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写作 有位哲人说:“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这段...

写作

有位哲人说:“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这段话可以引发人们如何去认识和确立自我价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却阅尽了世间沧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走过了崎岖艰险的人生之路,却览遍了大好河山,鸟语花香。一路的美好,皆尽收眼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为师者如此,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此道?母鹰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小鹰抛出巢外,老虎在年幼时便要惨遭父母遗弃。引到适宜处即放手,这是大爱,是情至深处似无情的大智慧。 倘若为人父母者毫无原则的溺爱,为子女亲手铺平开道,规划人生,子女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又怎能一展翅膀,搏击社会的风风雨雨,领略世道的苦辣酸甜?倘若为师者一路带领学生前行,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学生又怎能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困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 更甚者,就如那古代故事所说的饭来张口的儿子,母亲出远门前做一张饼挂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不会做饭,甚至不会用手举起饼来吃,只会啃到嘴边的食物,最后落得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子女,倘若有一天,父母离去,无非就是坐吃山空,败光家业,落了个穷困潦倒干干净净。这并非耸人听闻,而确确实实是许多富二代的最终结局。一直走在老师的老路上的学生,最终不过是师长的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成就,那就只能活在老师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了。 捷径易走,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与其将后辈护在身后,亲历亲为地为他们开辟前路,不如放手,远观他们披荆斩棘,并在山穷水尽时给予明示。与其守着父母的丰厚家产,不如自己另立门户。享受一场属于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早早就散了自己的万贯家财,而儿女们无一垂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都已经寻到了自己的路途。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前辈不留财富,因为授之以渔。他们不接受前辈的馈赠,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 。 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帮助人的合理态度。我可以是帮助人的栏杆,但是却不能成为别人所依赖的拐杖。这即是说,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我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能时时无条件地答应别人的要求,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尼采所说的这句话和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相似,我们提倡乐于助人的精神,但却不能因为要乐于助人而失掉了自己,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以同理心想之,当别人拒绝自己的请求,不能一味地记恨别人,要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上,多体谅别人,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别人只能是你需要帮助时的栏杆,却不能时时成为你的拐杖。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生活中的矛盾和误会就会消减很多。当你因为不得已要拒绝别人的请求而犹豫,或者是因别人拒绝了你的请求而愤恨的时候,切记尼采说的栏杆与拐杖的关系,相信你的心情会明朗很多。 立意: (1)栏杆暂时可以依靠,在你偶尔需要时;拐杖可以依赖,你可能丢不下它,但我们不能一味依赖,要找到自己的价值,确立自已的价值,丢掉拐杖,站立起来。 (2)我们提倡乐于助人的精神,但却不能因为要乐于助人而失掉了自已,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3)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别人只能是你需要帮助时的栏杆,却不能时时成为你的拐杖。 (4)仁爱之情怀,独立之精神。 素材: (1)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的儿子安泰和敌人格斗时,只有脚不离地,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能量才能获胜。而在这个秘密被敌人发现后,他就被骗到空中,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这个故事清晰地告诉我们:摆脱依赖,方能成功。 (2)如果海伦凯勒在失明失聪后,仅仅依靠父母和别人的帮助生活,那么她能学会说话,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吗?如果曾经沦为乞丐的朱元璋这一生都依靠别人的救助和施舍度日,那么他能成为真正的“诸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吗?如果安泰不是依靠母亲的力量,而是跟母亲刻苦学习本领,那么他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敌手扼死的命运了。一个人要想成功,必先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辉煌! (3)百度、搜狐的CEO(执行总裁,首席执行官),耐克、安踏的创始人,哪一个不是白手起家?他们之所以昂首挺胸,是因为他们在依靠自己,而那些所谓的“富二代”,虽然拥有一时的得意,但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始终是要被淘汰的。依赖不是骄傲的资本,不可能持久,自己争取得到的才会持久。 (4)当你享受着亲人朋友的庇护不愿独立时,请不要忘了,世界是一片海,命运是风,所有的相遇与离别,不过是瞬间的波涛。那个供我们安逸的小舟总有一天会分崩离析,而我们最终只有也只能靠自己与命运的风浪搏击。正如海子所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尽管那段拒绝依赖,通往独立的旅途并不平坦,但唯有经历过我们才能收获成长,而这一路上的磅礴与宏伟,也定会渗入我们的骨髓,让我们自此拥有在天地间傲然挺立的根基。 (5)用独立拥抱成长,我们需要如沈尹默所说的“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并没有靠着的”魄力,亦需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追求,需要如罗蒙诺索夫一般14岁就一人步行几千俄里求学的执着,亦需要像平凡女孩孟佩杰一样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养母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勇敢地迈出独立的步伐,在艰难困苦中体味生命在砥砺自我中收获成长。 (6)沧溟先生在诗中写道:“你如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你若不潜心,谁替你思想/你若不投入,谁替你幸福/你若不振翅,谁替你飞翔。”独立使人成长,独立让人坚强,让我们做自己的光芒,在这浩渺的天地间倔强发光。 结构层次:文章指出寻求捷径者,付出的代价更大;摆脱依赖者,能接近人生的巅峰。因此文章提出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章接下来列举反面例子,阐述了捷径易走,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文章结尾扣题: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①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法国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要。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④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释)①昼锦:指衣锦昼行。《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②易:轻视。③季子不礼于其嫂: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早年游说秦惠王不成,落魄返乡后受家人冷遇之事。④买臣:指西汉人朱买臣。⑤大丞相魏国公:指宰相韩琦。当时韩琦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任相州知州。⑥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礼器。衮裳:帝王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本文首句原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欧阳修特意增补了两个“而”字。请分析修改前后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2.依据本文,概括欧阳修的荣辱观。

