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⑤自前世而固然      ⑥宁溘死以流亡兮     ⑦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⑤⑥ B.③④⑤⑦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⑦

 

A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①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②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 ③反顾:古今同义,均为“回头看”的意思。 ④缤纷:古今同义,均为“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⑤固然:古义,“固”本来,“然”,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⑥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⑦清白:古今同义,均为“品行纯洁,没有污点”。 分析可知,古今意义都不同的有①②⑤⑥。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B.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余之所

C.①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

D.①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②此世所以不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cháng)      戏(       zhuì   (mài)脉含情

B.(qiān)       (gǔi)        shì    zǎi)笑载言

C.(nuó)        (ài)         (xū)      流觞)水

D.(qì)         (yōu)        xiè    (cī)不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漫步经典,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笔下秀美的自然风光:《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林木茂密,清水流急:《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欣赏到了雾锁大江,水天一色。

(2)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心灵的律动:《离骚》“____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那是屈原傲视一切、毫不妥协的宣言;《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则是王羲之面对世人看淡生死、生命虚无的深沉思考。

(3)赏鉴经典,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了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奋发有为的喜悦和急切;《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陶渊明远离污浊、回归恬淡的惬意与美好;《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则是王安石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责任与担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于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                   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                    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辞行                 羽化登仙

B.是故智者之谋           且君尝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寒暑        仰观宇宙

D.炊者皆熟,将就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