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葛朗台平生唯一吃亏的买卖是和一个犹太人的交易。请简述他从这个交易中得到的教训,及其在阻止巴黎弟弟破产事件上的作用。
(2)《茶馆》第一幕中:“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句中“年轻小伙子”是谁?这些台词体现了说话人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妙玉虽为出家人,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处事圆通,而且毫不掩饰对宝玉的爱慕好感。
B.《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粗鲁莽撞,急于报关羽被杀之仇而被部下杀死,但在巴郡擒严颜时却又表现得有智慧有谋略。
C.《家》中觉新一方面渴望自由的爱情,公然反抗高老太爷,支持觉慧逃婚;另一方面胆怯懦弱,自己接受包办婚姻。
D.《呐喊》中的狂人病发时胡言乱语,毫不妥协地反抗现实,可一旦痊愈,就失去了反抗性,自然融入到社会秩序中。
E.《茶馆》中的崔久峰年轻时候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战士,但后来却成了一个“中国非亡不可”的悲观论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釆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选自《文心雕龙·情采》)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心雕龙》是南朝的_______(姓名)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中的“风雅”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
3.根据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文学创作主张。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潮流是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服饰打扮、言语行为、思想观念……处处都有潮流。面对潮流,有人顺势而行,有人独持己见。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所展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摆脱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点。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烧脑名词:刚体洛希极限。简单说来,就是一个类似地球的岩质天体被木星的潮汐力撕碎的极限半径。
因为距离木星很近,在靠近木星和远离木星的地球表面上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木星引力,我们把这种力的差别称之为潮汐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距离木星越来越近的情况下,这种潮汐力会变得越来越大。在靠近木星到一定距离时,整个地球就会被撕裂,这个特殊的临界距离被科学家们称为刚体洛希极限。所以一旦地球跨过这个点,地球上的人类将无一生存,流浪地球的计划也将随之破灭。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联合政府看到地球即将跨过洛希极限点的时候,就已经打算放弃地球,保留太空站,让它成为人类文明生存的诺亚方舟。在科学上,这倒算是“卓夺”。
我们再看一下电影当中让地球摆脱木星引力的场景:在地球即将进入木星的洛希极限点之前,地面上的救援队试图将所有行星发动机的能量集中到其中一个上,然后去喷射点燃木星的大红斑,不过因为部分发动机没有完全工作,所以总共7万公里的距离还差5000公里才能点燃。燕巢幕上、鱼游釜中,此时宇航员刘培强驾驶着空间站在粒子流当中爆炸,空间站携带的巨大能源弥补了行星发动机的能量不足,最终木星大红斑被成功点燃,产生剧烈的冲击波,这股来自于木星的气体巨浪将地球从木星周围推走,使它避免了被撕碎的危险。
木星大红斑中的氢可能被点燃吗?木星的气体冲击波真可能将地球推走吗?
