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可悲”,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2)《琵琶行》  “____”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_______ ”一句,表面写的是良辰美景,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被贬的愁思和无奈;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第(1)题注意“作”的写法,不要写成“做”。 第(3)题注意“舳舻”、 “旌旗”、“蔽”的写法。 第(4)题注意“惘”,不要写成“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除  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赦,还寻阳。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溢。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頮:洒。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吴筠善        善:交好 B.因以之       命:命令

C.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骜放不自修    益:更加 D.赦,还寻阳     会:恰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父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D.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责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在办公室窗外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林科长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林科长吓了一跳,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出现在眼前。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有没有碎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开了门。

她进来了,麻利地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他又从书橱上翻出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码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

“没事。你拿去吧。”

“哦……那我去拿袋子来装。”她小跑着出去了。

他点了一支烟。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麻袋和一根拖把。

“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

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他手头的事情却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动作,她的样子,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母亲了……她的样子,就是记忆中母亲的样子。母亲如果在世……

林科长留了心,以后别人来收旧报纸,他一概回绝。屋角的报纸堆得有点高了,他会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林科长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纸,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有点害羞地笑了。林科长也笑着点了点头。旁边经过的同事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很快走开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林科长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她的手里拄着拖把,倚靠在门侧,跟机关工作人员聊天。她几乎包揽了整个机关大院的废品收购业务。林科长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有时抽着烟,思绪突然就飘远了。

之后再到林科长的办公室来,她总是小心翼翼。有一次她试图表达什么,她说,阿弟你人真是好,原来你也是做领导的,脾气怎么这么好呢!林科长还是微微一笑,什么都没说,拿起了一份材料看。她见林科长不做声,就知趣地走了。“阿弟”是当地父母亲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对年纪小的男性,谁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

快过年的时候,机关各单位大扫除,清理出来的废品特别多。林科长看到她推了一辆有些破旧的三轮车,接连几天都载着一大车满满当当的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最后一天,她带了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林科长眼睛一亮。他默不作声地点起一根烟,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林科长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林科长,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是跟他长得一点都不像。林科长有些失落,却长吁了一口气。

林科长要走开来时,三轮车子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报刊杂物的三轮车被门房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颇为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小男孩紧紧拉着她的衣襟,林科长看见他眼里藏着的泪光,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林科长,“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了大院,那个孩子跟在后面慢慢地走远了。

林科长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林科长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上班的第一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我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

“啊,你说什么?”新任的林局长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

(选自《2015年度微型小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在行文中运用倒叙方式,交代“阿弟”这一称呼在当地的普遍性,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B.林科长看到小男孩心潮起伏,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因此在她们母子遭遇保安拦截时,立刻上去怒斥保安为她们解围。

C.小说将故事安排在一个单位的大院中展开,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特定的场所和背景,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使情节紧凑集中。

D.微笑、谦卑和勤劳使她在大院里渐渐混熟了,她带着拖把随时准备献殷勤换取他人免费的赠予,可以看出她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

2.小说主人公林科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作为结尾,试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方便了百姓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

《移动支付安全与实践》一书披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为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为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此外,市场主体积极打造移动支付生态圈,推动业务量加速向移动端迁移;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融合,继续提升了移动支付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

《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以上应用场景下的移动支付使用多数较2016年有显著提升。摘自《移动支付: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平衡》

(《金融时报》2018年6月7日)

材料二:

进入5月,包括银联、支付宝、京东金融、微信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北京地铁此前宣布全面试运行扫码支付进站;5月11日,中国银联山东分公司宣布与济南公交总公司全面合作;几乎同时,京东支付也宣布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推出“车牌零感付”,在线开通ETC产品,正式进入高速支付领域。此外,微信方面也透露,继广州和深圳实现乘车码乘坐公交与地铁后,北京和上海也已在合作中。新一轮百城场景争夺在2018年愈演愈烈。

(摘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05月17日)

材料三:

“移动支付风险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风险类型。”中国银联年初发布的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通常使用二维码扫码支付,近五成人群即使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仍会因为优惠信息扫码。“一些消费者扫了‘李鬼’二维码被钻了空子,有的扫了来路不明的二维码被嵌入木马病毒,还有人贪图扫码注册账户的赠品而导致个人信息被盗。”中国银联云闪付事业部张凉说。人民银行支付工具管理处副处长翁泉表示,移动支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前提是安全、便民和创新,其中安全是支付业务的首要目标。人民群众用得不放心,便民惠民就无从谈起。“监管机构对待创新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市场机构在创新中也要负起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市场机构颇为重视的风控方案。招商银行零售网络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刘衍波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支付机构可以掌握消费者支付的时间和地点、登录的移动设备和时长、浏览的习惯和喜好,更高效地判断“你就是你”。

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场景合作处处长谢翔表示,以前,银行想通过电子证书和密码器这种强认证方式把风险拦在支付前端,但安装硬件大大影响了客户的支付体验。

“现在,各家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对涉案账户进行黑名单管理,加强中后台的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发现可疑交易。”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支付的安全离不开数据隐私保护。”蚂蚁金服安全管理部总监郑亮表示,从数据储存、数据展示到数据使用,再到数据核算,需要全链路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危害消费者支付安全。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与2016年相比,2017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的移动支付金额增长28.80%

B.调查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比如网络下载付费音乐、影片等。

C.当用户扫二维码支付时,移动支付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较为准确的判断扫码支付的用户是不是用户本人。

D.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讯网路的发展,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研发等,都是助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支付的多元化,既体现为移动支付工具的多元化,也体现为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B.进入5月,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折射出移动支付巨头们竞争激烈的程度。

C.支付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这说明:用户体验是移动支付产品的首要因素,产品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就没有好的市场。

D.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消减旧的风险,但也将带来新的风险。比如移动支付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为移动支付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带来可能的数据泄露的隐忧。

3.移动支付方便了百姓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可是移动支付风险也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风险类型。你认为移动支付如何做到既高效又安全呢?请结合材料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塑造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C.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D.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C.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D.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C.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D.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