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①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②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录了有关周穆王的传说。

1.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夏”紧跟着暮春的时序,此时草木繁盛,枝叶纷披,将陶庐笼在一片绿阴之中。

B.“既已”、“时还”等字眼表明耕种既毕,收获尚早,诗人可以偷闲读书,别有兴味。

C.“微雨”、“好风”是细雨和风,润衣不湿,吹面不寒,增加了酌春酒摘田蔬的兴致。

D.“泛览”、“流观”意为泛泛而读,诗人并不追求现实功利的目的,因而读得不在意。

2.本诗中的“众鸟”,既可以看作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有所象征。下列诗句中写“鸟”也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本诗末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读书之乐的原因。

 

1.D 2.A 3.(示例)①读书环境美妙。坐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里,听小鸟欢唱。②有时间读书。耕种已毕,正值农闲,且和世人很少来往。③读书有物质基础。耕务完成,家中还有春酒和新鲜菜蔬。④读书时景色优美。有微雨和好风可赏。⑤读书的方式轻松愉悦。因求知怡情而“泛览”“流观”。⑥读书的效果好。诗人顷刻之间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对“泛览”“流观”的理解有偏差,不是“泛泛而读”,更不是“读得不在意”而是广泛地阅读,悠悠闲闲地读,抛却了现实的功利目的,自由自在地阅读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题目明确说到,题中的“众鸟”既是写实,又是象征手法,要求从选项中选出也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本题可采用排除法,BCD中的“鸟”都是现实的鸟,没有象征性。A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鸟”,象征着在被仕途羁绊、束缚的人,这和题中的“众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读书之乐的原因。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可看出: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诗人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草木繁盛,环境清幽,这正是环境的恬静之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这表现出拥有心灵宁静之乐;而“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把酒言欢,表现出的是躬亲耕作、自食其力之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表现出纵情想象、沉醉书卷之乐。总之,为环境的清幽而乐,为心灵的宁静怡然而乐,为自食其力而乐,与朋友把酒言欢也是一大乐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愈不幸独有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愈不幸独有后辈之名     接:接待,此处可理解为“笼络”

B.古圣贤人               师:以……为师

C.虽不为当时所             怪:奇怪

D.同道而先进者             忝:有愧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来者则接之                 今后进为文

B.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则共观言之

C.文宜何师                 以古圣贤人法者

D.所珍爱者               然存于今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

B.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C.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且以那样的方式结束。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寻常世俗之见的人。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5.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作者所持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三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原诗)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2)请以“北京的冬天”为内容,写一段描绘性文字来呈现这个季节。要求:具有北京特点;150字左右。

(3)请你为刚刚过去的2019年总结一个“国家年度关键词”,并记述产生这个关键词的代表性事件。要求:具有2019年的特征或风貌;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我与地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④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⑤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第①段中说“……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下列选项中对“母亲面对的难题”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疼爱儿子,理解儿子内心的苦闷而又不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

B.渴望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但又知道有些事不宜问而不敢问。

C.担心儿子出事,便给儿子出主意;儿子不听,她就非常苦恼。

D.希望儿子活下去并找到幸福的人生路,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E.想要为儿子承担痛苦和不幸,而又知道儿子是不会同意的。

2.第③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一句中,“这样”一词指代了哪些内容?请分条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语言连贯、符合逻辑。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些被我们看作____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确如此,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以现在的情形来说,最大多数的人是要____地到田里去的。我们不妨____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____;而且,据说凡是从这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种直接____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原本____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想不到____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那里的____,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取材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题)

①大自然的美既缤纷艳丽,又充满活力。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古人时常会感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苏轼游赤壁时就曾发出“寄蜉蝣于天地,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的感慨。

③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写或设喻对象。作者常通过“水”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________”的比喻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

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以“学习重在积累”为主题的班会,你可以引用《劝学》中“________”这两句话,从正面设喻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