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圣母院(节选)
卡西莫多被绑上了刑台。几分钟后,卡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的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卡西莫多喘息着喊了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卡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位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向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石阶,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①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尽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②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了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卡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仲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来前一晚上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③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竞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被感动了,大家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群众对卡西莫多的侮辱,表现了群众的麻木、冷酷、无情;与后面波西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的行为形成对比。
B.文章在描写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出了爱斯梅拉达纯洁、善良、有爱心的形象。
C.文章三次写主人公卡西莫多向人们要水喝,人们却不仅没有给他水喝,反而嘲笑、咒骂他,暗示卡西莫多曾经是个令人讨厌的人,做了许多大家不喜欢的事。
D.文章末尾描写观众的感动与拍手叫好,意在表明:我们要学会谅解和宽容,用善良感化丑恶的灵魂。
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选文中三次写到卡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3.丑陋的事物当中常常包含着美的成分,反过来,美的事物中也可能包含丑的因素。你如何看待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钱钟书就很擅长“读薄”,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钟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这样吧,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读厚”要求对相关联的或类似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工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自我视野结构。林非先生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他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更为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方面的知识,这样他思索整个人类的命运,自会变得更为运用自如,切中肯紧。事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自己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能力。而培养读书人的最好途径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去把书“读厚”。
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如此这般,阅读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
(摘自2010年3月1日《学习时报》)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梳理,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引出话题→分说“读厚”→分说“读薄”→揭示目的
B.提出论点→分说“读厚”→分说“读薄”→归结论点
C.提出论点→分说“读薄”→分说“读厚”→揭示目的
D.引出话题→分说“读薄”→分说“读厚”→归结论点
2.下列诗句与原文阐述的道理最贴近的一句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3.下列四句话中,最能准确概括全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
A.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B.“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C.“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
D.读书的真谛和要义在于:先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题目①:
“融”既有融化、消溶的意思,也有融合、融通的意思,还有和乐的意思……当今是多元发展的时代,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手机公司已不只是手机公司,新闻传播提出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生产等各个方面融合共生的融媒体,还有融创、融心、融梦以及融梗这些鲜活的词语……融,无所不在。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②:
2019年“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揭晓,应对急难险情的守护者、做好“小巷管家”义务工作的外卖小哥、探索互联网扶贫新路径的扶贫人、为国输送体育人才的基层教练员等榜上有名。实际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北京青年像他们一样富有家国情怀,根植基层,激扬生命。请你寻找发现,讲讲身边的北京青年榜样的故事。
请以“北京青年榜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高中阶段,你读了不少文学作品,请结合《平凡的世界》《呐喊》《老人与海》中的一部作品。写出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分享给高一同学。要求: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②最近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询意见稿)》,指教师可以适度体罚学生。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寒风吹起,冬天来了,我们的生活融于冬景。请以“冬日抒怀”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杜甫的《杜鹃》诗说:“东川无杜鹃。”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重庆的人都知道,每逢阳历四五月间,杜鹃夜啼,其声悲切,使人终夜不得安眠。但我们不能便下断语说,“东川无杜鹃”是杜撰的。物候昔无而今有,在植物尚且有之,何况杜鹃是飞禽, 。譬如以小麦而论,唐代刘恂撰《岭表录异》里曾经说广州地热,种麦不收。但700年以后,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的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也已大量繁殖了。
①为上面文字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②有人认为上面文字画线句表意不准,并作了修改。你同意该修改吗?请简述理由。
修改:但700年以后,据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雷州半岛已大量繁殖小麦了。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的那句“冷月葬诗魂”带同学们沉浸在艺术佳境中。大家开展探究学习,发现有的版本将“冷月葬诗魂”写作“冷月葬花魂”。对于塑造黛玉形象来说,“花”和“诗”哪个更好?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