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宣告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基础和时代气息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第三段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在“五四”时的作用。
D.四、五两段论证思路是相同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都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文坛呈现暮年气。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个平等并列的不同的概念,二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经》《论语》《史记》……从厚重的纸质书页走进轻便的电子书屏,阅读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曾经黑板加粉笔授课,到如今网络直播教学,一块屏幕改变的是学习的方式,不变的是教育的信念。
过去农村子弟进城谋生计,现在各方能人“回流”建设乡村,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2G通信到5G万物互联,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文的情怀。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透过时代的变迁,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面对这些变与不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思考和联想?请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校开展的“爱心嘉年华”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
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回复函的主体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言风格相近。
近日,你校云帆文学社邀请我校晨曦文学社全体成员参加贵校主办的“校园文学创作论坛”,十分幸运!云帆文学社在引领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一定拨冗前往,给你们添麻烦了。特此复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却有那么一类图形,能够骗过你的眼睛,当你发现真相后 。中科院发表研究论文,揭开了复杂的视觉错觉的 。研究人员探索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了错觉信息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视觉错觉,对于大脑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觉,它反映的是人视网膜物理输入和大脑视皮层感知之间的不一致,是人类大脑通过复杂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经计算而产生的。人们注视某个图片中心的黑点,( ),然而事实上圆环并没有任何物理转动。这种整体运动视觉错觉感知的强弱,与构成图形的局部细节密切相关。虽然错觉广为人知,但它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脑神经编码机制 ,有待全部解开。
视觉错觉现象是好是坏?科学家认为,由于视觉错觉图形在自然界条件下极少存在,对人们的影响 ,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好坏的属性,它只是视觉系统基本运作方式的本能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茅塞顿开 冰山一角 莫衷一是 不足挂齿
B.茅塞顿开 九牛一毛 莫衷一是 微乎其微
C.如梦初醒 九牛一毛 错综复杂 不足挂齿
D.如梦初醒 冰山一角 错综复杂 微乎其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发现了错觉信息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
B.研究人员对错觉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原理。
C.研究人员对错觉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原理。
D.研究人员发现了错觉信息转化机制,该机制的阐明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图片远离或靠近头部,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C.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D.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被明显感知,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非常重视精神上的快乐,他们的快乐也各有不同。比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①____,②____”跃动着怡然之乐;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沙场,“③____,④____”展现出豪迈列之乐;苏轼则在《赤壁赋》中体验月夜听任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自由飘荡,“⑤____,⑥_____”抒写出自由舒畅之乐。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