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指的是父亲的小船。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状态。“河的第三条岸”既隐喻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主义特征。

B.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

C.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父亲”为什么需要“我”?一是“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二是“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D.“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的“困境”,指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飘荡,也不愿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放情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小说中,“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1.B 2.“母亲”是一个严厉苛刻、忍辱负重、情感深挚的家庭主妇。 ①她严厉苛刻,性格烦躁。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 ②她忍辱负重,性格坚毅。母亲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第九段写父亲出走之后,“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依然辛苦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③她感情深挚,拙于表达。母亲对家人怀有感情,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3.“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 ①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 ③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审题可知,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中“完全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表述有误,对父亲选择上船生活的原因概括不全,父亲选择上船,也出于对自由的渴求。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可从不同角度和多层面发掘,注意选取细节进行筛选提炼,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力求准确完整的概括。 据文章第一段“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可知母亲严厉苛刻,性格烦躁;据文章第一段“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第九段写父亲出走之后,“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她依然辛苦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可见母亲能忍辱负重和坚毅的性格;第八段“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可以看出“母亲”对父亲感情深挚但却不善于表达,只是通过让“我”偷食物给“父亲”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作答时先总括母亲的形象,再具体结合情节内容分析。 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内容要点进行把握,进而分点概括作答。 本题要求分析“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的变化,要结合情节内容归纳概括。一位本分老实的“父亲”离开了家人,放弃了天伦之乐,选择独自一人漂浮于河流之上,忍受着孤寂、寒暑,面临着黑暗与危险,无视一切的不理解,这也许让人们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超出了世俗可能理解的范围,或超越时代太远,或追求的境界过于高远。他们孤独地行走在自己的路上,为世俗所不容,或不愿与世俗为伍。“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有复杂而矛盾的态度。据文章“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可知,最开始,“我”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但是“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通过这个信息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态度的转变,有开始的“无畏和兴奋”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等待着,等待着”,“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表现了“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渴望拯救“父亲”,但是当“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时,“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对“父亲”的这种人生追求深感恐惧和迷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立的“阿帕网”算起,互联网至今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从早期的局域网发展到5G时代“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为整个世界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和快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福器”。

以5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突破,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随着用户与设备的接触和连接越来越频繁,人类传播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报告,物联网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球有近50亿物件实现了互联。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容量将高达2.2万亿美元。

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进步、效率和机遇并存的智媒时代。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万物互联”的这种属性,也使网络攻击具有前所未有的“连锁效应”,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特征。2017年9月,物联网安全研究公司通过利用蓝牙协议中的八个“零日漏洞”,设计了一组攻击向量(Blue-Borne),并在实验中构建了一个“僵尸网络”,以接管各类支持蓝牙的设备,传播恶意软件。据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称,如果黑客利用这八个漏洞对蓝牙设备进行恶意攻击,受影响的设备将达到53亿台,无论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智能设备还是新型物联网设备都很难从中幸免。

数据既是计算机执行人类指令的手段,也是连接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桥梁。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由呈“指数级”扩张的数据量所推动。据统计,2015至2017年三年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远超以往四万年历史的总和。人类已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然而,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发“脆弱”。一旦单个数据发生泄露,就很可能是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危机。2018年爆发的“脸书数据泄露门”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Bruce Schneier) 201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点击这里杀死所有人:超级连接世界中的安全和生存》。书中描绘了一幅物联网时代的末世景象:利用电脑杀人、撞毁汽车、让发电厂瘫痪,使用生物打印机引发流行病疫情,等等。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万物都是“电脑”,从技术层面上讲确实可以做到按下鼠标便能够杀死所有人。尽管施奈尔也认为自己取的书名有“标题党”之嫌,但他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物联网负面效应的关注。在“万物皆电脑”的时代,万物都可能为“凶器”。不同终端在互联连接的同时,也将原本是由单个终端所承担的风险向网络中的其他终端“等量转移”,这使互联网时代“愈连接愈脆弱”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为物联网时代的“万物皆凶器”。

