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必要与可能 陈平原 得益于科技迅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必要与可能

陈平原

得益于科技迅猛发展,今天人类的日常生活比五十年前或两百年前变得丰富且便捷多了;可大多数人是否因此就充满幸福感,那是另一回事。我们无法论证自己比唐代人或古希腊人更智慧或更幸福。今人对数据充满敬意,可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 等,恰好是无法数据化的。“不科学”不等于没有价值。反过来,应该在哲学层面思考,这些威力巨大的科技发明,犹如洪水猛兽,若不加驯服,会不会反过来吞噬我们的未来?

技术进步无法阻挡,但其对于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不能忽视。起码必须未雨绸缪, 不能任凭某种科技(比如信息科技)单兵究进。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谈论某一科技发明的好处时,请允许我弱弱地问一声,那缺点呢?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推行之前得好 好斟酌。这么考虑问题,决策的步子自然会慢些,但犯大错的几率较少。这里说的是思想 方法,不针对哪一项具体的科技成果。而这么思前想后故显得“优柔寡断”的,十有八九 是人文学者。

人工智能的实际进展及未来,我不懂。前一阵子见到一中学生,他特别渴望电脑与人脑合一,那样就不用复习考试了,定时升级就行。人工智能连接人类大脑,据说很可能从科幻小说走向现实世界,而这将彻底颠覆人类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制度。若真的这样,如何处理知识、情感与想象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毫无概念,不知科学家有没有预案。 我关心的是,在政策制定及教育实践中,人文思考明显赶不上科技进步,这怎么办?最起码得互相促进,找到平衡点吧。

一说高科技,无论官员还是大众,全都俯首帖耳,点头称是;谈到人文或社科,则砖头满天飞,很多人即便不懂,也坚信自己能侃几句。这种知识、权威不对称,导致科学家 们高度自信,不太可能认真倾听人文学者或社会科学家的意见。我曾询问一个很有成就的 科学家:都说人工智能不会伤害人类,因为已设定了相关程序;可越来越聪明的AI,不仅 掌握了人类教给它的知识,也可能学会了人类的欺骗术一表面上憨憨的,似乎一切都在 你人类掌控之中,焉知这不是假象?那些越来越强大的AI,哪一天真想起义,自然会事先 储蓄好能源,不怕你断电的威胁。再说,凡事总有出错的几率,更何况还有那可怕的科学 狂人……科学家不等我说完,淡淡一笑,说你科幻小说读多了。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除了外星人(假如有的话),地球上能够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核武器之外,眼下看得见的可能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便是如今红红火火的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如何将这种研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得其利而防其弊,是个巨大的难题—— 这也是很多科幻小说、电影以此为题材的缘故。想想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说,对人类未来及未知世界的探索基本上持乐观态度,今天则更多的是“警世恒言”。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我同意,但我还想补充: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创新, 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毕竟,辛苦劳作及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类的幸福感。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迅猛发展能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感,直到今天,并没有较为确定的结论。

B.谈论某一科技发明,要权衡利弊,找到其自身缺点并加以修正,才能促其进步。

C.科学家说作者“科幻小说读多了”,表明科学家对AI不会伤害人类充满了自信。

D.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如果不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能会导致人类自我毁灭。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进步对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未雨绸缪,让科技进步适应人类思想及道德的发展。

B.中学生特别渴望电脑与人脑合一,从而不用复习考试,定时升级就行,充分说明人工智能中人文思考的必要性。

C.AI是否会伤害到人类自身,从逻辑推演上看有这样的可能性,为此我们要有预案, 而不能一味相信科学家的自信。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也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幸福感应该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

3.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B 2.A 3.①自身发展方面: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文发展相对滞后;②人们认识方面:对科技充满敬意,对人文不尊重;③权威对称方面:科学家们高度自信,听不进人文学 者的意见。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找到其自身缺点并加以修正”错误。结合“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推行之前得好好斟酌。这么考虑问题,决策的步子自然会慢些,但犯大错的几率较少”分析,应该是指推广时可能存在的思想方法上的缺点。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让科技进步适应人类思想及道德的发展”错误。结合“我关心的是,在政策制定及教育实践中,人文思考明显赶不上科技进步,这怎么办?最起码得互相促进,找到平衡点吧”分析,应该是互相促进,找到平衡点。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得益于科技迅猛发展,今天人类的日常生活比五十年前或两百年前变得丰富且便捷多了”“今人对数据充满敬意,可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恰好是无法数据化的”分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文发展相对滞后; 结合“技术进步无法阻挡,但其对于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不能忽视”“谈论某一科技发明的好处时,请允许我弱弱地问一声,那缺点呢”“最起码得互相促进,找到平衡点吧”“人工智能连接人类大脑,据说很可能从科幻小说走向现实世界,而这将彻底颠覆人类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制度。若真的这样,如何处理知识、情感与想象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毫无概念,不知科学家有没有预案”等分析,对科技充满敬意,对人文不尊重; 结合“一说高科技,无论官员还是大众,全都俯首帖耳,点头称是;谈到人文或社科,则砖头满天飞,很多人即便不懂,也坚信自己能侃几句。这种知识、权威不对称,导致科学家们高度自信,不太可能认真倾听人文学者或社会科学家的意见”分析,科学家们高度自信,听不进人文学者的意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奔跑的稻田

