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8日,某名牌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在新生代表发言环节,一名大一新生冲上讲台演讲,不久被劝离。事后,他本人在网上发文回应称,自己准备许久却未被选作新生代表发言,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有网友表示: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字。
某市城管部门因为工作上的失误,导致部分小区居民的垃圾费被“收双份”。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该市城管局迅速跟进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垃圾费多收问题。下图是该局制作的多收垃圾费退费流程图,请将其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在调动大众读书热情的同时,也引发着关于为何阅读、如何阅读的思考。有关机构日前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67本,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与2017年相比,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以上的数据表明:____;同时也表明,随着时代演进,无论阅读介质,____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阅读,____,但远不能就此止步,还需在“常态化”建设和真正激发大众内心诉求上下功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_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专心如一的热爱,怎会有________的付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________。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见证了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____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B.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赋予器物以生命
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D.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雕虫小技 宵衣旰食 淡定 倡导者 B.雕虫小技 废寝忘食 笃定 践行者
C.细枝末节 废寝忘食 淡定 倡导者 D.细枝末节 宵衣旰食 笃定 践行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的是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的是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C.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使人们见证了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使人们见证了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以报答皇帝大恩德的句子是:“____,____”。
(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草木茂盛、泉水细细流淌的句子是:“____,____”。
(3)在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中,表现大同社会本质特点的两句话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