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我与地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阅读《我与地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④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⑤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第①段中说“……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下列选项中对“母亲面对的难题”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疼爱儿子,理解儿子内心的苦闷而又不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

B.渴望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但又知道有些事不宜问而不敢问。

C.担心儿子出事,便给儿子出主意;儿子不听,她就非常苦恼。

D.希望儿子活下去并找到幸福的人生路,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E.想要为儿子承担痛苦和不幸,而又知道儿子是不会同意的。

2.第③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一句中,“这样”一词指代了哪些内容?请分条作答。

 

1.CE 2.示例)①她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③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她情愿自己去死。④她盼望着自己的儿子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⑤通往幸福的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⑥儿子太年轻,只沉浸在自己不幸中,不能理解母亲的痛苦与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一问,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往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对“选项中对‘母亲面对的难题’理解不准确的两项”。首先回归文本,我给母亲出难题的原因是“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而要正确回答本题,还应阅读第二自然段,“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C项,“担心儿子出事,便给儿子出主意;儿子不听,她就非常苦恼”的表述,不能说明她是一个真正理解儿子的母亲。从原文“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急儿子之所急,想儿子之所想的母亲,她担心儿子,但绝不会主动给他出主意;她知道并理解儿子的脾气差,因此也不会为他的脾气差而苦恼,她苦恼的是不能让儿子多开心一点。 E项,“想要为儿子承担痛苦和不幸,而又知道儿子是不会同意的”中“又知道儿子是不会同意的”于原文无据。 故选CE。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第三自然段,明确“这样”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这样”是个指示代词,我们回答它所指的内容,往往是在这个词的前面的相关内容去寻找。“这样”前的破折号提示了内容:“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将其中的每一个分号断开处作为一个要点,简单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语言连贯、符合逻辑。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些被我们看作____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确如此,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以现在的情形来说,最大多数的人是要____地到田里去的。我们不妨____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____;而且,据说凡是从这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种直接____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原本____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想不到____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那里的____,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取材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题)

①大自然的美既缤纷艳丽,又充满活力。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古人时常会感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苏轼游赤壁时就曾发出“寄蜉蝣于天地,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的感慨。

③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写或设喻对象。作者常通过“水”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________”的比喻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

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以“学习重在积累”为主题的班会,你可以引用《劝学》中“________”这两句话,从正面设喻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B.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感动(她)站立了好久,但坐下后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山雪,明烛天南            负:背着

B.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耻辱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泳

D.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创作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惟陈言之务去”,代表作有《师说》等。

C.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著名诗人和学者。著有《红烛》《死水》等诗集;其《最后一次演讲》广为传诵。

D.雪莱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富有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被恩格斯称为“天才预言家”,代表作有《西风颂》、《峨日朵雪峰之侧》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