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奥斯维辛 景凯旋 ①大巴穿过一个村庄,驶进停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奥斯维辛

景凯旋

①大巴穿过一个村庄,驶进停车场。隔着一大片长满草的土地,远远地,天底下现出一排平房,两边是带刺的铁丝网,中间矗立着瞭望塔。尽管在电影里已经见过多次,但眼前这幅图景仍然让我感到森然。这就是奥斯维辛。

②进入集中营,眼前是两条交叉的铁轨,这就是当年运送囚犯的列车终点。囚犯们在这里分成两列长队:一队是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留下来当苦力;另一队是病弱的老人、女人和孩子,他们随后就被卡车送往毒气室。有些人已经看出不妙,一个女人丢下自己的孩子,想混进那支可以暂时活下来的队伍,孩子在后面追赶她,伸出手哭喊:“妈妈!”她发疯似地尖叫:“这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押送人员抓住她和孩子,把她们扔到卡车上:“犹太臭娘们!你连亲生孩子都不要!”旁边的党卫军士兵,包括那些男囚犯都笑起来。

③即使在奥斯维辛,也是不缺少笑声的。

④在描写奥斯维辛的作品中,莱维可以说是最特殊的一位作家。莱维是意大利犹太人,二战期间参加了一个抗击纳粹的游击队,1944年2月22日被送往奥斯维辛,同行的650个犹太人,最后只有14人生还。莱维是在1945年1月获得自由的,从返回家乡的第一天起,他就决定了,自己余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为奥斯维辛的死难者作证。

⑤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实行集体惩罚,所有犹太人胸前都要佩戴黄星,以示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关进奥斯维辛后,还要在每个犯人臂上刺上编号,就像牲口一样。莱维的编号是174517,莱维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掉自己身上的编号,他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并非因他所作所为而接受审判,而是因为自己所属的群体而受到牵连”。

⑥奥斯维辛的死亡率是很高的。然而,死亡对于囚犯并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可怕的是丧失活着的尊严。莱维描写的许多细节让人难以忘却,押送他们的火车每到一站,党卫军就让男女囚犯下车,蹲在车旁大小便,押送人员毫不掩饰他们的兴味,就像是看一场演出。

⑦就像人们通常对生者说的抚慰话,活着的人总得要活下去,这是生活的铁律。除了个别亲历者,很少有人会愿意像莱维那样,永远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他无法摆脱这样的感觉,当他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时,世人早已感到无聊。他想让旁人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得到的却是怜悯,这不免会使他有一种惨败感。

⑧虽然莱维对人性感到失望,他仍然写了一些反抗的事例,例如,在运送他们的那列货物列车上,车厢里挤满了男男女女,当女犯们给婴儿喂奶时,囚犯们就在木头地板的夹缝里找到一些钉子,在车厢角落里挂上绳子,披上毯子作为屏风。莱维就此写道:“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象征:我们还不是禽兽,只要我们尝试抵抗,我们就不会变成禽兽。”

⑨读莱维的作品,我常常会想到母亲的遭遇。母亲前年去世了,享年93岁。在她最后的时光,我才知道了一些当年的事。

⑩母亲唯一的罪名是家庭出身,她被关在工作单位的一个会议室里,与许多男人关在一起。在那个房间里,只有母亲一个女性,她就用绳子把床单挂起来,把自己的身体遮住。其中有个普通的青年,他们都是单位同事,母亲平时与他无冤无仇,但他却是下手最狠的一个。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她老是会不经意地提起那个人,让我们打听他的近况,她永远不能原谅施暴者。那个人很早以前就病死了。母亲知道后,沉默了一会,问道:“他们为什么就不肯道歉?”