如果要让大红斑中的氢燃烧,需要有充分的氧气混合。被木星吸积的地球大气中不是包含大量氧气么?但即使地球大气吸积到木星表面,因为时间很短,其中氧气也不会和氢气均匀混合,所以产生大规模燃烧的可能性非常小。
另外,即使可以燃烧发生爆炸,产生非常强的冲击波,也不太可能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冲击波是什么?其实就是高速运动的气体粒子,类似来自于太阳的巨型爆发产生的太阳风。依靠燃烧氢气释放能量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加速方式,气体粒子最终的速度不一定有太阳风的速度快。即使非常快,当它们抵达地球时,地球因为有磁场的保护,通常这些气体并不会直接打到地球表面。即使这些气体粒子能够穿透磁场,更多的作用将会是与地球大气中的粒子相互作用,产生非常壮观的极光现象,而并不会产生很强的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蚍蜉撼大树。当然,如果冲击波很强的话,地球大气倒是很有可能被部分剥离掉。
无论如何,地球的流浪之路会非常艰辛。不过我们需要知道,在整个人类面临危机的时候,将地球整个当做一个飞船移走,是非常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的想法,远比《星际穿越》中“爱能穿越时空”要硬核不知多少倍,尽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人类的能力无法实现。中国的科幻电影之路,也如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路曼曼其修远兮,还需大家共同努力。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卓夺:敬辞,做出高明的决断。
B.鱼游釜中:成语,指暂时转危为安,得以喘息活命。
C.蚍蜉撼大树:俗语,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
D.硬核:网络用词,文中可以理解为很厉害的意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解释了“刚体洛希极限”的原理,并介绍电影中地球在进入木星的洛希极限点前成功摆脱了木星引力的情节。
B.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地球越过洛希极限点就会被撕裂的后果,证明了电影把它作为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的合理性。
C.文章告诉我们,高速运动的气体粒子通常不会直接打到地球表面,是因为地球有磁场的保护,气体粒子难以穿透。
D.文章最后认为将地球整个当做飞船移走,在可预见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肯定了电影想法的大胆且富有想象力。
3.电影中地球依靠什么力量摆脱了木星引力?文章认为这种情形不太可能发生,简要分析其理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浏览与知识积累
于殿利
大量信息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人们意识到,接触的信息多了,积累的知识却少了。
不是所有信息都能构成知识,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价值和意义,真正重要的信息会湮没在一大堆不太重要的信息中而难以识别。构成知识的那部分信息若要积累下来,并成为人们智慧的一部分,需要认真理解、品味,光靠浏览是不够的。宽泛地说,任何接受信息的过程都是阅读,但是真正的阅读指向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一位法国哲学家写道:“信息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我们仿佛拥有了关于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却越来越缺乏意义。”信息因为有意义和价值才成为知识,知识转化成改变世界的工具时,它才成为智慧。不是信息越多越好,信息太多也会给人带来麻烦。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无知是被无意义、无价值的信息包围,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地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什么,很少有人对此进行学理性的考证。阅读,是阅而读之,从阅开始,落到读上。“读”是什么或怎样算“读”?从字源学考察,《说文·言部》曰:“读,诵书也。”“诵,讽也。”“讽,诵也。”文字学家对“诵”的注释为:“诵之者,抑扬高下其声。”对“讽”的注释为:“倍(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抽绎其意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的几层含义:有节奏地朗诵;把文字背诵下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领会其意蕴。
读屏正在以海量的信息浏览阻碍人们深入思考,更阻碍人们通过背诵让文字融入血液,好像在云端储存的知识就已经属于我们,不再需要记忆。人类忘记了真正的阅读是要让知识储存在脑子里进行思考的。事实上,人们对“信息过载”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有学者对这种状况给出了如此的评论:“这是富足的窘境,无疑也再次提醒了我们,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智慧。”
其实,关于“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等现象在历史上早已有之,自从谷登堡发明印刷机以后,印刷图书迅速膨胀,引发了“印刷大爆发”,一时间“书太多,读不过来”。布尼茨这样的智者纷纷担心,人类因而会退回到野蛮状态——“对于这种结果,数量骇人且还在持续增加的书籍可能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到了最后,无序状态将变得几乎不可抑制,不计其数的作者将很快遭遇湮没无闻的危险。”
菜布尼茨及后继者们担忧的由于“信息过载”导致记忆丧失、作者湮没和思想力下降等状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人们并没有因为书太多而放弃阅读。但在读屏时代,情况却有所不同,人们正在用浏览信息取代真正的阅读。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关于“接触的信息多了,积累的知识却少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价值和意义,能够成为知识的。
B.真正重要的信息常常被湮没,并因此变得难以识别。
C.缺少真正的阅读,信息并没有转化成知识积累下来。
D.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后,世界也越来越缺乏意义。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爆炸”时代,周围充斥着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信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地阅读,造成了无知。
B.很少有人从学理层面考证“阅读”,从字源学的角度追溯,我们可能并未准确把握“阅读”的真正含义。
C.人们开始产生“信息焦虑”,陷入到一种“富足的窘境”,是因为在进入信息时代后,海量的信息涌入。
D.读屏时代,人们正在用浏览信息取代真正的阅读,由于“信息过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将可能真正发生。
3.“真正的阅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