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祀,人皆安之。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作歌,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者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绝祀             淫:过度 B.法免官       坐:因为

C.阙乞还者数千人     诣:到……去 D.上旨       合:符合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任为郎                  ②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

B.俗少学者而信巫鬼          ②武帝嘉

C.①为作歌                    ②填然鼓,兵刃既接

D.①均流涕辞                  ②吾尝跂望矣

3.下列画线句中,与“其为民爱若此”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吾羞,不忍为之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使不辱于诸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2)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1.B 2.D 3.B 4.(1)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就失去公正,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心志。(2)皇帝欣赏他的不屈服,升他做司隶校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坐:因为”解释错误,坐:犯……罪;坐法:犯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拿,用。 B项,①指示代词,那;②人称代词,他。 C项,①人称代词,他;②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 D项,①②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辨别能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学生要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以及判断技巧,通过关键词,句法关系准确地判断。 本题,例句为被动句,A、C、D均为被动句,B项无特殊句式。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畏威”:“畏惧威势”;“虽死”:“即使死”;“易志”:“改变心志”。第二句关键点:“善”:“欣赏”;“挠”:“屈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画线句中,全都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君何以知燕王?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何以知之?      ④求人可使报秦者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而君幸于赵王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查看答案

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单于其节     ②反欲两主      ③宜皆之       ④其一人亡     ⑤卒见相如     ⑥乃使其从者褐  ⑦且庸人尚之   ⑧假舟楫者,非能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查看答案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             ②移其粟河内

B.①今君亡赵燕                     ②自此以后,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C.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D.①积土成山,风雨兴               ②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

 

查看答案

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而君归赵矣    束:捆绑  ②迁为太史令    再:两次  ③幸其赏赐    蒙:得到  ④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B.①与武    决:决定  ②金砺则利    就:接近  ③且相如贱人    素:本来  ④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C.①而闻者    彰:清楚  ②乃武置大窖中    幽:禁闭  ③以天下之士    致:导致  ④西巴、蜀    举:攻取

D.①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普遍  ②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③中有柱,傍行八道    都:大  ④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

(1)母亲走到街上,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母亲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离她不远的街角上站着一个戴皮帽的马车夫,远处有一个男子弯着背缩着头走着,一个兵士搓着耳朵在那人前面连蹦带跳地跑着。

(2)“大概是派了兵到小铺子里来了!”母亲这样想着,又向前走去,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她很早就到了车站,她要乘的那班火车还没有准备好,但是肮脏的被煤烟熏黑了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着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还有一些旅客,几个农民,一个穿着熊皮大衣的肥胖的商人,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的姑娘,四五个兵士,几个忙忙碌碌的市民。人们吸着烟,谈着话,喝着茶和伏特加。车站小吃店前面有人高声笑着,一阵阵的烟从头上飞过。候车室的门开关的时候吱吱地响着,当它被砰的一声关上的时候,玻璃发出震动的声音。烟叶和咸鱼的臭味强烈地冲进鼻子。

(3)母亲坐在门口容易被看见的地方等着。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4)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只黄色手提箱走进来,很快地朝周围看了一遍,一直走到母亲面前。

(5)“到莫斯科去吗?”那人低声问。

(6)“是的,到塔尼亚那里去。”

(7)“对了!”

(8)他把箱子放在母亲身边的凳子上,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点着,稍微举了举帽子,默默地向另外一扇门走去。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向靠近通月台的门口的一条凳子走去。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箱子并不大——走过去,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

(9)一个穿着短大衣把衣领竖起的年轻人同她撞了一撞,举起手来在头旁边挥动了一下,默默地跑开了。母亲觉得这人好像有些面熟,她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对她望着。这种注意的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

(10)“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母亲想了一想,她想用这个念头来抑制胸中的隐隐的不快的感觉,而不想用别的言语来说出这种慢慢地而又有力地使她的心冷得紧缩起来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母亲忍不住想要回头再看一次。她这样做了,那人站在原地方,小心地两脚交替地踏着,好像他想做一件事而又没有决心去做。他的右手塞在大衣的纽扣之间,左手放在口袋里,因此,他的右肩好像比左肩高些。

(11)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跟前,小心地慢慢地坐下去,好像怕弄破自己里面的什么东西似的。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想起这个人曾经在她面前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城外的旷地里,是在雷宾⑦越狱以后,第二次是在法院里。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而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他们认识她,她被他们盯住了,这是很明白的。

(12)“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13)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14)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15)“丢掉箱子逃吗?”

(16)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17)“丢掉儿子的演说稿?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

(18)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19)“那么带了箱子逃吗?……赶快跑!……”

(20)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21)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22)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上一句“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

(23)她的眼光接触到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后来脑子里闪过了雷宾的脸。几秒钟的动摇好像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注)①长篇小说《母亲》通过工人巴威尔及其母亲尼洛夫娜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再现了正在觉醒的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显示了革命必胜的前景。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着重描写以巴威尔为中心的工人革命小组的活动,揭示了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生活的巨大变化。第二部写了巴威尔因“五一”节领导工人游行而被捕,在法庭上发表了猛烈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随后,已经入党的巴威尔的母亲带巴威尔的演说稿到外地散发,鼓舞人民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这是母亲第一次执行任务。节选部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②雷宾:一个革命者。雷宾越狱时,“母亲”在监狱围墙外等候并协助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至(8)段,主要写母亲到车站接头取传单的过程。

B.第(8)段画线句“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执行任务时的警觉。

C.第(9)段画线句“这种注意的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敌人眼光的犀利,说明母亲被敌人注意了。

D.第(20)段画线句“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中,“这些想法”指的是“带着箱子逃跑”的念头。

2.请简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选文第(9)至(23)段的情节发展,简述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