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掠夺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服装裁剪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陈留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一时,比普通绢帛器的价格高出20多倍。南方吴越生产的细麻布,北方燕代生产的毛布、毡裘,西域羌胡族的细旃花罽,无不精美绝伦。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一批古丝绸织物,品种丰富,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锦,绣、编组、针织等主要门类,其中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同时周代往日“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这就更促进了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③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商代以来,雕玉工艺不断发展,不断有精美线雕、透雕、高浮雕和圆雕艺术品问世。至西周由于“礼制玉”确定,读书人又渲染玉有七德或十德,兴起小件佩玉。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④春秋战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空气对当时文化学术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古人称道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主持礼仪活动),可以治军旅”,认为它是一种完善的服装。据记载,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的衣式具有代表性。这种长衣男女通用,应是服装史上备受推崇的深衣。
⑥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仅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其衣制实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同,而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看,当时内地已有绵袴,《说文》解作“胫衣”,前面连腰,棕红绣绢裤面,锦边小口裤脚,两侧附装饰绦带,与胡服之别尤在于后面开裆。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等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竞争给服饰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B.马山楚墓发现的古丝绸织物标志那时已有较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
C.商代时,雕玉工艺不断发展“礼制玉”确定,佩玉尊卑有度,上层人士佩戴雕玉。
D.深衣分为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四种款式,被中国古人认为是一种完善的服装。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法,从织绣工艺和服饰材料的角度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的繁荣。
B.第⑥段以马山楚墓出土实物为例,论述了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与胡服衣制的差异。
C.文章论述了服装材料和服装装饰的情况,深衣和胡服的特点以及胡人和汉人服饰的融合。
D.文章列举深衣、胡服等丰富多样的衣服款式,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百花齐放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织绣工艺的传播和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突破了周代“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法规。
B.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的深衣可男女通用,既是士大夫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C.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起乐人的风兜帽和舞人长及数尺的袖子等,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D.本文条理清晰,材料丰富,理论与实例并用,对整个中国服饰发展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写作
有位哲人说:“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这段话可以引发人们如何去认识和确立自我价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法②国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③,买臣④见弃于其要。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②惟大丞相魏国公⑤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⑥衮裳⑦,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④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释)①昼锦:指衣锦昼行。《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②易:轻视。③季子不礼于其嫂: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早年游说秦惠王不成,落魄返乡后受家人冷遇之事。④买臣:指西汉人朱买臣。⑤大丞相魏国公:指宰相韩琦。当时韩琦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任相州知州。⑥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礼器。衮裳:帝王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本文首句原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欧阳修特意增补了两个“而”字。请分析修改前后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2.依据本文,概括欧阳修的荣辱观。
3.第①、②段是如何塑造魏国公的形象的?
4.文章名曰“昼锦堂记”,却极少提及“昼锦堂”,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吗?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②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人、而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中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⑤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⑥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⑦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四年底攻入汴州,自称楚帝,公然反唐。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长少必周而均 (2)则人谁肯固矣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俘累其男女(_______)