⑪直到母亲去世,我才在回忆中渐渐意识到,母亲一直没有轻松地生活过。她一辈子都在维护着自己的伤痛,那样的经历不是悲剧,它是人类生活的黑洞,没有尽头。我终于明白,当母亲用床单将自己的身体遮住时,她是在维护做人的最后尊严,尽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除了亲人,没有人会在意她的遭遇。

⑫出了奥斯维辛,几株黄色的花在秋日傍晚的微风中颤动。我突然觉得,那些花朵的颜色很像当年犹太人胸前戴的黄星,而这片田野下兴许也埋葬过许许多多囚犯的骨灰,地里的花草才长得如此生机勃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写了作者眼中的奥斯维辛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森然、恐怖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

B.第⑦段中莱维反复诉说苦难时世人的反应,与《祝福》中听厌了祥林嫂讲述阿毛故事时人们的反应,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第⑧段写女犯们给婴儿喂奶时,囚犯们就在角落里挂绳披毯作为屏风,这体现出在纳粹严酷统治下人们的反抗精神。

D.作者在结尾处描写奥斯维辛外长得生机勃勃的花草,表达了自己从奥斯维辛走出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文中对母亲经历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探访奥斯维辛时对人性的反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作答。

 

1.D 2..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写母亲在那个特殊年代所遭遇的暴力迫害,以及对做人尊严的维护。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与前文犹太人在奥斯维辛的经历形成类比,对人性的质问更具有普遍意义。 3.①要保持善良的人性,不能做泯灭人性违背良心的事。②要尊重和维护做人的尊严。③要勇于承认错误,主动向受害者道歉。④铭记历史,不忘苦难,珍爱和平。 【解析】 1.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表达了自己从奥斯维辛走出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分析错误,作者出了奥斯维辛,看到几株黄色的花在秋日傍晚的微风中颤动,想到了这些花朵的颜色像犹太人胸前戴的黄星,想到这片田野下兴许也埋葬过许许多多囚犯的骨灰。因而,作者心情是无比沉重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与深化主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作者读莱维的作品,想到母亲的遭遇,想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母亲以及和母亲一样的普通人所遭遇的暴力迫害,以及对做人尊严的维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奥斯维辛,犹太人作为特定种族的人,遭到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摧残和杀戮,然而,这种迫害与反迫害,毁坏尊严与维护尊严的斗争,却不止奥斯维辛才会有,把母亲所遭受到的迫害与犹太人所遭受的迫害进行类比,从而对人性的质问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所获得的启示,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奥斯维辛里所发生的与作者母亲所经历的,都是一些泯灭人性的暴力事件。我们是文明的社会,要保持善良的人性,不能作泯灭人性违背良心的事。奥斯维辛里对人尊严的泯灭,以及我们那段特殊年代对人性的摧残,给我们树立了一面镜子。人的尊严不容侵犯,哪里有迫害,哪里就会有反抗。我们要尊重和维护做人的尊严。二战结束了,我国的“文革”也结束了,但是,做错事的人,要勇于承认错误,主动向受害者道歉,这样才能让心灵得到宽恕。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苦难,珍爱和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法治的关键之一在于对于“法”的认识。“法”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外在的、对人进行约束的规则的“法”;二是作为内在的、利用道德力量产生自我约束机制的“法”。从这两个层面对“法”进行理解,可以对法治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第一个层面是把“法”视作一系列规则,从外部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在这个意义上,首先,“法”具体体现为法律、法令、条例等制度层面的规则,法治就是规则之治,强调规则至上。其次,“法”必须服从三个基本要素:法必须是良法,法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法必须符合人民的需要。第三,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治意味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任何人都不能将个人的意志和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第四,法治不仅强调的是一种行为方式,还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从心里真正对法律产生尊重与认同,才会在行为中遵守法律。

第二个层面是把“法”视作道德力量,从内部使人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在这个意义上,首先,即使是作为外部约束的法律制度,本身也承载着道德上的价值诉求,如果法律在道德上不受认可,那么它在实践中也难以得到遵守。其次,中国传统强调德治,然而作为一种道德力量的“法”,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中,也体现在西方传统中。例如,自然法是西方法律传统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以贯之的核心观点是法律应该合乎某些先在的道德准则,法律的目的在于贯彻道德。从这一点上讲,强调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并非中国传统特有的观念。第三,进一步来说,“法”不仅可体现为法律,还可体现为根植于传统之中的习俗与惯例,因为习俗与惯例作为一种规范,同样具有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在道德层面上发挥着“法”的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从上述两个层面,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区别,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如果说依法治国强调的重心是在“法”的第一个层面,即外显的制度规则层面,那么以德治国强调的重心则是在“法”的第二个层面,即内在的道德约束层面。另一方面,依法治国内含了以德治国的要求,因为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既包括外部的法律制度,还包括内部的道德力量。外在的法律制度需要内在的道德力量作为依托,没有道德力量依托的法律制度是脆弱的;内在的道德力量也需要外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没有法律制度作为保障的道德不能外化为现实的制约力量。

