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C.而匕首见                      穷:穷尽

D.荆轲废,乃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毕使前                      ②若亡郑而有益

B.①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②其无礼于晋

C.①愿举国内臣                    ②君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①燕王诚振怖大王威              ②微夫人力不及此

3.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中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B 2.D 3.B 4.(1)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2)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 。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B项,“谢”应译为“道歉”。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注意在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 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在”;后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对”。 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用,拿”;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为”。 C项,前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后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为“替,给”。 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B项,“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说法不正确,秦舞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荆轲的临危不惧。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本题翻译时要注意这些字词:“谨”,恭谨地;“及”,和;“函”,用盒子;“使使”,派遣使者;“逐”,追逐;“还”,绕着;“卒”,突然;“度”,常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有大美

以群

青藏高原,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一个离人的喧嚣与繁华很远的地方,大自然将他的雄奇与壮丽集于斯,从地上铺到天上,从脚下一直铺到你的灵魂。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这块土地。和初来时一样,面对它的辽阔,它的静默,它的壮美,我长时间地失语,只能看,只能听,只能呼吸,什么也不能说。

这是一种震撼人灵魂的大美。在这里,太阳一直照进我心里。星星就在我的灵魂上闪烁。风吹起蓝色的波纹,那是什么?那是我的灵魂在颤动。

这是一种辽阔的宁静,一种深厚的安详。山川大地如此壮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在这里,无论你朝哪个方向,无论你走多久,都是这样的静美,这样的安详,这样的无穷无尽。

我注视着周围的宁静:山,一副静思默想的样子;草地,大地和天空全都带着静默的神情。我感到,这片土地上藏着某种只有沉默的山知道的东西,只有旷远的天知道的东西。我感觉到了,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些散布在草地上的牦牛和羊,每天看着这些,只是低着头,把大地的静默吃进肚里,然后反刍。仿佛它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了什么,仿佛它们反刍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是的,在这天空才有的高度上,在这天空般辽阔的宁静里,山水木石,在牦牛的反刍就有了修炼的意味。真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作出一幅笑的模样,不用去做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能够坚守简单而纯粹的生命。真想变成一只羚羊,一头野驴,或者哪怕一只兔子,用博大的心脏从这里走过,走过自己的一生。饿了,就低下头,伸出舌头撩起一把草,用嘴唇捉住,一扯,把大地,把季节,把遍洒阳光和雪花的天空一起扯动。我试着像野兽一样的行走,一直走到看不见公路看不见汽车的地方。在这里,寂静是可以吸入脏腑的。你响亮地听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脚步。满世界都是这种声音。

只要有足够的宁静,大地便显出它的神奇。沉静的大地离永恒这样近。在永恒的宁静里行走,那就是朝圣。人用他的脚步向大地朝圣。我从大地上走过,大地从脚上走进我的血液走进我体内。我留下的脚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走进我体内的大地成为我的灵魂。大地走进你以后,就装得下山川人物,就可以把自己的辽阔在田野上铺开。风在我的里面吹拂,河水在里面奔涌,连雪山也牵带着白云移来胸间。

第二天,一场大雪把一个安静纯美的童话铺在可可西里,从辽阔的草地到远处的山。雪山就像童话中的城堡,阳光给她铺上一层甜美的红云。野生动物纷纷出场:藏羚羊、牦牛、野驴、黄羊、白唇鹿、狼,还有许多鸟类。它们是童话的主角。连天上的白云也忍不住来到童话中,他们的影子在雪地上轻轻悄悄的游移。

雪其实来到地面的天空。天空来到地面上,地面也就成了天空。走在雪地上,每一个脚印都印在了天空的洁白上。

唯其高,我们这个星球上总算留住一块不事稼穑没有被耕耘过的地方,好让我们找到在高处放眼遥望,灵魂有一个驰骋的地方。庸常的市井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么。它缺少的只是辽阔。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唯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抵达自己。

梭罗说:“野生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如此说来,青藏高原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

1.以下对文章内容和艺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粗略描写青藏高原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然后写出灵魂在颤动,这种点到为止的描写是为下文展开做引,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效果。

B.文章第四段写山和草地的样子。作者没有执着于景物的细腻描摹,而是刻画出环境的静。这种静能使生命变得简单而纯粹。

C.第五段写自己在静中的感受。写自己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走进自己的心中,这样,内心便变得开阔,世俗红尘中的噪声便离我而去,不再干扰我了。

D.全文叙议结合,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之境与自己内心感受结合起来,启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不让俗务缠绕,提升生命的高度。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从原文中任选一处,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3.为什么说“青藏高原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

 

查看答案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1.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列了大量的数据,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带工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罪恶进行了揭露。

B.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

C.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D.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2.对第一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3.第二段材料最能体现包身工生活的典型性。请分析这种典型性的内涵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样一个教训,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难道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这些问题难道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纪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我还愿意使用另外一个比喻: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1.对这样一部心态史指代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

B.兼容并取、包收含纳

C.先封闭后开放的心态

D.先开放后封闭的心态

2.下列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没有必要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可统称为当代史。

B.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前后联系的因果关系。

C.“一切历史”就是“这棵树”,“当代史”就是“这棵树”的“本”。

D.没有人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和挫折,是出自历史经历的积累,是由于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3.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开放,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保存活力;只有融合,中华民族才能创造伟大的文明成就。

B.“环境的封闭”指与外界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指身处竞争的环境中而又无视竞争。

C.看别人的现在当然重要,看别人的过去也重要,两方面都去看才称得上真正拥有“开放的心态”。

D.聆听历史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才智;能够听见历史在说什么也是一种才智;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就是伟大的才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寓言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的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那段时间,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要比它旺盛,没有人能看出尖毛草会是今后的“草地之王”!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尖毛草其实一直在生长,但它不是在长身体,而是在长根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部长得超过了28米,无声无息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一棵草,竟然有28米以上的根茎,这是多么罕见的现象。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认为婚后生活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⑵《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静下心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限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⑸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诗篇,即文中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⑻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⑼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

⑽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