A.牵连 B.疲劳 C.连续 D.捆绑
(2)朝廷宠旌守御之臣(_______)
A.标识 B.识别 C.表彰 D.发挥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4.用“/”为第⑦段画线部分断句。
凡 人 之 情 皆 谓 后 来 者 不 及 于 古 之 人 贤 者 古 亦 稀 独 后 代 耶
5.第⑥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6.请从第②段的语言描写入手,分析杨氏这一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由于金人入侵,南宋偏安,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
1.“淡黄柳”是这首词的□□。
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尽”一句既表明柳色之可爱悦目,又抒发了游子客居之怀。
B.“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感时伤春之情。
C.“唯有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暗含了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全词由今日眼中之春写到明朝心中之秋,由实而虚,虚实交融。
3.“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请围绕“岑寂”之感,赏析词的上片。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上的波光
李宗贤
①我很遗憾自己不会画画也不会作曲,我所有的有点意思的感觉只能靠着文字来表达。当我在窗口望向河边美丽的樟树的时候,我好像是看见了天幕上一幅巨大的油画,油画里樟树浓密,树冠满缀着的精致而油亮的叶片,在北风中欢快地颤动,把阳光反射成一小片一小片密密的波光。波光里飞来飞去的鸟儿成了游来游去的鱼儿,是我这时获得的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②油画里颤动的粼粼波光,在我的奇特感觉中习惯性地转换成小提琴柔和的颤音和钢琴悠扬的装饰音,这装饰音表达的是某几片十分光滑油亮的叶片较为强烈的反光。树上的波光里其实很少耀眼的反光,樟树馨香的卵形叶片虽然油亮得近乎精致,但表面布满细微突起的脉纹,到底有了些许的糙涩,毕竟不如水面光滑如镜。樟树树冠的油绿系列底色上,偶尔杂着几枚嫩黄色叶片,冬日温暖的阳光便在我的视觉和听觉里同时颤动出了树上的波光的美妙效果。
③树上的波光让我的欣赏达到了某种迷恋的程度,我甚至会走火入魔地想象卡尔维诺所说的男爵住的树上①无数的树冠里的波光。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在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维安正好完成了著名油画《沐浴的希腊贵妇人》,就在这年,差不多生活在这油画般的贵族家庭环境里的柯希莫,因为父亲阿米尼奥的训斥而决意从家庭出走,爬到翁布罗萨森林里的树上生活。那时候,比柯希莫大7岁的贾宝玉早已在《红楼梦》里出家到江西黎川洵口寿昌寺当和尚去了。所不同的是,贾宝玉的出家是他世俗生活的终结,柯希莫的上树却是他世俗生活的崭新开始。柯希莫在树上照样打猎读书、恋爱、旅行,和各式各样的人交往,和社会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④我完全是因为精致的樟树叶片闪烁的波光,而在短暂的幻觉中也成为树上的鱼的。我和柯希莫对于树的迷恋或许就是一种本性。我们的祖先几亿年前就从海里爬上长满植物的陆地,然后上到树林里生活,后又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现在我们回到树上就算是回到了故乡。
⑤我对于树上的波光的迷恋,是因为它唤起了我藏在基因里的祖先生活的美好感觉。我确信我在童年时代在一个叫作水边的地方经常感觉到树上的波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清澈的水面轻轻荡漾着并愉快地/轻快地闪烁细碎的波光。我说的水边不是《褐色鸟群》里无可寻迹的地方,我的水边有一个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闪着波光的湖。我感觉到在久远的记忆中难以确定位置的湖,有着江南水乡极其妩媚动人的性格和形态。
⑥相比树上的波光,水面的波光由于亮度过高而有些晃人眼眸。但这不是缺陷,而是两者间或婉约或豪放的风格差异。人们正喜闻乐见于千姿百态的风格差异。然而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遥远记忆中柔和细碎、密密麻麻涟漪状的光点,这让我怀上了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关于水乡的美好记忆,是因为水面接连不断漂浮着有机或无机、能降解或不能降解的杂物,大量漂在水面和悬浮在水中的杂物使得水体不仅肮脏而且沉重,这些杂物最终使得水面由于肮脏和沉重,对于阳光和风的呼应变得非常迟钝,无法做到在朝霞映照、微风吹拂下泛起细密的绚烂涟漪,以至于谭元寿一唱起“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我就会陷落到怀旧情绪中去。细密的涟漪是形成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我知道有一种叫作趋势的东西无可阻挡,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消失,就是趋势无可避免的结局。
⑦树木上的波光似乎在温柔地对抗着趋势,以给人抚慰。这种纯粹的波光,本来我可以在江南水乡的河面或湖面上很容易看到,现在我即使匍匐在水边,向近看、向远看都难以看到。造物主似乎为了安慰我无尽的失落感而让我在窗口认真看河边的樟树,很久以来,冬日宁静的阳光里,樟树的香味会随风丝丝缕缕隐隐飘进我家的客厅和卧房。
⑧那天我因为惊奇于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的53年里都生活在树上,生活在圣栎树、橄榄树、柠檬树、美国榆树、角豆树、桑树、玉兰树、橡树、无花果树、樱桃树、木瓜树、桃树、杏树、梨树、梅树等组成的森林里的故事,便无限感慨地在卧室窗口出神望着河边的老樟树。我在恍惚中望着森林的枝叶间如长尾山雀般轻盈行走的柯希莫,望见了令我感动的树
⑨这波光以树冠的形态呈现浮光跃金的诗情画意,保持并延续了我对水面波光的美好感上的波光。受。直到现在,一种温柔的情意使我在这美好的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树上的波光里一条快乐游动的鱼。
(选自2019年3月31日《解放日报》)
(注释)①出自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树上的男爵》。主人公柯希莫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老式家庭中,逐渐形成叛逆性格,爬上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他逐渐适应了树上的生活,开始狩猎、搭建树屋、引流泉水……
1.第⑤段画线句中“愉快地”和“轻快地”,选用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2.第③段有关《红楼梦》的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3.赏析本文的标题。
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