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XX中学XX班围绕如何看待“网红”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网络红人现象出现已有多年,大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未给网络与现实世界提供多少正能量,有些人为博取关注不惜卖弄低俗。还有学生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和利用,经历了从最初的获取信息、聊天、娱乐到现在追求专业知识指导的过程,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知识网红”。李笑来、马昌博、马薇薇、胡渐彪……这些活跃于网络视听节目和社交平台的“知识网红”,在各自领域拥有不俗的成绩,“知识网红”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由“网红”到“知识网红”,如何认识“网红”,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用以下7个词语,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续写部分不超过90字。续写中用到的这7个词要用“______”标出。
飞跃 史诗 国家 奋斗 民族历史 砥砺奋进 天翻地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日前,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对液态金属研究的新成果。液态金属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固态金属,即使在室温下也能保持液态。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研究发现,溶液环境中的液态金属液滴,在受到电场或化学物质的作用时,会产生类似于细胞吞噬外界颗粒的胞吞效应,能高效地将周围的颗粒吞入体内。这一发现也开辟了一条构筑高性能纳米金属流体材料的新途径。这种神奇的吞噬现象并不是液态金属唯一的类生物学行为。研究小组还发现,当把金属液滴部分浸没于碱性溶液并部分暴露于空气中时,处于液态金属与空气交界面的溶液会出现规律性的振荡。研究人员将利用这一新发现开拓液态金属研究的新领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____________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这不是第一次。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要大于以前。这是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遗址,( ),这使中国人确信5000年文明史绝非__________而是信史。
近些年来,虽然一些地方的名人争夺战以及地方利益主导下的________考古,成为令人不安的陋习和_______。但是,经过几代中国考古人的努力追求,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峁、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中国考古人就是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的底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当选 浪得虛名 目的性 流毒
B.入选 浪得虚名 功利性 流弊
C.人选 名不副实 功利性 流毒
D.当选 名不副实 目的性 流弊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其正处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
B.都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
C.就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
D.就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发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的底气。
B.这些中国考古人有敢于在良诸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
C.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有底气在良渚遗址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
D.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进取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写其孤独、缺少心灵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