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美》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朱光潜的“免俗”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美》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朱光潜的“免俗”的观点,也就是培养“美感修养”的问题。他认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朱光潜说得有点可怕,但如果只是求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物欲所支配,也会完全失去个人的精神空间。这就是朱光潜所说的“俗”。他提出“免俗”,即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植,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这样看来,朱光潜的“免俗”与我们现在强调的素质教育是相通的,“美感的培养”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那么美感如何培养?朱光潜首先从学理上做通俗而又深入的探讨,而不只是泛泛谈谈。他提出美感其实是“态度”问题,或者说,“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A'与成的。朱光潜用了一个非常出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公园里有一棵古松,可能每个人对它的“知觉”是不一样的。木材商可能注意掂量这棵树的木料能做什么用场,卖多少钱。这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可能思量这棵树应当归到什么类什么科,为何它能生长这么长久,等等。这是“科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不涉及美。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态度”,不那样实际地东想西想,而是聚精会神地忘我地观赏古松苍翠的颜色,盘,屈的线纹,仿佛能感受那昂然高举的气概。这就是“美感的态度”。朱光潜认为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只是各自功能不一样。但“审美的态度”一般人最为缺少,所以生活忙忙碌碌,会觉得没有“味道”。培养美感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虽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至于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学会超越和玩味,在审美过程中求得“直觉”和“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朱光潜就在这样平易轻松的气氛中探讨了美感活动“无所为而为”的特点,说明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基本生理、生活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名著导读——<谈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在面对利害关系的时候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不能免俗是很可怕的。

B.生活的忙碌,使人们缺少了“审美的态度”,所以常会觉得生活没有“味道”

C.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净化心灵,让自己免俗,须得有美感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

D.人所以异于其它动物,是因为人在生理生活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对美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通过举木材商和植物学家等的态度的例子,指出美感的实质是“态度”问题。

B.文章通过对“美感态度”的论述,指出有“美感的态度”,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C.本文综合运用比喻、引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手法,内容丰富,收到良好效果。

D.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围绕美感培养、美感培养的重要性和美感培养的方法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态度,是因立场、身份不同,文中三种态度就是由此而生。

B.美属于基本生理生活需求外更高尚的企求,审美的态度一般人最为缺少,需要培养。

C.朱光潜认为,培养美感,就要从学理上做通俗和深入的探讨,而不能只是泛泛而谈。

D.学会超越和玩味。求得“直觉”和“形象”,能感受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1.C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可采用排除法。 A项,曲解文意。对“把自己放在首位不能免俗是很可怕”所指的内容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在“利害关系方面,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也就是在利害关系面前,“人与己”的关系最不容易协调,而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会滋生欺诈、凌虐、劫夺等种种罪孽所以人就不大容易免俗。简言之,原文强调的是把利害关系放在首位,尤其是太注重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物欲所支配,就会失去个人的精神空间,这种情形就是“很可怕”的,而不是说“把自己放在首位不能免俗是很可怕”。 B项,强加因果。生活的忙碌不是缺少审美的态度的原因。 D项,“人所以异于其它动物,是因为人在生理生活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对美的追求”关于原因的表述不全面。原文最后一段是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基本生理、生活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美”只是其中一种,除了“美”,我们人还有对“真诚”、“善良”等精神的诉求。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D项,“并列式结构”错误。细读文本可知:从美感培养的必要性到美感培养的重要性,最后阐明美感培养的方法,作者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而不是“并列式”。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原文“从学理上做通俗而又深入的探讨,而不只是泛泛谈谈”是作者对朱光潜论述“美感如何培养”这一问题的具体评价,而不是朱光潜本人对培养美感的要求。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材料二

2018年9月,四年一度的心算小博士国际争霸赛在北京进行总决赛,一千余名来自全球其他18个国家的选手和来自国内各省选手同台竞技珠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曾提到,珠算是改变欧美国家数学基础教育的一个突破点。英国媒体评选101项改变世界的小发明,算盘位列榜首。

材料三

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航天器取名非常浪漫,中国首辆月球车的命名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通过近350万网友的投票,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嫦娥”怀抱“玉兔”奔月,一个名称,穿越古今,为网友们津津乐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请在空白处写出相关句子要求:句式协调,内容贴切,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甲:五月,是对一代青年人的纪念,五月的火炬,(1)______________

乙:五月,是对所有青年人的礼赞,五月的花海,簇拥着祝福的脸庞。

甲:当五四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2)______________,思考和感动。

乙:(3)______________,我们在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奉献中,学习并传承。

甲:今天,我们和着激扬的旋律,(4)______________、峥嵘岁月。

乙:今天,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赞美一切属于青年的崇高精神、优秀品质。

甲:下面我宣布,×××中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合:现在开始。

 

查看答案

下面的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里有三句是病句,请写出句子序号并改正。

①众所周知,冰的密度要比海水小,这导致大约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为整体的1/10左右。②冰山并不完全由冰构成,在冰山底部会有沉淀物,富含铁元素。③伴随着冰山的融化,铁元素被释放到周围的海水中,进而被浮游植物吸收。这些植物富含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生长。④在冰山的漂流过程中,它会受到海水的侵蚀,还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冰山的碰撞,这就导致冰山的形状千奇百怪,或拱形,或锥形等。2014年,一位摄影师在南极旅行中拍摄到一座“翻转的冰山”。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島和南极的冰山对温度越来越敏感,融化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⑥尽管极地距离人类居住的大陆非常远,但它们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里发生的变化也将影响全世界。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手印痕迹,泛指手指和手掌皮肤纹路在接触其他物质时留下的独特纹路痕迹,①___。人的手指和手掌具有凹凸皮肤所形成的纹路,这些突起的皮肤组织被称为乳突线,乳突线上有汗孔分泌的汗液,汗液附在皮肤花纹表面,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留下无色汗液形成的手印,一般不易为肉眼看出。而其中指纹是独一无二的痕迹。乳突线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3大类型的花纹,这些花纹构成繁杂的组合,这些组合又可构成几乎无限的指纹可能性,②____,不可能存在相同的指纹。而且指纹在胎儿发育三至四个月时已经形成,虽然在儿童成长期间可能会略有改变,但是在14岁左右定型后,指纹的类型和细节特征将维持终生不变。③____,指纹被称为“人体身份证”,并且这两个特征已在上百年的指纹研究中得到证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確、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伞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撰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亮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的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不同的潜力,各种潜力之间具有互补性,并且对自然有天然的指向性,这在文中的老妪身上得到突出表现。

B.文章插入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写故乡的雪原与老人讲述的神话,虽与标题 “听海的心” 不完全协调,但正体现出散文 “形散神聚” 的特点。

C.文章列举雷切尔•卡森的两部著作,围绕同一主题从两个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对自然的态度:既要保护好自然,又应葆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

D.文章对三件事情的回忆,均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意蕴。以老妪、雷切尔•卡森和 “我” 代表人类,形成了完整而严谨的行文结构。

2.作者说“我热爱大自然”,但是“我”却不愿“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原因。

3.文章以“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收束全文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