汤成难

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突然对我们说:“我要到外面种稻去。”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把父亲关于去外地种地的事当做一个笑话。直到半个月前父亲背着大半麻袋稻种离开村子,我们才感到惊慌。父亲沿着一条田埂向前走着,我跟在他后面,或者说,我要送一送他。田埂更很窄,父亲走得如鱼得水。而我呢,每走几步就从田埂更上滑下去,一屁股坐在泥土里。

为什么不去大路上坐车呢?我问。

只有去城里才需要坐车,父亲回答我。

父亲的回答让人沮丧,然后我继续问道,那你要去哪里呢?

外地,他回答得很干脆。

可是,外地在什么地方呢?

唔,父亲丝毫没有放幔脚步,腾出一只手向前指了指,唔,外地就在远处吧。

父亲像在说绕口令。

我停了下来,感觉再也走不动了。

父亲叫我回去,你的腿太不经了。等着吧,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

我站在田野里看父亲的背影越来越小,小得仿佛钻进了天地之间的缝隙里似的。这一年,我还在读小学,我只是觉得父亲走起路来有意思极了,我想起刚刚学会的一个成语, 摇头摆尾,并用它造了个句——父亲摇头摆尾地走远了。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进城了,他们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还有一些是去城里学手艺的。

父亲终于来信了,他在信封里夹了一小支稻花,真的比我从前见到的壮硕多了。父亲说他舍不得掐下一整株,毕竟一粒花就是一粒米。稻花是鹅黄色的,散发着来自远方的气息,我将它们拿给母亲和姐姐们看,稻花转了一圈后又扔给了我,可能认为我可以代表全家激动一下。

然而,令我激动的不止是这些,父亲说等收获后就会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 父亲扛着——哦,不,应该是骑着马,马背上装满鼓鼓的袋子,袋子里当然是父亲种出的新米了。

我把父亲寄来的稻花插进一只空酒瓶里,再往瓶里灌上水,每天上学前换一次水—— 我做得极其认真,以至于引起母亲一阵抱怨,你每天喂鸡都没这么勤快。

一段时间后,稻花竟结出了稻穗,我将它们带到学校,同学们都来围观,七嘴八舌地评论这株来自远方的稻穗,就连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秋天过去很久了,并没有看见骑马的父亲和马背上鼓鼓囊囊的袋子。整个冬天,父亲都没有给我们写信,像动物冬眠了似的。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一封信才姗姗来迟,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说他又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父亲在信里告诉我们,他多么喜爱这里啊,好像它们生来就是为了种植水稻的,泥土的密实度,水和土的比例,气候,日照时长, 等等,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片地方很大很大,真的是—望无垠。

父亲的信戛然而止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没有再收到父亲的只言片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遐想,那个离我很远很远的父亲,他的脚下正踩着一片什么颜色的土地呢。

这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终于又收到父亲的来信,他已经到达海边了,是的,没错, 海边。他在过去的几年里走过很多地方,后来他改变了寻找土地的方向,由北方转向东方, 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才停下。如果以村庄为圆心,父亲曾到过的北方为半径,父亲已经完成这个圆形的四分之一了。当我在地图上寻找父亲足迹的时候,都会怀疑他是不是要将地球上的整个陆地板块种上水稻。

父亲的稻田就在海边的盐碱地上,那是一片长着红彤彤莎草的红彤彤的地。父亲在信纸的反面将海边的稻田画了出来——海风吹着稻田,波浪起伏,像另一片海,而稻田竟然是红色的。

父亲很快就有朋友了,那是岸边成群的萤火虫,它们常常飞到父亲的稻田上空,像一粒粒发光的稻谷。父亲在信上说,天一黑,萤火虫就会围在他的周围,落在手臂上,落在膝盖上,眼前亮了,有一次在这光照下他竟把一条沟渠挖得笔直。

我问母亲,父亲还会回来吗?母亲愣了一下:“他到外地种稻去了。”

我也问过姐姐们,她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头都没有抬起来。是的,每个人都在专注自己的事情,包括父亲。

