此,得了狄大夫的允许,她便和我乘车回到女师大。听说和珍的棺材,五时可到学校,我便坐在清的床畔等着。我要最后告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不知觉中的撒手中?

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师大。多少同学都哭声震天地迎着到了大礼堂。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阵的雪,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英魂!

粗糙轻薄的几片木板,血都由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流岀,她上体都赤裸着,脸上切齿瞪眼的情形,赠给了我们多少的勇气和怨愤。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假如我们也倒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

她胸部有一个大孔,鲜血仍未流完,翻过背来,有一排四个枪眼,前肋下一个,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可看出。当扶她岀来照相时,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这是我们现时的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世界,多少女孩儿,围着两副血尸!

这两副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大惨杀的第二天。

(有改动)

1.下列对《血尸》这部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写景,尤其对风雪等恶劣天气进行了描写,作用是营造一种沉闷、悲哀的气氛,衬托“我”十分悲痛和无比愤怒的心情。

B.“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一句中的“懦弱”说明作者软弱,不敢参加爱国运动。

C.文中将反动政府残酷镇压游行学生的暴行比喻成放出野兽来噬人,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反动当局的凶残及游行学生的无助与凄惨。

D.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了几个年轻人或被打成重伤或被杀害的悲惨情景,重点写刘和珍。

2.结合《血尸》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鲁迅在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部分文段中详写了惨案的经过,石评梅的文章中对刘和珍的血尸也作了较具体的描写,请从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上概括两者的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论语·学而篇》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指出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不要焦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