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请另选一位你熟悉的诗人,根据你对其某首诗歌的理解,续写一节诗。
诗是王维空山的新雨
洗去俗世的尘埃与喧哗后
留下的那份禅意
诗是杜甫浣花溪边的那阵秋风
卷走层层茅草后
袒露的那份情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招幌是古代广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其生动的造型和______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广告史上______。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的装饰方式传入中国,( ),被千篇一律的店牌所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逐渐消失。但是,幌子所构成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却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关注,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______的联系,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
在当代商业社会,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招牌在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之后,如何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_____的城市 发展中凸显其价值?这是当代的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传统招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也确实暴露出它自身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局限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如对建筑结构的特殊要求,繁复巧妙的技术工艺导致无法批量生产等。我们应该挖掘、保护和发展其有意义的价值。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包含 独树一帜 盘根错节 沧海桑田
B.蕴含 独树一帜 千丝万缕 日新月异
C.蕴含 独具匠心 盘根错节 沧海桑田
D.包含 独具匠心 千丝万缕 日新月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
B.传统的招幌被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商业区那些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在迅速消失
C.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那些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
D.传统的招幌被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富于象征意味的那些招幌正在商业区迅速消失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也确实暴露出自身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
B.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也确实暴露出自身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局限和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
C.但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它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
D.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景物是词人情感的触发点,先是借已演绎无数风流故事的“________”抒发感慨,后又通过佛狸祠下“________”的景象描写表达出痛心与无奈。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观点。
(3)看到“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就不禁让人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表达出的高尚情怀心生敬仰。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惜海棠
刘克庄
尽是手成持,合得天饶借①。风雨于花有底雠②,著意相陵藉③。
做暖逼教开,做冷催教谢。不负明年花下人,只负栽花者。
(注释)①饶借:宽容,容让。②雠:同“仇”。③陵藉:侵凌,欺压。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为“惜海棠”,首句便写出了词人对海棠倾注心血,亲手侍弄的珍爱之意。
B.“雠”用语新奇,词人借此感叹风雨欺凌海棠,与尾句“只负栽花者”呼应。
C.词人想尽办法调节冷暖,为的是让第二年看花的人能够看到更美丽的海棠花。
D.这首词以口语化的语言入词,将一片惜花护花之情尽情托出,令人信感亲切。
2.这首词短短四十多字,语意却几经起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话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送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谓侍中窦宪曰:“卿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帝曰:“试请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吾能令驷朝夕在傍,何必于此!”适欲官之,会帝崩。窦太后临朝,宪以重戚出内诏命。骃献书诫之曰:“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激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枚,刻诸盘盂。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永元四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崔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
B.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
C.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驷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
D.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驷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衣,古代无官职的人的代称,指平民;亦指无功名的士人,与《陋室铭》“往来无白丁”中“白丁”的意思相同。
B.崩,指天子死。《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这种称谓的不同反映了古代宗法等级制。
C.“卒享祚国,垂祉于今”中“祚”指赐福,“祉”指福分。这句的意思是一直享受国家赐予的福分至今。
D.高第,本指科举考试及格,文中的意思是指因为崔驷曾经因为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而被重新授予官职。
3.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驷年少成名,崇尚清静无为。他十三岁便通晓《诗》《易》《春秋》,少游太学就与班固齐名;当有人质疑他的清静无为时,他撰文答复他们。
B.崔驷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他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呈上的《四巡颂》称颂汉德,辞藻典雅美妙,深受皇上喜欢。.
C.崔驷倾心于学问,不求仕途。他把钻研典籍当作事业,无瑕顾及做官之事;窦宪征召他为掾吏,任命他为长岑长,他都推辞不上任。
D.崔驷鉴察往事,敢于直谏。在窦宪受到窦太后重用时,他回顾窦氏家族往事直言劝谏,希望他谦恭崇德,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永泽恩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驷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
(2)驷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
原非
①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②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③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④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⑤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⑥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⑦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⑩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⑪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⑫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⑬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⑭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⑮“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⑯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⑰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⑱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⑲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⑳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㉑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㉒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㉓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㉔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选自《小小说选刊》,略有修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婆一生命运多舛,三次嫁人,三次遇寡,在做了叫花子后,人生得以逆袭。作者借花婆的人生故事告诉人们,主宰人生的不是“命”,而是我们自己。
B.劫杀花婆的土匪在得知花婆的善誉后羞愧难当,不仅还回了劫去的二百块银元,还在花婆坟前自戕谢罪。人们对花婆死因的猜测,赋予了故事传奇色彩。
C.县警察局在接警后没派人去调查,后又以破案为由收走了花婆被劫的银钱,这一情节的设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暗示了花婆死于非命的社会背景。
D.无论是花婆的穿着打扮还是为人处事,都与读者头脑中固有的乞丐形象一定距离,但这又符合“艺术的真实”这一创作原则,所以,小说能够打动读者。
2.文中第③段细致描写了花婆的乞讨。她与一般的乞丐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3.小说塑造了两个土匪的形象,手法有别,作用相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