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只要是没有百年历史的建筑,都可以推倒重建。可照此说法,随着大拆大建,我们的城市今后就将很难见到百年以上的建筑了。推倒重建的现象,不独存在于建筑,也存在于人的记忆、团队的传统、民族的文化、社会的文明……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现实:让虚拟无限逼近真实
严锋
近年来,虛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市场瞩目的热点。VR这个词是计算机学家杰伦·拉尼尔在1987年创造的。他认为VR是通过技术创造的另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可以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也可以是人类梦想的投射。VR整合视、听、触、嗅、味等多种信息渠道,具有沉浸性、交互性、自主性的特点,能使用户忘记所处的现实环境而融合到虚拟世界中去,并可通过交互设备直接控制虛拟世界中的对象。
现代意义上的VR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显示技术的发展登上人类文化舞台。上世纪90年代VR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民用消费市场,虽然由于技术不成熟和成本高昂而屡屡受挫,但在科幻文学和电影领域大放光芒,涌现了像《神经漫游者》《黑客帝国》等一批世人瞩目的作品。
到了本世纪初,VR开始更全面地进入人们生活,这得益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移动计算、空间定位和人机交互等技术的最新成果。这一轮VR热潮,涵盖工业生产、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也进一步向艺术领域渗透。目前,威尼斯、圣丹斯等知名国际电影节都设立VR作品单元,吸引越来越多影视艺术家参与。今年6月,青岛举办2019秒之金沉浸影像展,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多部VR作品参展。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VR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3届,充分显示中国对于VR技术的高度重视,以及将之与艺术进行融合的开拓意识。
VR是一种新的技求,也是一种新的媒介,它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酝酿新的艺术手法和观念。从一个更大视野来看,VR并非从天而降。古往今来,艺术千姿百态,但都是以虚拟方式模拟现实和描绘梦想,为人们提供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不同艺术媒介塑造现实的方式和形态各不相同,而媒介发展又越来越受到技术影响。在整个20世纪,影像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电影和电视成为主流艺术媒介,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层面上为人们对现实的虚拟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但是,现有的影视媒介从技术上来说也已经发展到一定极限。首先,影视需要借助2D屏幕,观众始终外在于他们的观看对象,即使是3D技术也难以令人真正身临其境。其次,观众始终是被动观看者,他们无法与观赏对象进行互动,而互动恰恰是人类与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关系之一。随着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在文化活动中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更多的主体意识,需要更多参与感、更多操控感。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更可以理解VR在今天的意义。在VR中,传统的屏幕消失了,观众真正走进虛拟世界。同时观众不仅仅用眼睛观看,还用整个身体与环境进行互动,这就带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让艺术传播过程中的自由度获得根本性提升。
VR为艺术带来全新维度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但是也带来更大挑战。在VR中,世界以全景方式展开,信息从四面八方同时涌来,人怎样才能抓住重点,不在纷乱的场景中迷失自己?这里我们又奇妙地看到了传统艺术中“限制”的意义。新媒体艺术不能全盘拋弃旧有的艺术规律,而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借助新技术进一步拓展其表现手段。
VR前所未有的逼真性和沉浸感也有令人担忧的另一面,那就是容易让人沉溺其中,缺少对真实与虛拟界限的认知。VR会不会把已经出现的“宅”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造成人类社会的内向化趋势,让人失去向外探索和奋斗的意志?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VR,而是应该从人文角度进一步开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事实上,从VR中已经发展出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为我们打破虚拟的闭环提供新的思路。AR是把虚拟的影像投射和叠加在真实的世界之上,虚拟与现实彼此参照,相互融合。某种程度上,可以将AR理解为一种更向现实开放的VR,与之类似,我们也应该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
(选自201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现实技术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也是人类梦想的投射,它能使用户忘记现实环境而融合到虚拟世界中去。
B.上世纪90年代,VR虽由于技术不成熟和成本高昂而屡屡受挫,但已开始走出实验室,全面进入消费市场。
C.古往今来,艺术千姿百态,但都是以虚拟方式模拟现实和描绘梦想,为人们提供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D.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在文化活动中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发展促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主体意识。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本世纪初,由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移动计算、空间定位和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发展,VR开始更全面地进入人们生活。
B.虽然不同艺术媒介塑造现实的方式和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但媒介的发展是越来越受到VR技术的影响的。
C.VR给人类带来更大挑战,人要在以全景方式展开的世界中抓住重点信息,才能不在纷乱的场景中迷失自己。
D.AR技术,是把虚拟的影像投射和叠加在真实的世界之上,某种程度上,可以将AR理解为一种更向现实开放的VR。
