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梦”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___________的远大理想。“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把“中国梦”            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尽早拥有远大理想,(          ),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同时,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还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二者_____________。

回首过往,我们的祖辈父辈,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________中奉献了青春;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我们更应该珍惜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拼搏向上,不负众望,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

1.依次填入文中画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竖立     贯串     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B.树立     贯串     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C.树立     贯穿     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D.竖立     贯穿     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B.“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C.“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国梦”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坚定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更加坚定

C.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D.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1.C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语境中搭配的宾语是“远大理想”,竖立是指物体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故选树立; 第二处,贯穿:穿过:连通。贯串:①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②连贯。语境中搭配的宾语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贯串强调的是连贯,与之搭配不当,故选贯穿; 第三处,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与共:指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根据上文“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还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可知,语境强调二者关系密切,不是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故选息息相关; 第四处,峥嵘岁月:指不同寻常的日子。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根据上文“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可知,“的”是定语标志词,后面应是名词,蹉跎岁月是动词,故选峥嵘岁月。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题中A项,“激励”和“方向目标”、“引导”和“奋发进取”搭配不当,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错误,先“引导”后“激励”,故排除; C项,“激励”前面缺少谓语“是”,故排除; D项,“引导”和“奋发进取”、“激励”和“方向目标”搭配不当,故排除。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题中括号前后两句“尽早拥有远大理想”“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都是动宾结构,所以括号内补写的句子也应保持与括号前后相同的结构,所以应选“坚定……信念”结构,故排除AB;“尽早拥有”“不断增强”是偏正结构特点,D项“坚定”不是偏正结构,故排除。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1)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3),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1)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2)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3)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2.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悉辞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尚书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乃潜简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当须推多让美,相敬如一。今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供葬事。其子秘书郎北叟上表辞所赠及葬递之事,高宗不许。裴炎为白帝曰:“处俊临亡,臣往见之,属臣曰:‘生既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傥有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

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班固所编,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四百年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等。

B.“解褐”指一般人脱去平民时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借指由平民开始进入仕途。

C.“春秋”有多种含义,既可指季节,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而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做祭品,在帝王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做祭品则称为“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政时,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D.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停朝在光顺门举哀一日,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还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遽至,举军危骇。

(2)属臣曰:“生既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傥有诏赐,愿一罢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父亲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会少发脾气。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她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菜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偷偷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

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钢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

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哥哥的憎怒。

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大概倘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目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

父亲第四次回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地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25岁了。

几经彻夜失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我二百元钱。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久来电”。

(选自梁晓声《父亲》,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认为父亲会反对自己上大学,所以放弃了第一次机会。后来又担心父亲不给钱供“我”上大学,所以“几经彻夜不眠”。

B.小说第三段写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她希望孩子有出息,为后文写她偷偷支持哥哥考大学埋下了伏笔。

C.作者说家中同样特别需要这样的父亲和母亲,因为父亲很能攒钱,母亲很能借债,但是作者相比之下更感激父亲。

D.哥哥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说明他懂得节俭,但他未能深入体会家庭的困难,所以还是执意上大学。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直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父亲寄钱支持“我”上大学,出人意料,这样的结尾是否符合情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快递只是使用环节,而且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选自2017年3月2日《深圳特区报》)

(选自《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

材料三: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物烦恼;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由于电商蓬勃发展所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缺一不可。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头脑中强化,因此,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选自《快递包装的“纠结”与绿色金融》)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除此,在包装材料技术上一些美国企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而且环保。

(选自《中国物流产品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购包裹的包装材料过多让卖家和快递公司都陷入了很无奈的境地,他们都想节约成本,但又怕商品损坏,造成损失,遭到索赔。

B.我国重点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规范和整治,但目前对于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却一直没有较好的解决对策。

C.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于是,人们在由快递包装材料废弃物所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

D.德国和美国对包装材料废弃物的回收都出台了法律法规,美国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还适当免除回收企业的相关税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国家如果有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相比推荐性指标而言,对商家、快递公司、回收企业的约束力会更强,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解决快递废弃物问题。

B.根据材料二图1可知,大家不愿意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害怕自己的信息遭到泄漏,二是认为将其送回收站太麻烦。

C.材料二图2表明,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应由快递公司、政府、包装公司、消费者等负责,认为应由快递公司负责的人数最多,认为应由政府负责的其次。

D.美国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措施,既可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因此比德国的措施更好。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在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