3.第①、②段是如何塑造魏国公的形象的?

4.文章名曰“昼锦堂记”,却极少提及“昼锦堂”,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②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人、而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中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⑤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⑥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⑦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四年底攻入汴州,自称楚帝,公然反唐。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长少必周而均        (2)则人谁肯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俘其男女_______

A.牵连          B.疲劳         C.连续         D.捆绑

(2)朝廷宠守御之臣_______

A.标识        B.识别       C.表彰         D.发挥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4.用“/”为第⑦段画线部分断句。

凡 人 之 情 皆 谓 后 来 者 不 及 于 古 之 人 贤 者 古 亦 稀 独 后 代 耶

5.第⑥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6.请从第②段的语言描写入手,分析杨氏这一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由于金人入侵,南宋偏安,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

1.“淡黄柳”是这首词的□□。

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尽”一句既表明柳色之可爱悦目,又抒发了游子客居之怀。

B.“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感时伤春之情。

C.“唯有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暗含了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全词由今日眼中之春写到明朝心中之秋,由实而虚,虚实交融。

3.“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请围绕“岑寂”之感,赏析词的上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上的波光

李宗贤

①我很遗憾自己不会画画也不会作曲,我所有的有点意思的感觉只能靠着文字来表达。当我在窗口望向河边美丽的樟树的时候,我好像是看见了天幕上一幅巨大的油画,油画里樟树浓密,树冠满缀着的精致而油亮的叶片,在北风中欢快地颤动,把阳光反射成一小片一小片密密的波光。波光里飞来飞去的鸟儿成了游来游去的鱼儿,是我这时获得的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②油画里颤动的粼粼波光,在我的奇特感觉中习惯性地转换成小提琴柔和的颤音和钢琴悠扬的装饰音,这装饰音表达的是某几片十分光滑油亮的叶片较为强烈的反光。树上的波光里其实很少耀眼的反光,樟树馨香的卵形叶片虽然油亮得近乎精致,但表面布满细微突起的脉纹,到底有了些许的糙涩,毕竟不如水面光滑如镜。樟树树冠的油绿系列底色上,偶尔杂着几枚嫩黄色叶片,冬日温暖的阳光便在我的视觉和听觉里同时颤动出了树上的波光的美妙效果。

③树上的波光让我的欣赏达到了某种迷恋的程度,我甚至会走火入魔地想象卡尔维诺所说的男爵住的树上无数的树冠里的波光。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在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维安正好完成了著名油画《沐浴的希腊贵妇人》,就在这年,差不多生活在这油画般的贵族家庭环境里的柯希莫,因为父亲阿米尼奥的训斥而决意从家庭出走,爬到翁布罗萨森林里的树上生活。那时候,比柯希莫大7岁的贾宝玉早已在《红楼梦》里出家到江西黎川洵口寿昌寺当和尚去了。所不同的是,贾宝玉的出家是他世俗生活的终结,柯希莫的上树却是他世俗生活的崭新开始。柯希莫在树上照样打猎读书、恋爱、旅行,和各式各样的人交往,和社会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④我完全是因为精致的樟树叶片闪烁的波光,而在短暂的幻觉中也成为树上的鱼的。我和柯希莫对于树的迷恋或许就是一种本性。我们的祖先几亿年前就从海里爬上长满植物的陆地,然后上到树林里生活,后又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现在我们回到树上就算是回到了故乡。

