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儒家的眼中,玉代表了君子,而随着儒学的发展,君子是要去除私欲的。严格说来,玉是石的一种,是石中的美者,但普通的石与玉虽同为石属,然而已有了不同的意象。曹雪芹用女炳补天神话作为开篇,通过茫茫大士将补天遗石变成了玉,这两者之间又是何种关系?
曹雪芹周边朋友经常将他与魏晋时期的人物相类比,如张宜泉的《题芹溪居士》中有记: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关于“梦阮”,前辈学人对此题记多有考论而“梦”的指向大都为阮籍。其实“阮籍”只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一种借代,它背后所要连带的是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曹雪芹虽未经战乱,但却经历过家族的败落,在他个人世界的乱世之中,与同样产生于乱世的魏晋玄学产生共鸣,就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解体,天灾人祸,战乱连绵,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追问,“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转而走向一种儒道互补的道路,有以道释儒的倾向,崇尚自由的人格,崇尚情性的回归,又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在这种风气之下,阮籍对君子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解读:“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嵇康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提出正确的对待欲望,顺应人性之自然,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儒家严格的礼教规范,转而去关怀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重视个体,以人性的自然满足为乐趣。因此儒家意义下的君子,与嵇康与阮籍思想下的君子,有了不同的涵义。而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反映在《红楼梦》中,就由同样具有自然之气的补天遗石所代表。
在石头与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原因上,两者有着极为微妙的共同之处。书中写到:“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石头对荣华富贵的生活产生了向往,此种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自然是欲望之一种,并且应当归属为私欲,但也可视作石头人性的产生。神瑛侍者的凡心在小说文本中并无明示,而“乘此昌明太平朝世”一语,也预示着神瑛侍者并非为救世而来,更多的或者也是出于自身对荣华富贵的向往,对凡间之乐的追求,出于对私欲的不满足。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可谓发人深省。
石作为自然的代表,具有不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气。这种气质是真实的,不饰伪饰的,朴拙而又真诚。拿到《红楼梦》中来说,就是贾宝玉所体现出的自然之态。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针对稻香村的建设,贾宝玉发表了一段议论:“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可见,在贾宝玉的心中,所谓自然需要背山有脉,临水有源,讲究的是无穿凿之气,非人力强为而成,归结起来就是顺其自然。
所以,贾宝玉具自然之气,秉承着自我的人性,当我们将贾宝玉放在这个石与玉的辨析当中,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嵇康、阮籍理论体系下的君子,名之为玉并无不可,此也与仙界中的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之名相符,而之所以为“贾”(假),或有非理学之下的君子之意。在本质上,贾宝玉仍然是一块具有自然属性的石。
(摘编自《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石"和“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字“梦阮”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传递出他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
B.魏晋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这种风气后来影响了同样经历社会乱世的曹雪芹。
C.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代表儒家发展的君子观。
D.曹雪芹将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作比较,使人与物之间,代表不同的审美意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魏晋时期的风气对曹雪芹其人、《红楼梦》其书的影响。
B.文章紧扣曹雪芹的个人思想和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来论证石与玉的关系。
C.第三段例举阮籍、嵇康的君子观引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根源。
D.文章引用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观点论证曹雪芹的君子观和魏晋时期是一致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石与玉之间的变幻,既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寄托了曹雪芹对世情的感悟。
B.无论是石头,还是神瑛侍者,都是产生了对红尘的向往,从而开启了造历幻缘的征途。
C.贾宝玉针对稻香村的建设发表议论,认为要完全保留自然原貌,得自然之理、自然之气。
D.从“君子”,到“欲望”,再到“自然”,无不体现出曹雪芹与嵇康与阮籍的思想有着共鸣之处。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你所在的班级即将以“悦读经典”为主题,举行一场读书经验报告会。请你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修改下面的春联,使之符合对联要求。(可更换词语、调整词序)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飘,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汉字属表意文字,观察汉字的形体结构,往往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汉字作出新的诠释。请你参照示例,从“舒”“鸿”“墨”三个字中任选一个,拆拼汉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俗:人只看到地上的谷物,而看不见空中的云朵,那就俗不可耐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不幸。
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选自巴金《随想录》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十五年前,鲁迅先生逝世,“我”怀念他的音容笑貌;文革时期,鲁迅先生的作品被有的人歪曲利用,对此“我”感到万分痛心。
B.本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自己的个人遭际相结合,既怀念鲁迅先生,也回忆并反思自己的过去,这是双线交织的结构特征。
C.“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牺牲自我的品质对“我”的影响。
D.本文没有过多叙述鲁迅先生生前的伟大事迹,而是主要通过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临终说“忘记我”,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B.尽失其度 度:法度。
C.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最终。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愿大王稍假借之
B.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秦王还柱而走
D.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B.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
C.自引而起,绝袖
D.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描写生动。两次描写荆轲的笑,“顾笑舞阳”,表现了荆轲的从容机智;“倚柱而笑”,表现了荆轲的自我解嘲。
B.情节节奏与句式长短密切关联。于情节紧张处多用两字或三字短句;而于情节舒缓处,句子则相对比较长。
C.叙事笔法灵活多变。在铺叙荆轲追杀秦王的紧张情节中,补充交代秦国相关法令及其影响,使情节逻辑更加严密。
D.叙事波澜起伏。从秦武阳当庭色变恐惧,到荆轲图穷见;从荆轲一击不中,到秦王剑坚难拔,意外迭出,引人入胜。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