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      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      。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置信    大千世界    沧海一粟    疲惫不堪

B.确信无疑    芸芸众生    九牛一毛    不堪重负

C.确信无疑    大干世界    九牛一毛    疲惫不堪

D.难以置信    芸芸众生    沧海一粟    不堪重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1.A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而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五次物种大灭绝,所以最后的总结句也应该从“五次物种大灭绝”的角度来说;再从四个选项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变”,“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换造成的”是对演变原因最恰当的分析;CD两项都是从原因的角度来陈述,与上文不连贯;B项,从“恐龙等物种”的角度来概括,而上文不仅仅是这些物种,排除BCD三项,故选A。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确信无疑”,坚定地相信某事是真实的。第一处,应是说恐龙的灭亡让人很难相信,应使用“难以置信”。“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大千世界”,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第二处,是说造就了地球上的众多生命,应使用“芸芸众生”。“沧海一粟”,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第三处,是说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显得非常渺小,应使用“沧海一粟”。“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第四处,是说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无法承受繁重的负荷,应使用“不堪重负”。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另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人口……承担……”搭配不当,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A项。“分分秒秒、日日夜夜”语序不当,应先“日日夜夜”,再“分分秒秒”,时间越来越短,这样更能体现出人类索取自然资源之紧迫;C项,“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不合语境,应是说地球承担巨大的生态压力;D项,“分分秒秒、日日夜夜”语序不当,且“数量庞大”应是修饰“人类”,且“人们……承受……压力”搭配不当,应是“地球”承受“生态压力”。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2)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鹊南飞。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的心情,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表明诗人无奈归隐的悲愤与乐观放答的心境.

B.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诗人以常见普通的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E.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简练的勾画事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2.“尘网、樊笼” 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酒客(劝人饮酒)              

万顷之茫然(凌驾)

③击空明兮流光(顺流而下)       

④苏子愀然,正襟坐(端正)

⑤山川相,郁乎苍苍(盘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滤酒,这里指斟酒)

⑦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应)

A.①②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⑦⑧ D.①④⑤⑥⑦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B.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揭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将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D.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人们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地方。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