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哈欠,被夕阳的余辉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蹑手蹑脚。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日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甲)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噢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吗?”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饭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块面包。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
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乙)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
“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行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嘁:“我们家里还剩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蓝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破败荒凉、了无生机的氛围,为人物出场渲染了气氛,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
B.小说除了“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一句比较直接地交代了故事的战争背景外,还有多处对此的暗示,如“这下他们发现我了!”
C.划线句子①②中于尔根两次戳窟窿,暗示了他本来对老鼠晚上睡觉的说法有些疑虑,但最终却因为喜欢小兔子就相信了“罗圈腿”。
D.作者以“夜里老鼠是睡觉的”这一善意的谎言,展现了虽然战争的阴影笼罩,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仍在,主旨表达内敛深沉。
2.小说善于用人物的外在展现人物的内心。如甲乙两处,两次写到那人俯看着于尔根乱蓬莲的头发,结合作品情境简要分析这两处分别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3.“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这句话看似不动声色,实则震撼人心,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处被提及,成为文件中的高频词。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而技术赋能也将助推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离开了网络可谓寸步难行,而国家治理如采不能“触网”也很难显现其优势。一方面,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分享经济、无人驾驶等在内的新兴技术使个人隐私保护、数字安全保障、网络诈骗防范等问题凸显,并给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带来威胁,带来了诸多治理挑战。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为这些新兴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为解决很多棘手问题提供了技术可能。而技术的赋能,也使制度优势更有可能,也更容易转化为治理效能。无论是数字政府还是网络教育,新兴互联网技术在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而中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同步,主要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实力雄厚,相关人才储备和应用场景也处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民众,都能较快速和较顺畅地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优越的基础条件使技术赋能在中国更有可能发生,并能够释放更大的技术活力,加快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新京报》2019年11月7日)
材料二
目前,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方面遇到诸多问题。在31日开幕的2019北京智源大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开发人工智能应避免过度依赖大数据,未来要更重视知识和经验的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大会上说,训练人工智能主要依靠两种资源:一是数据;二是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常识。目前人工智能的成功应用多是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但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靠、不可信、不安全、难推广”等缺点,单纯靠数据驱动在很多应用场景下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智能翻译领域,仅靠数据训练会产生重大错误。机器无法理解很多基本常识,像“你真行”的“行”,就会被机器认为与“人行道”的“行”同义。因此,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必须把数据跟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新华网》2019年11月1日)
材料三
正在全球勃兴的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教育应该怎样应对?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记者:您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德毅: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当数教育,这就引发我们要对教有本源进行重新认识。教育本质上是对人脑的塑造,每节课都是一次脑认知的实践。
当前,智能芯片用于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机器读片等领域已经获得了显著成效。机器智能获取人类特定知识的速度,会远大于生物智能。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机器做得比人好,有些科目的考试机器人可以胜过考生。教书育人遇到人工智能的极大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传授知识+掌握知识+考知识。其实,人脑中的存量知识,既有利于发展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可能制约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终身的。我认为,教育=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要重视培养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感想力。
当教育已经从传授知识、发明工具、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拓展到人脑自身如何认知、如何再塑造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就不单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培养自身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了。
记者:大学申报新专业正在公示,教育部公示的信息显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全国高校申报最多的新专业,“人工智能”是紧随其后的热门新专业。如何评价这个现象?