微软公司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平均每年要为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因此,在数据流动性空前增强、攻击表面急剧扩大的5G时代,如何有效保障物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安斌《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计算机技术诞生半个世纪以来,为世界带来革命性改变,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福器”。

B.5G技术的突破,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使人类摆脱互联网而进入物联网时代。

C.物联网让人类进入智媒时代,但其“万物互联”的属性,也是网络攻击具有连锁风险的原因所在。

D.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使世界的数据量呈“指数级”扩张,也使人类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肯定了互联网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展开了全文的论说。

B.文章二、三段重点分析了5G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利弊,为我们正确使用5G技术提供了方法指导。

C.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著作中的景象作为文章的事实依据,说明了互联网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D.文章主要从物联网的特点及风险切入,以实例和相关的论著,论证了重视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存储迅速发展,5G技术对数据传输能力的极大提升将使人们不再需要计算机设备的离线功能。

B.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不断增长,使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但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来愈脆弱。

C.大数据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小的偏差,但泄露的风险也在增大,我们要更注重自身的数据安全。

D.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风险和挑战,甚至可能导致难以想象的灾难,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威武不能屈”,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

对于上面的文化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最近,各类夸夸群(同时产生的还有喷喷群)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究竟是应该在喷喷群里“找骂”,认清自己?还是该在夸夸群里,得到夸赞恢复信心?学校拟组织一次辩论赛,请你从正反双方中任选一方,为其写段辩论词。要求:观点鲜明,使用排比的手法,语言得体,不超过100字。

正方:我选择夸夸群里获赞。

反方:我选择喷喷群里“找骂”。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好的翻译是很费功夫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就是说要译好一个词,有时需要______。翻译者的水平如何,往往体现在他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并传达关键词语的含义上。

这就涉及选择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直译与意译是两种基本翻译方法。______,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意译则是在不改变原义的前提下,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予以灵活变通的表述。一般地说,科技文献直译的多,而文学作品则意译的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已“闭关”休养两年零八个月的故宫养心殿,下周将动工修缮。一“闭关”就是两年多,(        ),这与一些地方的火急火燎、大干快上_______。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是不可复得的艺术瑰宝,对文物的修缮应该保持一份手捧珠玉的细致、一种_________的虔敬,想好了,准备充分了,有把握了再动手,近年来,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历史文化热_________,一些地方也开始重视文物修缮、保护。但这种“重视”有时过于功利,这种“保护”有时异化成了一种破坏。比如,“最美野长城”遭水泥硬化、清代古桥“五孔变四孔”、峰门寺石窟造像被_______……

盲目重视不如不重视,盲目修文物不如不修。不修,文物的本貌还在那里,待到技术手段成熟会有更优的修缮方案。以“高度重视”之名胡乱动手,造成的破坏很可能难以挽回。对待文物修缮和保护上,“想好了再动手”“非专业莫轻动”共识必须牢固树立。政府部门绝对不能因为害怕被指责“什么也没做”就胡乱动手,因为在文物修复上,乱作为往往比不作为危害更大。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间对参与修缮的工匠进行了层层选拔和培训

B.其间给与了参与修缮的工匠层层选拔和培训

C.参与修缮的工匠其间被进行了层层选拔和培训

D.层层选拔和培训了将参与其间修缮的工匠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截然不同  如鲠在喉  方兴未艾  涂脂抹粉

B.判若云泥  如鲠在喉  风云变幻  涂脂抹粉

C.判若云泥  如履薄冰  风云变幻  浓妆艳抹

D.截然不同  如履薄冰  方兴未艾  浓妆艳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想好了再动手”“非专业莫轻动”的态度,对待文物修缮和保护必须牢固建立。

B.在文物修缮和保护上,必须牢固建立“想好了再动手”“非专业莫轻动”的共识。

C.在文物修缮和保护上,必须牢固树立“想好了再动手”“非专业莫轻动”的态度。

D.“想好了再动手”“非专业莫轻动”的共识,对待文物修缮和保护必须牢固树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