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永远的丰碑 杨海蒂 位于赣东北、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的江西横峰县是著名革命老区。...

    永远的丰碑

杨海蒂

位于赣东北、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的江西横峰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在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方志敏在此叱咤风云,率领民众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弋(阳)横(峰)暴动,领导创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与毛泽东、彭湃一道被公认为“农民大王”的方志敏,也是饱读诗书之士。十六岁时他挥就自勉自励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后来他分别以松、竹、梅、兰为四个儿女取名,其心志高远、心性高洁可窥一斑。青年时期他求学上海,他写作的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編印的《小说年鉴》。在上海,他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等著名中共领导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江西后他创办“文化书社”,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出版《青年声》周报和《寸铁》旬刊。

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加上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气质,使他气度超群卓尔不凡。他三十来岁就担任国民政府江西省委委员兼农业部部长,正可谓青年才俊“前途无量”。然而,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他毅然决然踏上“革命”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

横峰县葛源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方志敏在此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苏维埃政权,创造出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率领起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提炼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虛”的十六字战略要诀;首创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建立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一年内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剿”。

方志敏故居前有一棵他亲手种下的芭蕉,八十多年来,这棵芭蕉年年春天发新绿。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想象着当年他在树旁是怎样的英姿勃发、笑如朗月,心底一阵阵发痛。

1934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病痛在身的方志敏临危受命,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去开辟新苏区并迫使国民党变更战略部署。这是“小马拉大车”的极其困难的军事行动,但方志敏誓言“党要我们做什么事,虽死不辞”。历时半年多、行程五千余里、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二十多天后,他的队伍弹尽粮绝。本来已经突围的他,认为“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非要亲自接应后续部队,仅仅率领着十几名警卫人员,又返回敌军的重重包围圈。

这个至情至性的硬汉子,这个舍生取义的大丈夫,不幸被俘。国民党士兵从他身上只搜到一只怀表和一支钢笔。敌人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全部财产只有两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

他被押解到南昌,当时一家美国报纸记者描述了在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举办的“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上见到的情景:“带了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之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周围是由大会兵马森严戒备着。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然无声。即使蒋介石参谋部之军官亦莫不如此。观众之静默,适足证明观众对此气魄昂然之囚犯,表示无限之尊敬及同情。”

撼山易,撼英雄难。在狱中,方志敏严词拒绝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他声明:“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他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写下十几万字重要文稿和信件。他在深切怀念战友的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主动承担战争失利的责任,不时沉痛严苛自责。

峻拔如孤峰绝壁,明净如高山积雪,高远如长空彩虹,坚润如金石蕙兰。这就是方志敏。

而他的不朽之作《清贫》,我每读一遍都会为之动容:“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清贫》,是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清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虽逝,浩气长存,功勋不朽,精神永在,光耀千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志敏被公认为与毛泽东和澎湃齐名的“农民大王”,同时,他也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有着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

B.方志敏在赣东北进行的建党、建军、红色政权建设乃至游击战争方略的实践,对中央苏区有启示作用,受到毛泽东的赞誉。

C.为了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抛弃国民政府江西省省委委员兼农业部长的官位,在赣东北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苏维埃政权。

D.文中的“小马拉大车”意为我方力量弱小,难以与力量强大的敌方相匹,而坚守党性原则的方志敏毅然执行了中央的命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为“永远的丰碑”,既高度概括了方志敏烈士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成就,也点明了这些精神和成就在当代生活中的重大现实意义。

B.在叙述方志敏被押解到南昌的情景时,作者引用美国记者的描述,表现了方志敏的昂然气概,同时也表现了现场所有人对他的尊敬和同情。

C.对于方志敏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本文在记叙的同时,更将作者本人融入其中,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饱含深情,令人感动、感叹。

D.《清贫》是方志敏的不朽之作,更是他留存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新时代需要方志敏式的英雄模范,同时也需要方志敏烈士的清贫精神。