李德毅:今年,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针对本科生教育的人工智能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为我国智能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优化创造了勃勃生机。建议教育部引领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主动研讨智能教育课程设置和新形态教材开发。对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该进行分类思考,也可开设“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等课程。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已经不单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本世纪全新、全方位、持久过程的挑战。各专业本科生的智能课程体系设置和新形态教材的制定与开发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
(《人民网》2018年8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高频词,这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
B.新兴互联网技术带来了诸多治理挑战,也在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
C.依靠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很多应用场景下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发人工智能,必须把数据跟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D.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它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最大,因此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本源的重新认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源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B.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相关人才储备和应用场景是技术赋能在中国能否释放更大的技术活力的全部基础条件。
C.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认为,开发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优势互补,打造和谐的人机关系,而不是做跟人类完全一样的机器。
D.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只要重视培养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思想力,就能从容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
3.正在全球勃兴的人工智能对现阶段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初文景时期,文景二帝继续行黄老无为之术,奠定了西汉国富民强的物质文化基础,揭开了武帝盛世的序幕。
高祖统一,百姓得离战争之苦,然而,“马上逆取”政权的君臣们,却不得不面对满目疮痍而人心思定的汉初天下。对于经历秦火又回到功能混融、领域不分的汉初社会而言,唯有确立与氏休息、“清静无为”的治国之策方可恢复生产、维持统治,施行黄老之治怜逢其时。
黄老思想以既定秩序为前提,是退却条件下的进取;在吸纳儒家的仁与礼、法家的法与势的同时,将正统道家从遁世主义转向经世致用,从消极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
高祖、惠帝遵从黄老思想,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扫除烦苛”和崇尚节俭等较为宽舒的统治政策,迎来了“汉接秦弊”后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景帝时期,对黄老思想更是推崇备至。黄老思想为文景时期的社会带来了轻徭薄赋、节俭缓刑的宽舒政策,也带来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兼采百家之长的学术氛围。文帝即位,更是博采众长,任用贾谊、晁错、公孙臣等为朝臣。新王朝的诞生,为走过秦暴政而浴火重生的士人提供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汉初社会日渐呈现出宽松而自由的文化氛围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社会气象。
文景时期的学术繁荣与春秋战国的思想争鸣有所不同,汉初的各家各派不断探寻实现王朝长治久安的举措。
文景时期形成了充满博大、包容、进取的文化气息,令经历了暴秦的文人重新唤起了积极进取、治国安邦、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汉初文人在宽松的政治生态环境下,积极追寻春秋战国士人建功立业的足迹以求不朽。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汉初文人一切建功立业目标的设定无不与大一统的现实政治紧密相关,都在直面社会现实症结,提出治国良策。汉初文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兼具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敏锐地洞悉王朝初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深刻揭示了文景盛世下的社会潜在危机,以深切的忧患意识彰显出个体生命的光彩。
“务为治”,因时事而权变,是汉初文人安邦立国建功立业的途径,儒学由汉初被排拒于政治中心之外到武帝时“独尊儒术”,60余年间与汉初社会政治之间的成功互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发展特点。
从高祖排斥汉儒观念,到文帝颇征文学之士,汉儒社会地位的改变,是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学术包容为前提的,是文人一直致力于解决汉初社会现实问题而努力的结果。
汉武帝元光五年,汉初文人完成了由士到士大夫的转变。对汉初的文人而言,这一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代表文人主体的儒生作为一个群体,不断在政治上传达着他们的强音,在历史上持续地留下深痕。学术风气也因儒学对主体地位和政治话语的把握,而表现出儒家气象。
(选自《汉文景时期的文人气象》,见2019年9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景时期指汉朝初年统治者因为采取与民休息等政策使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富民强的历史时期。
B.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经世致用,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非常适合汉初满目疮痍、人心思定的社会状况。
C.黄老思想以既定秩序为前提,吸收儒家仁与礼和法家法与势的同时,将道家思想从消极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
D.文景时期形成的博大、包容、进取的文化气息,使文人产生了积极进取、治国安邦、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架构展开论证,首先总说观点,接着概括历史背景,点出黄老思想照应题目。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讲述文景时期遵从黄老思想的原因及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其后的论证扫除障碍。
C.文章前三段,论述了黄老思想对汉初文化氛围和社会气象的作用,有利于下文对“文人气象”的展开论述。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汉文景时期文人气象的发展结果,概括指出此时的学术风气也因此表现出儒家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发端于文景时期;文景时期的治理为汉武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B.汉高祖、汉惠帝遵从黄老思想,实行宽舒的统治政策,为当时文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C.从高祖的排斥到文帝的重用,汉儒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是因为他们一直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努力
D.汉初文人和战国士人都追求建功立业,但前者与大一统的现实政治紧密相关,后者则无此远大目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父亲带儿子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后,儿子常常把“厉害了,我的国”挂在嘴边。父亲和儿子拉起了家常:“改革开放40年,还有很多流行语也很有意思,比如‘知识改变命运’‘女排精神’‘效率就是生命’‘获得感’‘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你对这些流行语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它们与你的家庭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请从中选择两到三个,合理关联,向你的同学或朋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漫画《爷爷的教诲》,发挥想象,写出两幅漫画中爷爷分别对孙子说了什么。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每句均不超过25个字。
(据刘长海漫画作品改编)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就是空间,①______,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旅行是有不同动机的,②_______。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各地去搜集材料,这些都是为了教育。还有一种旅行是政治旅行,是不得已的,③_________。唐朝时韩愈被贬到潮州,宋朝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