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中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请在空白处写出相...

下面是某中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请在空白处写出相关句子要求:句式协调,内容贴切,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甲:五月,是对一代青年人的纪念,五月的火炬,(1)______________

乙:五月,是对所有青年人的礼赞,五月的花海,簇拥着祝福的脸庞。

甲:当五四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2)______________,思考和感动。

乙:(3)______________,我们在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奉献中,学习并传承。

甲:今天,我们和着激扬的旋律,(4)______________、峥嵘岁月。

乙:今天,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赞美一切属于青年的崇高精神、优秀品质。

甲:下面我宣布,×××中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合:现在开始。

 

点燃了青年朋友火热、奋发的激情 我们在无数先烈的鲜血和鲜花中 当青年的智慧开创时代的脚步 讴歌一段属于青年的青春年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请在空白处写出相关句子要求:句式协调,内容贴切,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主持词的语言特征,抒情重于叙述,多排比、重复句,注重音节。要求语言优美,它必须追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讲究抑扬顿挫,而语言注意章节美。 (1)根据上句“五月,是对一代青年人的纪念,五月的火炬”,可知要补充的句子内容跟“青年”和“火”有关,由下文“簇拥着祝福的脸庞”可知,句子结构应该一样,“簇拥……脸庞”,所以要填的句子结构为“点燃……激情”,综合以上两点为“点燃了青年朋友火热、奋发的激情”。 (2)因为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所以由句子“当五四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可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鲜花”,因此此处应该填“我们在无数先烈的鲜血和鲜花中”。 (3)由下文的句子“我们在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奉献中,学习并传承”可知,我们通过继承和学习,正在用智慧开创时代的脚步,所以此处应该填“当青年的智慧开创时代的脚步”。 (4)由上句“今天,我们和着激扬的旋律”可知,和着旋律,就要“讴歌”岁月,由下文“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赞美一切属于青年的崇高精神、优秀品质”可知,是在赞美“青年”,所以要讴歌的是“一段属于青年的青春年华”的岁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里有三句是病句,请写出句子序号并改正。

①众所周知,冰的密度要比海水小,这导致大约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为整体的1/10左右。②冰山并不完全由冰构成,在冰山底部会有沉淀物,富含铁元素。③伴随着冰山的融化,铁元素被释放到周围的海水中,进而被浮游植物吸收。这些植物富含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生长。④在冰山的漂流过程中,它会受到海水的侵蚀,还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冰山的碰撞,这就导致冰山的形状千奇百怪,或拱形,或锥形等。2014年,一位摄影师在南极旅行中拍摄到一座“翻转的冰山”。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島和南极的冰山对温度越来越敏感,融化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⑥尽管极地距离人类居住的大陆非常远,但它们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里发生的变化也将影响全世界。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手印痕迹,泛指手指和手掌皮肤纹路在接触其他物质时留下的独特纹路痕迹,①___。人的手指和手掌具有凹凸皮肤所形成的纹路,这些突起的皮肤组织被称为乳突线,乳突线上有汗孔分泌的汗液,汗液附在皮肤花纹表面,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留下无色汗液形成的手印,一般不易为肉眼看出。而其中指纹是独一无二的痕迹。乳突线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3大类型的花纹,这些花纹构成繁杂的组合,这些组合又可构成几乎无限的指纹可能性,②____,不可能存在相同的指纹。而且指纹在胎儿发育三至四个月时已经形成,虽然在儿童成长期间可能会略有改变,但是在14岁左右定型后,指纹的类型和细节特征将维持终生不变。③____,指纹被称为“人体身份证”,并且这两个特征已在上百年的指纹研究中得到证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確、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伞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撰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亮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的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不同的潜力,各种潜力之间具有互补性,并且对自然有天然的指向性,这在文中的老妪身上得到突出表现。

B.文章插入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写故乡的雪原与老人讲述的神话,虽与标题 “听海的心” 不完全协调,但正体现出散文 “形散神聚” 的特点。

C.文章列举雷切尔•卡森的两部著作,围绕同一主题从两个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对自然的态度:既要保护好自然,又应葆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

D.文章对三件事情的回忆,均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意蕴。以老妪、雷切尔•卡森和 “我” 代表人类,形成了完整而严谨的行文结构。

2.作者说“我热爱大自然”,但是“我”却不愿“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原因。

3.文章以“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收束全文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用一个字来展示中国思想,那就是“道”。道源远流长,从文字上,可从楷体“道”,上溯甲骨文的“道”。这些字体在时间演进中有乍看难识的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都是人行走在道中。道在先秦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有怎样的特点呢?

