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睡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菱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 ①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代表成熟,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脑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胜重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 ② ,白酒之佳者远胜于黄酒,因某醇老更甚;烟以其意味温和为佳,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热,有无穷的意味。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引用、拟人 B.对比、比喻、引用
C.比喻、拟人、排比 D.排比、引用、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暄气初消、有着圆圆的月亮肥美的大蟹皎洁的桂花的初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愿意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王安石①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①该词于作者晚年罢相后隐居金陵半山时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茅屋临水”“窄衫短帽”直白地写出了作者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
B.全词写景绘声绘色,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闲静的画面。
C.下阕描写作者醉酒昼寝,醒来时新月已卧树梢头,体现了远离政事后的复杂心绪。
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含蓄深沉地显示作者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2.本词首句的“闲”字统领全篇,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成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功使应命,乃遣羲之书。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教之自为之序以中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性爱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端,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年。”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在载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她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泡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B.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C.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部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D.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始/以骨鲠称/尤善隶书古今之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伯,父亲的堂兄。在古代,用“从”字来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B.廊庙志,担负朝廷重任的志向。“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
C.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清明节时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D.《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共八十一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少有美誉,深受器重。年少时即因拜谒周颤而受到赏识,长大后,为人正直,但是不善言辞。
B.羲之工于书法,世人推重。尤其善写隶书,被称为古今第一,曾为藏山老姥题写扇子,人们争相购买,
C.表之任性率真,放浪形骸。太尉称鉴派门生到王府求女婿,王氏其他弟子皆拘谨,唯羲之坦腹而食。
D.羲之服食养性,喜好山水。会稽有好的山水,有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羲之一到浙江,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5.兰亭集会,羲之说“信可乐也”。请结合本文引用的《兰亭集序》的内容简要概括“信可乐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流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较……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婺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注]1939年,在日寇侵略中国步步升级的时候,戴望舒携领全家奔赴香港。1941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投降。1942年春,戴望舒因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种种酷刑,1942年5月,被保释出狱,身体已被折磨得异常虚弱。此诗即写于他出狱不久的日子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既写残损的手掌,也写残损的土地,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
B.“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写出了作者狱后重生的欢欣,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赞美。
C.“那里,永恒的中国”,诗歌戛然而止,情感喷薄而出,一颗渴望与追求光明的赤心带给读者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体验。
D.诗歌在内容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第二部分诗人将视线转到解放区,深情地倾诉热爱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请练现代派的写诗手法,本诗以触觉代替视觉,进而代替其他感觉,以独特的视角来表达细腻的情感,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B.诗歌韵脚丰富,富于变化,使感情的流动跌宕起伏,一步一折地加深感情的力度,这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内在情绪的情随意迁的律动美。
C.作者描写沦陷区的阴暗,侧重于写意: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从实处着笔,用一连串富有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照明媚的色彩。
D.诗歌将对日寇残害中国的罪行的强烈控诉,与对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热情歌颂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与祖国“同命运,共患难”的情感。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中的“寂寞地憔悴”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的土地时,内心情感变化起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戴兵。故止戈为武。”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频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水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道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相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燎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精”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装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奉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竟挂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B.武术的概念长期以来未能定性,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C.材料二认为武术“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材料三则认为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无关系。
D.舞武演练者安若处子,动若脱兔,既体现了材料二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又体现了材料三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年“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是因为受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
B.《说文解字》中的“术”与苏轼《教战守策》中的“术”含义是不同的。
C.中华武术本身已经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因而失去了武术的本质。
D.武术套路不仅能让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而且能让操练者自己身心愉悦,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峨嵋枪法·戒谨篇》 云“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在择人。”
B.八卦掌沿圆走转,随走随变,步如趟泥,手如拧绳,是一种“走圆”拳术。
C.《永春白鹤拳·拳谱》讲习季要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D.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武术的发展也避免不了商业浪潮的影响,你认为武术商业化运营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