(摘编自陈加乙《论文化传承与依法治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外两个层面认识“法”,把握“法”的内涵,就能全面理解法治的含义。

B.把“法”视为一系列规则,法治就是规则之治,任何人都必须服从法律制度。

C.把“法”视作道德力量,法治就是道德之治,习俗与惯例可体现为法律制度。

D.中国法律传统强调德治,重视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西方法律传统只强调法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两个层面阐述“法”具有的丰富内涵,并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三段分别从外在规则和内在道德两个层面具体阐述“法”的内涵。

C.文章第四段认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相结合,并论述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运用理论论证,重点阐述依法治国的两层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部法是恶法,违背客观规律,不符合人民需要,就不能真正称之为法。

B.人们在道德上认可法律,法律就能在道德上约束自我,人们就容易遵守法律。

C.当依法治国所依之“法”体现为内部道德力量,依法治国就转化为以德治国。

D.外在的法律制度和内在的道德力量相辅相成,有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2月6日,四川农村男青年王相军应邀走上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演讲台。8年,70多座冰川,这位90后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冰川奇景与变化,在快手视频中博得了136万老铁关注。

2019年12月9日,四川姑娘李子柒被共青团中央以“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为题点赞。从2015年开始做美食视频的她,目前已在YouTube上拥有734万粉丝,外国粉丝说中国真美,简直就是伊甸园。

2019年12月11日,上海初中生施源接到了他的第200万份订单。这位00后面对实际问题,发明了一款新型湿垃圾分类垃圾袋,这款名为“白菜拉拉袋”的垃圾袋被上海市民热捧为垃圾分类“神器”。

王相军、李子柒、施源……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人,改变着这个时代。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以“青春力量,为时代添彩”为主题的班会上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而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霸得蛮”的湖南狠狠“霸屏”,又迎来了一次“世界之约”,惊艳全球。外交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外交部南楼举行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活动。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创新湖南,融入世界”。推介活动全面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湖南成就,展现了湖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新的发展格局,分享创新湖南的精彩故事。应邀的外国驻华使节代表与其他来宾互动交流,领略了开放的新湖南的无限魅力。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运动过后应该立即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其实,_____。专家指出,运动后身热汗多,___,皮肤血流增多,回心血量减少。这时候若用冷水沐浴,皮肤血管会急剧收缩,回心血量突然增加,血压上升,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且运动后毛孔舒张出汗,冷水沐浴骤然受寒,也容易感冒。______,热效应使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出汗更多,血压下降,对体虚、低血压人士不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下到皇甫村,住到中宫寺,柳青就完全置身于普通的农民群众之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柳青落户皇甫村,当然是为着文学创作的目的而来,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完完全全地转变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深入生活和______农民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皇甫村里的“自己人”。

在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时,柳青在一篇题为《转弯路上》的发言中说道:“要通过工作和群众结合,这种结合就是感情上的结合,就可以逐渐地改造自己”。到皇甫村落户,并参与了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创办之后,柳青切切实实地______在“结合”中“改造”的目标任务,并把这种结合的成效与结果认定为:“首先要看群众以为痛苦的,我是不是以为痛苦;群众觉得愉快的,我是不是觉得愉快。”(    ) ,柳青做到了别的作家很难做到的生活农民化、立场_______。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谈到柳青时所说的:“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融入  实行  群众化  活灵活现

B.溶入  践行  革命化  栩栩如生

C.溶入  实行  革命化  活灵活现

D.融入  践行  群众化  栩栩如生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因这样真心实意地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

B.正因柳青这样真心实意地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使然

C.正因柳青这样真心实意地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

D.正因这样真心实意地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使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下到皇甫村,住到中宫寺,柳青就完全置身于普通的农民群众之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B.住到中宫寺,下到皇甫村,柳青就完全置身于普通的农村群众之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C.住到中宫寺,下到皇甫村,柳青就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普通的农村群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D.下到皇甫村,住到中宫寺,柳青就完全置身于普通的农民群众之中,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