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经》《论语》《史记》……从厚重的纸质书页走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经》《论语》《史记》……从厚重的纸质书页走进轻便的电子书屏,阅读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曾经黑板加粉笔授课,到如今网络直播教学,一块屏幕改变的是学习的方式,不变的是教育的信念。

过去农村子弟进城谋生计,现在各方能人“回流”建设乡村,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2G通信到5G万物互联,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文的情怀。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透过时代的变迁,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面对这些变与不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思考和联想?请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让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 从厚重的纸质书页走进轻便的电子书屏,阅读方式变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没变。新时代的我倍感喜悦,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盐铁论》中一言正是说明,社会发展中的我们是明智的,因为我们随时代而变。《诗经》与《论语》不再高悬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电子读物。一方面,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国学著作若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即使可贵也无价值可言,而若在电子设备中能随时取阅,潜移默化中便会受益匪浅。就如融合了3D技术的打铁花表演一般,当民间艺术碰上高新科技,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终能大放光彩,走进电子屏幕的国学定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正是我们生活在改善、时代在进步的鲜明体现,因为渴望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热衷于先贤哲思的程度更深。这一种“变化”,实在是太为宝贵,值得点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中“源头”二字,正是我们在变化背后不变的坚守——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时代固然在变化,而经历千百年能沉淀下来的著作拥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不被时光黯淡的光芒,我们流转在变化的阅读方式中,内心坚守着对先贤的学习、欣赏与景仰,这体现了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传承精神,表现了乐于学习,向先贤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更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在时代发展中有着坚守精神,守得根本,方得始终。这“不变”透露出来的“坚守”,值得发扬。 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作为新青年的我,看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心生喜悦与触动。《中庸》有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时代还会向前发展,而变化与坚守并行的局面亦不能停留在当代。因此,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我认为青年们都应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之中。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也许阅读方式还会变,但我们对哲思的追求不能变,若青年能将此思想贯彻一生,新时代之火轮,必定能转得更快。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青年,正是行动时。 于时代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底色。手捧《论语》,我愿以新青年的姿态,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大势之中。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追梦方向和价值体现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该作文题由四则材料和一则引导语组成。材料紧扣时代的“变”与“不变”,分别从阅读方式、学习方式、逐梦方向和技术四个方面来阐述,这四个方面很有社会代表性和价值启示性。而时代之“变”蕴含着“不变”的底色。该如何坚守“不变”的底色?这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空间。总之,要辩证性地理解关键词“变”与“不变”,也不能空洞地谈“变”与“不变”,而应该从这三则材料出发来理解关键词。引导语帮助考生降低阅读难度,在审题上不设置障碍,“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进一步强调写作内容为“变与不变”。任务提示明确了写作主体,厘清了作文的写作范围。“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再次圈定写作内容,并强调写作主体是“新时代青年”。“请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是该作文题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按照其话语指向,此处的“方面”指作文材料的论述角度,“选择一个方面”也就是从四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来写。 [立意] 1、阅读方式变化,先贤哲思永恒 2、阅读形式虽异,哲思底色不变 3、时代在变,底色不改 4、逐梦方向在变,价值追求不变 5、变的是交流方式,不变的是真挚情谊 6、科技在进步,情怀永不息 [素材] 1、先哲前贤,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千百年,原因就在于其在纷繁万千变化之中,寻求不变之理。譬如孔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巨变,乃于思变中求理,寻求解决之道。不过,孔圣的仁义之道不是无源之水,更非闭门造车、无中生有,而是传承先贤周公礼乐的哲思。先贤的不懈探求、持续的代际传承,便是中华文化流传五千年的根本原因。而先贤,也因此而得以人生不朽。 2、世间万物,变是常态,不变是真爱。阅读场景之变,不变的是对真理的热爱;“出国”“归国”之变,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3、变的是外在,不变的是本真内在;变的是圆缺,不变的是皎洁明月。变的是浮云,不变的是雨后青山;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热恋。然而真爱的可贵,恰恰是飞过千山跨越万水历经千变万化后的纯洁如初。 4、人间最香是书香。无论载体媒体如何改变,书(文字)中有前人的经验智慧、人类的科学真理不变,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故而有香,有味,有养分。我们对它的感情永不变。 5、激流之下,仍有磐石。激流在变,磐石坚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爱亲人爱真理爱祖国的新不变。 [结构] 例文,作者先是归纳材料,得出认知。 接着,从变化的角度,论述“变化,可以让先贤哲思走入生活”的道理。 然后,从坚守的角度进行阐释,论述“坚守,可以体现在向先贤的学习中”的道理。 接着,联系现实,从青年人的角度,讲述“青年要投入到变化与坚守之中”的道理。 最后,作者抒情,表达愿望,重申论点,照应题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校开展的“爱心嘉年华”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回复函的主体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言风格相近。

近日,你校云帆文学社邀请我校晨曦文学社全体成员参加贵校主办的“校园文学创作论坛”,十分幸运!云帆文学社在引领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一定拨冗前往,给你们添麻烦了。特此复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却有那么一类图形,能够骗过你的眼睛,当你发现真相后    。中科院发表研究论文,揭开了复杂的视觉错觉的    。研究人员探索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了错觉信息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视觉错觉,对于大脑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觉,它反映的是人视网膜物理输入和大脑视皮层感知之间的不一致,是人类大脑通过复杂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经计算而产生的。人们注视某个图片中心的黑点,(  ),然而事实上圆环并没有任何物理转动。这种整体运动视觉错觉感知的强弱,与构成图形的局部细节密切相关。虽然错觉广为人知,但它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脑神经编码机制    ,有待全部解开。

视觉错觉现象是好是坏?科学家认为,由于视觉错觉图形在自然界条件下极少存在,对人们的影响    ,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好坏的属性,它只是视觉系统基本运作方式的本能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茅塞顿开  冰山一角  莫衷一是  不足挂齿

B.茅塞顿开  九牛一毛  莫衷一是  微乎其微

C.如梦初醒  九牛一毛  错综复杂  不足挂齿

D.如梦初醒  冰山一角  错综复杂  微乎其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发现了错觉信息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

B.研究人员对错觉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原理。

C.研究人员对错觉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原理。

D.研究人员发现了错觉信息转化机制,该机制的阐明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图片远离或靠近头部,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C.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D.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被明显感知,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非常重视精神上的快乐,他们的快乐也各有不同。比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________”跃动着怡然之乐;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沙场,“________”展现出豪迈列之乐;苏轼则在《赤壁赋》中体验月夜听任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自由飘荡,“_________”抒写出自由舒畅之乐。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诗主要写诗人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②商风:秋风。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反映了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文学创作中流露出彷徨忧惧的心态。

B.首句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自况。

C.凤凰鸟离开林中飞往昆仑西,不再回来,流露了诗人的归隐避世之心。

D.最后一句写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表达了诗人对凤凰鸟的惋惜。

2.诗人借“凤凰”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