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他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3.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1.A 2.①结构手法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3.【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B项,“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中“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错。 “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据原文“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可知,他不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C项,“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中“就是指小说中的‘他’”错, 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 D项,“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中“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错,小说的主题是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情节的完整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分析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这次拉琴是他压抑太久的感情的一次尽情释放,加上他很好的技术,所以琴声飞扬。但这是他最后一次拉琴,让人很意外,与前面他拉琴缺乏情感、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给人以思索,在表现人物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压抑和反抗,使“他”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富有表现力,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而是应该因材施教、培养属于孩子自我快乐的健康等。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根据题目要求联系现实进行探究,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答题时注意言之成理,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如因材施教、培养属于孩子自我快乐的健康等角度。 先明确观点: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文中说“ 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他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在“他”最后一次拉琴时,“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他”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他”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根据文章的这些主要情节内容,可见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文章对这样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显示了主题;再联系当今现实社会,这种情况仍然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升华主题,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要因材施教,培养身心健康快乐的人才。 还可以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文章的情节表示“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可见“他”对拉琴不喜欢,不能融入自己的感情,“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他”开始也是令教授们失望的,但“他”在最后一次演奏中却获得了成功,与前面他拉琴缺乏情感、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正是从这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种艺术规律。再联系当今社会,很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他们只是以功利为目的,反而使从艺者身心背离,不能融入真正的情感,这种做法违背了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升华主题,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人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8日,某名牌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在新生代表发言环节,一名大一新生冲上讲台演讲,不久被劝离。事后,他本人在网上发文回应称,自己准备许久却未被选作新生代表发言,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有网友表示: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某市城管部门因为工作上的失误,导致部分小区居民的垃圾费被“收双份”。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该市城管局迅速跟进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垃圾费多收问题。下图是该局制作的多收垃圾费退费流程图,请将其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在调动大众读书热情的同时,也引发着关于为何阅读、如何阅读的思考。有关机构日前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67本,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与2017年相比,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以上的数据表明:____;同时也表明,随着时代演进,无论阅读介质,____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阅读,____,但远不能就此止步,还需在“常态化”建设和真正激发大众内心诉求上下功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_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专心如一的热爱,怎会有________的付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________。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见证了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____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B.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赋予器物以生命

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D.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雕虫小技  宵衣旰食  淡定  倡导者 B.雕虫小技  废寝忘食  笃定  践行者

C.细枝末节  废寝忘食  淡定  倡导者 D.细枝末节  宵衣旰食  笃定  践行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的是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的是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C.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使人们见证了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使人们见证了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