3.文中说方志敏“峻拔如孤峰绝壁,明净如高山积雪,高远如长空彩虹,坚润如金石蕙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B 2.B 3.①方志敏具有崇高的革命信仰,他坚决执行中央指示,为革命事业甘愿抛弃生命,视死如归。②方志敏品性高洁,他坚守清贫本色,勇于反思自己,为接应后续部队重返敌人的包围圈。③方志敏眼光高远,见识不凡,他创造性地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了伟大的革命功勋。④方志敏集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于一身,他才华出众,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质,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对中央苏区有启示作用”于文无据,原文说方志敏“领导创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现场所有人”说法绝对化。 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人物品行的能力。作答时,首先理解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回归文本,对方志敏的美好品质分点进行筛选概括,注意做到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峻拔”“明净“高远”“坚润”主要是形容方志敏的美好品质,考生分析此句需要结合文本概括方志敏的各种美好品质,并结合事例进行简要分析。①方志敏具有崇高的革命信仰,“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他毅然决然踏上‘革命’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他坚决执行中央指示,“1934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病痛在身的方志敏临危受命,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去开辟新苏区并迫使国民党变更战略部署”,方志敏为革命事业甘愿抛弃生命,视死如归,“党要我们做什么事,虽死不辞”。②方志敏品性高洁,他写下“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对联以自勉,他坚守清贫本色,“敌人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全部财产只有两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他勇于反思自己,“他在深切怀念战友的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主动承担战争失利的责任,不时沉痛严苛自责”,为接应后续部队重返敌人的包围圈,“本来已经突围的他,认为‘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非要亲自接应后续部队”。③方志敏眼光高远,见识不凡,他创造性地开展革命工作,方志敏在横峰县葛源镇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苏维埃政权,创造出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他建立了伟大的革命功勋。④总之,方志敏集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于一身,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加上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气质,使他气度超群卓尔不凡,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西周社会崇尚道德,孔子赞之曰“郁郁乎文哉”。西周金文显示,西周社会所崇尚的道德的核心在于诚信。与此同时,西周还视刑德为一体,以刑辅德,标准既高且严,这对于形成“郁郁乎文哉”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汲取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今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②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③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更在于对失德行为的约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局限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④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一旦人不能自觉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罚以正之就成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礼记·乐记》曰:“刑以防之。”即以刑罚作为防范道德丧失的手段。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为必然处以刑罚。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张。《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不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

⑤从本质上讲,西周刑罚并非只针对失行者而设,其首先约束的是失德行为,其以刑辅德的目的是相当清楚的。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决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

⑥西周金文是西周史研究的直接史料,在西周金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周人崇德之辞,这应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客观反映。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冯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做法,脱胎于西周时以刑辅德的思想。

B.后人认为孔子重视德、礼而忽视政、刑,这是对孔子言论的误解,并非孔子本意。

C.西周时不看重刑罚对禁暴惩恶的直接作用,而看重刑罚对犯罪行为的震慑作用。

D.西周社会崇尚道德,重视诚信,首开以刑辅德先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门见山,指出以刑辅德在当时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当今治国的启示作用。

B.第②段中引用了孔子原话,正本清源,消除误解,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第④段《礼记》《论语》中的文字证明了西周是通过刑罚来防范人们道德丧失的。

D.结尾两段挖掘事物本质并回扣文章开头,点明中心,使议论更深入,结构更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崇尚道德的社会风尚通过西周金文传承后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西周金文能提供给我们的相关史料极不系统。

B.以刑辅德思想启示我们:道德建设不能仅靠说教,还必须借助刑罚,形成崇德修信的社会风尚,离不开二者的共同作用。

C.与惩处直接危害社会的行为相比,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更看重德行的培养和人心的凝聚,这是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D.古代社会虽然距今年代久远,但是古人思想中的精华有利于今天的思想道德和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公安部门提供给市民“防诈骗”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高三某班全体学生毕业前写给老师的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在高三这一年里,是您,挽救了我们。是老师那亲切、期盼的眼神,穿越我们荒芜的心,留下一片绿意;是老师那颗颗汗水,洒落在我们贫瘠的精神土地上。即将离别,难忘音容。

敬爱的老师,现在距离决胜高考,只有几天时间了。在这向高考目标最后冲刺的时日,我们决心集中精力,争分夺秒,努力拼劲,以出色的成绩来回报老师一年的教育培养。

此致

敬礼

您的高徒:×××

×年×月×日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