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果断地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又迅速关上煤气开关,跑到客厅拨出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中国骄傲”是一个公益性的评选活动,由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联手推出。)

对材料中的“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中国骄傲 英雄其实就是普通人。但是在生死攸关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变成了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星期六,我无意中打开电视机,里面正播放着以“颂扬英雄、感恩英雄”为主题的2006年《中国骄傲》颁奖典礼,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却以超乎常人的勇气,担负起维护生命尊严的职责;以沉着冷静的智慧,化解一次又一次危机;以纯朴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的含义。 2006年7月9日,一辆旅游大巴车在行驶途中发生车祸,翻进里边两米多深的水沟里,39名乘客被困车中。他——一名路过的年轻人甘冒生命危险,从随时可能爆炸的车中救出了27名乘客后悄然离开。当主持人问他,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在半小时内连续救出那么多人时,这位憨厚的江西小伙子——熊文清,他用朴实的话语使我深受感动,他说:“是眼神,是他们求助的眼神!”是呀,在危难时刻,留给那些获救的生命印象中的碎片,是他的托举、是他的背影、他的手臂、他的笑容。但正是这些,打动了我们心灵的特写,拼贴起一幅无声而绝美的画面,最终定格为2006年中国骄傲的动人画面。 朱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其貌不扬,但面对落水的女孩,他第一个跳入水中。讲述他的故事,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他最后留下的声音,和最后留下的一只旧鞋。当航天英雄杨利伟给他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颁奖并敬礼时,我觉得,他们都是一样的英雄,而朱柱留给这个世界的,却是人间最美丽最高贵的礼物——人性之美。他再一次证明,英雄与容貌、金钱、地位、名气、身份无关。只有真的生命,值得活一回;只有真的生命,值得中国为之骄傲和赞美…… 我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里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脸上已滑落了两行泪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壮举,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无论你是警察、还是消防战士;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白发老者,抑或是幼稚孩童,你都会感到,他们在和平年代里守护着生活的安宁。他们凭借着自己勇敢与危险、死神斗智斗勇的精神,捍卫了生命的尊严。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这个拥有众多英雄的古老国度,骄傲着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他们就是我们的“中国骄傲”,我们感恩这些“平凡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材料中的“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是一篇关注时事的关于中国骄傲,洋溢着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的评论性的材料作文。关注现实的评论性的材料作文,考生就得关注身边事情,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和实际生活,把握材料的同时也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作文有深度。本题材料由两则社会实事新闻组成,第一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新闻,87岁高龄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完成了长达二十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袁隆平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骄傲?主要是培育的杂交水稻、卓越的科技贡献。他的卓越成就,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也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袁隆平的科技研究成果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勤劳智慧、勇于探索等精神。第二则是关于深圳七岁女孩袁媛的故事,袁媛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小小年纪的她冷静而有果断地先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然后迅速观赏煤气开关,跑到客厅拨打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自报位置,是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成功挽救了父母生命。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袁媛为什么能当选为“中国骄傲”,危机时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这体现了袁媛面对危机表现出的果敢智慧、出边不惊,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急救能力,以及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袁隆平、袁媛的这些核心精神,无疑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都必须提高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阐发。这应该是今天中国社会形象中最宝贵的新符号,我们呼唤每个公民都能尽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展现出人性良知、社会责任和高贵精神。中国骄傲就是中国英雄。中国骄傲,洋溢着民族自信、爱国情怀。没有人是社会的旁观者,不凡的人生、平凡的生命都可以成为英雄,成为中国骄傲。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从以下角度立意行为:我眼中的中国骄傲;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不凡的人生、平凡的生命都可以成为英雄,成为中国骄傲;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一旦建成,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新方式,城市也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

①不是只要有财力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民大附中的一则招募启示,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加以改正。

为加大印度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的需求,我校打算以本校为汉语学习基地开展印度留学生暑假汉语夏令营活动。为了给这些印度留学生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现要在昆明招募寄宿家庭 25个。具体要求如下:能给印度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房间;家中至少有一个年龄不超过 20周岁以上的孩子;家庭关系和睦友好。报名截至日期:5月10日。相信大家都期待荣幸地被选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__________。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会让人丧失定力,__________;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__________,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不要忘记那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成功也是短暂而不稳固的。《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人活一辈子,要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唯有静下心定下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__________,也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可厚非  随遇而安  一劳永逸  鹤立鸡群

B.无可非议  随波逐流  一举成名  超凡脱俗

C.无可非议  随遇而安  一举成名  鹤立鸡群

D.无可厚非  随波逐流  一劳永逸  超凡脱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关键在于他是否能避开喧嚣的社会,拒绝外来的诱惑

B.关键在于他能拒绝喧嚣的社会,避开外来的诱惑

C.关键在于他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

D.关键在于他能不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诱惑的外在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有了创新,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B.与其有了创新,不如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C.即使有了创新,无论知识和技能储备是否扎实稳固

D.与其有了知识的扎实稳固和技能储备,如果没有创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早起晚睡、操持家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诗人戴高帽、佩长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感伤个人生短暂和生命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2.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