⑤我对于树上的波光的迷恋,是因为它唤起了我藏在基因里的祖先生活的美好感觉。我确信我在童年时代在一个叫作水边的地方经常感觉到树上的波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清澈的水面轻轻荡漾着并愉快地/轻快地闪烁细碎的波光。我说的水边不是《褐色鸟群》里无可寻迹的地方,我的水边有一个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闪着波光的湖。我感觉到在久远的记忆中难以确定位置的湖,有着江南水乡极其妩媚动人的性格和形态。

⑥相比树上的波光,水面的波光由于亮度过高而有些晃人眼眸。但这不是缺陷,而是两者间或婉约或豪放的风格差异。人们正喜闻乐见于千姿百态的风格差异。然而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遥远记忆中柔和细碎、密密麻麻涟漪状的光点,这让我怀上了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关于水乡的美好记忆,是因为水面接连不断漂浮着有机或无机、能降解或不能降解的杂物,大量漂在水面和悬浮在水中的杂物使得水体不仅肮脏而且沉重,这些杂物最终使得水面由于肮脏和沉重,对于阳光和风的呼应变得非常迟钝,无法做到在朝霞映照、微风吹拂下泛起细密的绚烂涟漪,以至于谭元寿一唱起“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我就会陷落到怀旧情绪中去。细密的涟漪是形成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我知道有一种叫作趋势的东西无可阻挡,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消失,就是趋势无可避免的结局。

⑦树木上的波光似乎在温柔地对抗着趋势,以给人抚慰。这种纯粹的波光,本来我可以在江南水乡的河面或湖面上很容易看到,现在我即使匍匐在水边,向近看、向远看都难以看到。造物主似乎为了安慰我无尽的失落感而让我在窗口认真看河边的樟树,很久以来,冬日宁静的阳光里,樟树的香味会随风丝丝缕缕隐隐飘进我家的客厅和卧房。

⑧那天我因为惊奇于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的53年里都生活在树上,生活在圣栎树、橄榄树、柠檬树、美国榆树、角豆树、桑树、玉兰树、橡树、无花果树、樱桃树、木瓜树、桃树、杏树、梨树、梅树等组成的森林里的故事,便无限感慨地在卧室窗口出神望着河边的老樟树。我在恍惚中望着森林的枝叶间如长尾山雀般轻盈行走的柯希莫,望见了令我感动的树

⑨这波光以树冠的形态呈现浮光跃金的诗情画意,保持并延续了我对水面波光的美好感上的波光。受。直到现在,一种温柔的情意使我在这美好的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树上的波光里一条快乐游动的鱼。

(选自2019年3月31日《解放日报》)

(注释)①出自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树上的男爵》。主人公柯希莫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老式家庭中,逐渐形成叛逆性格,爬上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他逐渐适应了树上的生活,开始狩猎、搭建树屋、引流泉水……

1.第⑤段画线句中“愉快地”和“轻快地”,选用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2.第③段有关《红楼梦》的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3.赏析本文的标题。

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自然与雕琢

①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②汤惠休论谢灵运与颜延年曰:“‘谢诗如荚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又《南史》载:“颜之问鲍照,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秀,亦雕绘满眼’。延年终身病之。”

③雕琢章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嶸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嶸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④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多少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嶸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社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⑤“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

⑥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式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我以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⑦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言。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甲),后一句是(乙),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1.第⑤段的“舍源逐流”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2.文中第⑦段甲、乙两处空应填写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独出心裁,乙:言之有物

B.甲:务去陈言,乙:言之有物

C.甲:务去陈言,乙:独出心裁

D.甲:言之有物,乙:独出心裁

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诗句中属于谢灵运的诗歌的一项是(     )

A.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B.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罪。

C.嗟余怨行役,三陟穷晨暮。

D.阊阖殊未晖,咸池岂沐发。

4.第⑦段中举杜甫为例,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