道首先以具体的道路体现出来。有路,人才知道怎么走。因此,任何事物,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道”,帝王有道,盗亦有道。在所有具体之道的后面,有决定具体之道之为道的宇宙之道。这就是老子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根本之道,就是孔子讲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宇宙之道。要而言之,道是具体可感的形下之道与抽象可悟的形上之道的统一。

道是行道。道从行走之道中呈现出来。第一,当道路从脚下伸向看不见尽头的远方,行道呈现为不断变化的具体运动之道,从而道是行道和呈道的统一。第二,行道是人去行走,体现为人与道的主客合。道是在人的行走中呈现出来的,人不去走,就不晓得道究竟是什么。这就是孔子讲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道因人的践行而呈现出来。这与西方哲学要把主客严格分离才能得到客观真理的主流思想极为不同;也与卬度哲学要去我、去情、离俗、超世方能见梵悟佛的主流思想甚为区别。就此来讲,道是主体和客体的合一。第三,道能行,才真正算道,方为有用之道,道让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道是引导。道路本身就是一条路线,具有引导作用,没有道,人不知怎样走,因此,人在道外,会被引入道中,人在道中,被道引着前行。道有两个层面,具体的形器之道和玄奧的形上之道。道作为引导,体现为在人的行进中,道是怎样的,自会呈现出来,犹如道引导人去得道之理,人走过各种各样的具体之道,这多样的“行走”自会引导人去思考这些具体之道何以影响后面的总体之道。对于中国思想而言,关键在于观道而行,而道有两层,形下的具体可见之道与形上的抽象不见之道,引导的作用在于用形上之道引导形下之道到形上之道。

道作为道路、行道、引导,可用语言进行总结,以让道之真得到普遍的传达。道也就体现为言说之道。言说之道包括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两个方面。具体形器之道也由虚实两部分构成,对其实的部分,要用确定性的语言,这就是孔子讲的正名理论和名家讲的名实理论。对其虚的部分,要用比兴之言。比兴之言所表达之虚,既与形器之实相连,又与形上之整体之道相连。比兴之言体现在五经和老庄的言说中,在《诗经》和《庄子》里尤为突出。

道是中道。古文字道的“人在道中”,内蕴着中国智慧的原点和历史演进的内容。人在道中,上溯到夏商周,是王在道中,甲骨文中的“道”出现在两类词组中:“王道(导)”和“道(导)王”。二者词义虽别,但其义皆为王在道中。这道可以是祭祀时仪式之道,可以是巡狩时的列邦之道。而仪式之道和巡狩之道,又是对天道的模仿,道最初是天神在天道之中。道与中国型的天文建构以及由之而来的“中”的思想,与中国型的政治建构以及由之而生的“和”的思想紧密相连。

以上几点,或可作为体悟中国之道的通幽曲径。

(摘编选自张法《道:众妙之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与其字体基本结构不变有关。

B.“道”有虚实两层含义,也就是用来行走的道路和用来指导行走的思想之道。

C.老子的根本之道和孔子的宇宙之道各不相同,但有机地统一于“道”之中。

D.只要“道”能行,有助于实现目标,就是有用的“道”,真正的“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道路、行道、引导、言道以及中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道”的特点。

B.文章在论证道是行道时,既阐述了人与道主客合一,又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C.文章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论证也较为透彻。

D.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的论证结构,使“道”这一概念清楚明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讲“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说明孔子之道追求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讲主客分离的西方哲学不同。

B.“道”具有引导的作用,可以将道外之人引入道中并指引他们前行,也会引导人们思考具体之道之后的总体之道。

C.言说之道中的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各不相同,前者可以用确定性的语言加以言说,后者则要用比兴之言。

D.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道”较为抽象难懂,但是文章对道所做的阐释给读者指明了领悟中国之道的捷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汉江临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江水的流长邈远,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了汉江的浩瀚空阔。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导弟子,在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应当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不过贤者能坚持不懈,体现了他这种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游物外》中,庄子认为到郊外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餐的粮食,回来后“______________”,而到百里之外旅行的人要“______________”,到千里之外旅行的人则要“______________”。

(5)《塞上听吹笛》在虚实交错之中,表达边关将士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