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的那句“冷月...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的那句“冷月葬诗魂”带同学们沉浸在艺术佳境中。大家开展探究学习,发现有的版本将“冷月葬诗魂”写作“冷月葬花魂”。对于塑造黛玉形象来说,“花”和“诗”哪个更好?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①我认为“花”更好。其一: “葬花魂”这三字有来历,有出处,特别是“花魂”一词常见于林黛玉的诗中,如第二十六回里有“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其二: “花魂”与“鹤影”是工对,而“诗魂”与“鹤影”却不然。其三: “花魂”与“鹤影”俱是写景,比较切题,也合乎当时的时令景色,假使改作“诗魂”,便关人事而非写景,似乎于情理不合。 ②我认为“诗”更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贾家的中秋家宴上透出浓浓的落寞悲凉氛围,湘云和黛玉离席互相慰籍,二人为了排遣孤寂走至大观园池塘边的凹晶馆赏月并吟诗联句。在互相对句和切磋议论过程中,看到水面有只黑乎乎的影子,胆大又活泼调皮的湘云便拣起一块石子丢过去,惊飞了栖息的仙鹤,因此即景吟出“寒塘渡鹤影”的生动句子,黛玉连声赞好并引出了她的对句“冷月葬诗魂”。大意是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上的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冷月葬花魂之字面解释:孤冷的月下将枯败的花朵埋葬。其实这两句是只能从意境去体会的,若单从字面去解释则失却了本来的诗意。这其实也可说是一种诗谶,就是通过诗来暗示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与黛玉葬花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种影射和暗示的作用。暗示黛玉将来的香消玉陨,暗示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女孩子的悲剧命运。《红楼梦》中的诗词,无一不与人物命运相关联。冷月葬诗魂”句,传诵已久,引起二百多年来多少读者的赞叹,也使多少诗家为之折服,为之搁笔。使人联想到这“诗魂”正是林黛玉的“自我”,也是小说作者曹雪芹的“自我”。再从艺术风格上看,“冷月葬诗魂”确实“清奇诡谲”,与待遇孤高拔俗不媚于人的性格契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探究思考能力。探究题的答题模式:探究题型绝不是要求考生面面俱到回答问题,最主要是要突出探究重点,并体现这类题型答卷的规范性。①掌握解题的思路。(1)明确提出观点。(2)分点分层列出事实依据(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联系实例表述个人看法。一句话,答案的结构一般可由3个部分组成: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②学会“踩点”得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踩点评分”,要点齐全就能得满分,要点欠缺就该扣分。答题时要求力求全面发现并把握相关的内容要点,使答案要点齐全。使要点齐全的办法是注重分析,把文章或相关部分拆开来,分解为若干部分、若干方面、若干环节、若干因素,明确每一组成部分的特定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一一地全面照观,作出正确的归纳,确保不遗漏什么要点。 各省市命题中均涉及了《红楼梦》相关的常识简答题。可见在教育教学中深深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名著阅读题早已落地生根。往年考《红楼梦》,主要是其中的人物关系、文章细节等知识性的考查方式,而本题沿袭中有变通,并非简单的照搬套用,“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的那句‘冷月葬诗魂’带同学们沉浸在艺术佳境中。大家开展探究学习,发现有的版本将‘冷月葬诗魂’写作‘冷月葬花魂’。对于塑造黛玉形象来说,“花”和“诗”哪个更好?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题干要求考生从原文中为诗句的两个不同版本寻找合理性,这就需要对小说本身的融会贯通和检索分析,考查难度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道题要求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作答,必然涉及性格分析。而性格来源于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情节中,而题干中也明示了“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因为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因此应该选择“葬花魂”更合适;小说中林黛玉才华横溢,有浓郁诗人气质,因此认为“葬诗魂”合适也是可以的。 “葬花魂”中的“花”,其实便是这样的女性的美好象征物。而“葬花魂”,则是表达女性精神在当时那个时代的毁灭。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瑞雨为安

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

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连读带想的也少不了雨。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铿锵的弹拨音韵。那小河里的水纹虽然与琵琶声断无关,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只琵琶分明响得正幽。

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在高则诚动笔之前,民间就有不同版本的《琵琶记》在上演,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看过了铭刻在门楣和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是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

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深深浅浅地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千年之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冬青。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夸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于是,村坊小伎将其看作不可企及的高度,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的随便和苟且,才情既富,节奏弥工,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

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

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鸡鸣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多很多。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南戏、南曲和南音,各自的缘起与流传,有许多的不一样。在这小院里,也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漏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

用那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普通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谁家水滨。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真的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以各种各样的水,男人叹人生青春难再。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用雨水作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

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

趁着年丰人寿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予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从来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南曲、南音,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乱萤疏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

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取材于刘醒龙同名散文)

注释:《琵琶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新婚幸福,伯喈被父亲逼去赶考;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女儿结婚:想辞官回家,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台后,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以团圆。作者高则诚改变了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弑妻的恶态,因此也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饮食,形容生活清苦。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琵琶记》戏文,既代以描写眼前之景,也巧妙地和出行目的相关联。

B.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

C.作者笔法富有诗意,行文语言含蓄凝练,具有跳跃性,而一以贯之的情绪表达流畅。

D.文章以高则诚的诗句结尾,既紧承前文,深化文章的中心,又委婉含蓄,令人回味。

2.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记》明初时已被赞,它才情既富,节奏弥工,如同纲领,广为传演。

B.高则诚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

C.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

D.《琵琶记》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

3.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

4.本文从“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同为咏荷,周敦颐爱其“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 的品质,周邦彦喜其“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神韵 。

②洞庭天下壮观,自古骚人墨客题咏极多。杜甫暮年登岳阳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湖之壮阔;范仲淹题记岳阳楼,亦先赞洞庭湖大观,“______ ,吞长江,________,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③在“校园绿色低碳生活”主题活动中,学生会倡议大家拧紧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人走随手关灯,节约每一度电;吃光盘中餐食,不丢弃点点食物……正如古人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点滴做起,共建绿色低碳校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杜甫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其二

待尔嗔乌鹊②,抛书示鶺鸰③。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注释:(1)观:杜观,杜甫的弟弟。(2)乌鹊:古人认为鹊噪预示远人将归。(3)鹡鸰: 多活动于水边的一种飞鸟。《诗经·常棣》中有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4)星星:形容稀疏白发。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首联写“巫峡”“终南”,交代兄弟分离,又与尾联“泊船”“归秦”相呼应。

B.第二首首联以“待”字起笔,时间被拉长,诗人的情绪转与乌鹊、鹡鸰,叙写生动。

C.诗人讲究用字,表意精准,如“竟”表现答问细述全面,“嫌”反衬出等待时的心情。

D.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 “嗔乌鹊” “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

2.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

B.第一首尾联承上句,诗人知弟冒险而来,想到泊船后要慢慢商议“归秦”事。

C.第二首颈联先写诗人登江阁翘望,再写想到弟弟乘船一定数算着到达的距离。

D.第二首尾联写诗人在等待中预想兄弟会面后,叙谈十年颠沛流离的各种经历。

3.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

(《论语·宪问》)

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

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为赠。余曰:余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辱以顾余                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  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     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               病:缺点、毛病

A.①⑤ B.②⑥ C.③⑦ D.④⑧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予言为赠          贫贱困苦终其身

B.知生              余言太迂

C.于是焉              足以给薪苏而已

D.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而不知为益且大也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5.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