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C.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某种程度上塑造出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D.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C.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D.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C.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D.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1.C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错,原文“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但偶像“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也成不了“民俗”。 B项,“无须干预”错,由原文“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可知,所以还是需要干预的。 D项,强加因果,“普通人难以企及”与“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无因果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错,主要是论证伪民俗的产生的原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错,将未然说成了已然。联系第一段的现状可知,原文第六段所说的内容还处在理论的状态,是一种实践的未然。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世界本来只有一个,你从悲观方面看,所以多愁善感;你从乐观方面看,便觉得一切都可谓了。(巴金《家》)

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上述从课文和名著中挑选出来的四句话,哪一句最能直击你的心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见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规范,不少于700 字。

 

查看答案

下图是现行高考与新高考总分计算对比图,请问简洁的文字描述现行高考与新高考在考试科目和计分方式上的主要变化。要求语言连贯,表意清晰,不超过12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两幅对联的顺序已被打乱,请你正确的复位后把它们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第一联:时    春    雨    风    善    化    也    之

(1)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联:三人    一字    必    尚    求教    有师

(2)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己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B.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C.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宜言时,曾承诺给予所有的美国人以不可剥夺的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D.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和构筑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和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试验既终,书籍置之不理,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之初衷大相背驰乎?

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素。

D.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考家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