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理解错误,原意与此恰恰相反,诗人非常注重自身修养。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⑤自前世而固然      ⑥宁溘死以流亡兮     ⑦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⑤⑥ B.③④⑤⑦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⑦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B.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余之所

C.①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

D.①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②此世所以不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cháng)      戏(       zhuì   (mài)脉含情

B.(qiān)       (gǔi)        shì    zǎi)笑载言

C.(nuó)        (ài)         (xū)      流觞)水

D.(qì)         (yōu)        xiè    (cī)不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漫步经典,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笔下秀美的自然风光:《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林木茂密,清水流急:《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欣赏到了雾锁大江,水天一色。

(2)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心灵的律动:《离骚》“____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那是屈原傲视一切、毫不妥协的宣言;《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则是王羲之面对世人看淡生死、生命虚无的深沉思考。

(3)赏鉴经典,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了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奋发有为的喜悦和急切;《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陶渊明远离污浊、回归恬淡的惬意与美好;《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则是王安石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责任与担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