3.当前现代VR技术对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董伟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老社区里,居民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我生活的那个大杂院,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題。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长,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缪青意识到,“在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分等级亲疏的。”
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那些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其实,民主不是什么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标签,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念、模式,是一种最常用的处理共有财产、公共事务的方法和工具。
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期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在缪青的一项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未来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特别是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节选自2019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中“政府的腿是指由政府督促、被动工作的社区组织。
B.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是指公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
C.文章第四段写网友回忆一节,目的是将“大杂院”生活与新型社区生活进行比较,论述了新型社区公民维权意识的变化。
D.新型社区人际交往更注重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再需要顾虑人情与面子。
2.下面各句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与观念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不愿意参与社区工作。
B.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不分等级亲疏。
C.舒可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
D.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
3.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禁指
斯继东
好像是北京奧运会之后吧,来看曾先生的人忽然多了起来。除了弹琴的弄音乐的,还有搞书画的,自称作家的,报社电视台的,后来甚至还来了当官做生意的。
各种回绝。曾先生有点烦。你看他们是真心喜欢琴吗?一个个穿戴得今不今古不古,三不像六样生。曾先生说。
还有,我什么时候变成大师了?一夜之间我怎么就生出这么多的徒子徒孙啊?还不是拉虎皮扯大旗,行坑蒙拐骗之实?曾先生说。
一只手明明有五个指头,为什么要立一个禁指,他们知道吗?曾先生说。
禁指就是小手指,曾先生从来不让它碰琴弦。
《说文》上讲,琴者,禁也。立一禁指,就是告诚世人,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曾先生说。
生气归生气,人来了,曾先生照例还是客客气气。这其中,小余于曾先生是个例外。曾先生在上海时,读大学的小余是琴听得最多的一个。曾先生一人一琴回乡后,俩人便断了音讯。某一天,小余忽然寻到了桃源村,问他说是辞掉银行工作回会稽开了家琴行。之后小余就成了常客。每年中秋过年两节必到,平时来也从不空手。小余来曾先生都留饭,我得加一荤一素,曾先生也会多喝一汤碗黄酒。老一小端着酒碗,不聊别的,就聊琴。
讲得最多的是《文王操》。
曾先生这些年翻来覆去在打的古谱就是《文王操》。据曾先生讲,古籍中就有周文王渭水之滨访吕尚而作《文王操》和孔子向师襄学弹此曲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文士琴人的诗作琴论中每有提及。重奏此三百多年前的绝响,一直是近世琴人的梦想。但《文王操》有据可考的曲谱有十多种,各种版本曲名不一、段数不同、曲调相异、或有辞或无辞。这中间的甄别、择选和揉合,远非简单的打谱所能一言道尽。面对这块无处下嘴的硬骨头,诸多琴人不是望而却步便是半道折返。这抱憾的琴人中,就有曾先生时时念叨的师傅张先生,是他把晦庵古琴传给了曾先生。曾先生总说自己是在混吃等死,要说有什么心事未了,那大概就是《文王操》了。
曾先生终于把《文王操》打好了。曾先生抚《文王操》,收声后曾先生问我好听不好听,我说好听。
可我说好听有什么用啊,我又不会弹琴。
曾先生笑笑,说,会弹勿会弹不要紧,琴是弹给会听的人听的。
同一年的秋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体。
我陪曾先生去体检,曾先生说一带两便,让我也做做。过几天去拿体检结论,曾先生没事,倒是我查出了问题。曾先生拿了我的化验单去问主任医生,问了很长时间。出来曾先生只说有几个指标不太好。
小医院靠不住,我们去上海看看。曾先生说。
我不答应。
我带你去嬉嬉外滩,看看东方明珠塔。曾先生说,顺便查一查,放心些。
曾先生平时不太用手机。这次找出电话本打了不少电话。
小余开的车。送到医院,一切就都由不得我了。曾先生托了熟人,住院部住下来后,请了上海最好的医生做手术。临了大事,曾先生照旧泰悠悠,不慌不张。我要给我儿子打电话,曾先生拦我。手术前后,曾先生一步勿脱守在床边,怕不周到,还请了个陪护。虽然请了陪护,事情曾先生还是抢着做。
原来曾先生也不是只会弹弹琴。
“这么久没摸琴,你都屈煞了吧?”我问曾先生。
曾先生呆得呆,说:“还好还好。”
前前后后住了一个多月院。曾先生没食言,出院后当真带我去嬉了外滩,爬了东方明珠塔。在塔前,我俩还合了个影,是曾先生提议的。我后来才知道,其实曾先生也是第一次爬东方明珠塔。
归到家的那个晚上,曾先生破例没有弹琴。
笫二日一早扫尘时我才发现,琴不见了。
我慌急慌忙喊曾先生。曾先生无事似的答了句:“你住院期间,我托小余把‘晦庵’卖了。”
什么?我杵在那里。
“秀琴啊,”曾先生喊我一声,“人也好,琴也好,总有一天是要脱手的。”
我的眼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汆了出来。
那天早晨,曾先生又跟我提起了张先生。他说张先生惜物却又不恋物,文革初期,前明陈圆圆琵琶被砸,“虎啸龙吟”被盗,张先生淡然一笑:“这天下都今天你明天他的,一张琵琶一床琴又算什么?”曾先生说,张先生的书房里挂有马一浮先生的一幅字,其中有两句他近年总会时不时想起。
我问哪两句。曾先生破例用普通话吟了出来:“他日移居山溪里,取琴为我召阳春”。
之后,一直到过背,曾先生的手指再也没有碰过琴弦。
(选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秀琴(即第一人称“我”)的回忆展开叙述,这样安排显得真切自然,更能突出秀琴的感激之情。
B.曾先生淡泊名利、宽容善良。小余开琴行从侧面烘托了曾先生的精明能干,照应下文“请托手术”等情节。
C.琴是本文的线索,将“我”和曾先生连接起来,也将曾先生和外界联系起来,无论是谈琴,还是打谱,都与“琴”相关联。
D.小说叙事按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娓娓道来,节奏舒缓有致,似说家长里短,透出沉静恬淡之味。
2.探究文中划线句的深刻意蕴。
3.有人认为本文是“大俗大雅的佳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举酒属客,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唐)杜荷鹄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诗中的主人公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2.请赏析“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