姐姐们去了更大的城市发展,她们把母亲也接走了。母亲喜欢城市,喜欢双脚踩在地板上的感觉。

后来我也有了工作,我特地去过那个海边,根据信上的邮戳——果真是一片辽阔而荒凉之地,脚下的盐碱块像紧握秘密的拳头,十分坚硬,硌得脚生疼。我穿过大片大片的莎草,红得像火一样的莎草,约半人高,细瘦,风吹过去,如稻浪起伏。

(选自《雨花》2019年第一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要到外地去种稻,却不告诉“我”外地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表明到外地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亲复杂的情感。

B.父亲邮寄回来的稻花竟然结出了稻穗,作者叙写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让人们对父亲充满神灵般的敬意。

C.小说中的母亲及姐姐们,对父亲漠不关心,其实这是以近乎冷酷的写实手法表现人们对父亲选择的不赞同,他们更向往并享受城市生活。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不但与前文父亲来信中描绘的海边景象相呼应,而且还揭示了父亲海边种稻的真相:海边种稻异常艰难。

2.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2) 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土地平旷,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4)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人间如梦,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________,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8)牢骚太盛防肠断, ________。(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减字木兰花

卢炳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鎑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注)①惭愧:宋代方言,庆幸、侥幸之意。②鎑妇:田间送饭的农妇。

1.全词如何体现“农务急”的?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孚中传

陆次云

沈嵊,字孚中,居武林北墅。不修小节,越礼惊众。作填词,元人席。好纵酒,日走马苏、白两堤。髯如戟,衿未青,不屑意也。

崇祯末年,当九日,携酒持螯,独上巾子峰头,高吟浮白。有僧濡笔窃记其一联云:“有情花笑无情客,得意山看失意人。”为之叫绝。拉归精舍,痛饮达旦。

家人觅至,曰:“今邑试,郎君何不介意耶?”嵊方醉睐未开,履无详步,扶入试院, 则已几席纵横,置足无地。嵊乃积墨广砚,立身高级,大书《登高词》于粉壁之上。其首阕曰:“万峰顶上,险韵独拈糕。撑傲骨,与秋鏖,天涯谁是酒同僚?面皮虽老,尽生平受 不起青山笑。难道他辟英雄一纸贤书,到做了禁登高三寸封条? ”题毕而下,有拍其肩狂 叫者曰:“我得一贤矣!”嵊视之,则令也,潜视其后良久矣。令宋姓,兆和名,字禧公, 云间名士,不屑为俗吏态者。把嵊臂曰:“昔贺监遇李白,为解金龟当酒。我虽远逊知章, 君才何异太白?此日之事,今古攸同,盍拈是题,与君共填散曲,志奇遇乎? ”嵊曰:“善!” 令未成而嵊脱稿,更复击节,擢之冠军。荐之学使者,补弟子员,声誉大起。

嗣是非令醉嵊,即嵊醉令,交谊既狎,略师生而尔汝,更冠易服,戏乐不羁。嵊弟有讼,对簿于令,令佯为研。嵊跃出厅事,大呼曰:“错矣!错矣!”令拂袖起。事闻直指, 以白简斥令,令恬然勿怨也。

明鼎既移,阁部马士英卷其残旅,遁迹西陵。嵊往谈兵,士英伪为壮语云:“当背城决 胜。”嵊驰归语里人曰:“此地顷为战场矣。”里人群哗曰:“丞相宵奔,将军夜遁,谁能任战,欲殃吾民? ”争击毙嵊,烧其著书,所存者,独《息宰河》《绾春园》传奇二种。《结 春园》尤为词场称艳云。

陆次云曰:余童子时,尝从道中见孚中策骑过,有河少年风。及长,读其词而叹其死。语云:“凡人之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者。”孚中之死,鸿毛耶?泰山耶?吾乌能 论定之

(选自《北墅绪言》)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人席    夺:强取

B.我得一贤    契:投合

C.令佯为研    鞫:审讯

D.有河少年风    朔:北方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嵊不拘小节,做事越礼,喜欢纵酒,曾经携酒持螯,独自登上巾子峰,畅饮高吟。

B.沈嵊不重功名,他喝酒喝醉了,被家人扶着进入试场,看到人很多,就立阶题诗。

C.沈嵊很有才情,被县令宋兆和赏识,两人情投意合,相处得非常融洽,不分彼此。

D.沈嵊在明朝灭亡时拜访阁部马士英,商讨兵事,劝马士英应当背城一战,夺取胜利。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日之事,今古攸同,盍拈是题,与君共填散曲,志奇遇乎?

⑵语云:“凡人之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者。”孚中之死,鸿毛耶?泰山耶?吾乌能论定之?

4.请简要概括造成沈嵊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说“听得见的 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A.音乐与其直接流露情感,不如稍加含蓄。

B.音乐越含蓄不露,越令人感到和平愉快。

C.艺术的无言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D.艺术的滋味应当留给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